宁陕县太山庙镇油房村脱贫户李志林每天都要到自己的养殖基地圈舍里喂养梅花鹿,与鹿为伴,乐此不疲。 本报记者 程伟摄

本报记者 程伟

    在干部眼中,他敢想、敢做,是一个身残志坚,干一行爱一行,能吃苦、有想法的人;在村民心中,他孝顺、勤劳,是一个自己脱了贫,还要带领大家一起富的人。他就是宁陕县太山庙镇油房村村民李志林。

    7月17日早,记者从宁陕县城出发,驱车沿着蜿蜒的山路行进约50分钟,抵达太山庙镇油房村梅花鹿养殖基地,李志林正在喂养梅花鹿。

    “我每天早上5时起床,给父亲做完早饭后,就骑着摩托车去山里割草,7时左右返回养殖场,一天要喂3次饲草,中途还要喂水1次。我共代养了35只梅花鹿,其中5只幼鹿是今年5月以来产下的,按照县上政策,企业已给我支付了去年代养费6万元,还将给我的每只幼鹿奖励1000元。”李志林激动地向记者介绍他的“产业”。

    李志林家目前有两口人,他和92岁的父亲相依为命。由于李志林患先天性脚踝大骨节病,2岁至今,他先后进行了7次手术,用尽了家里积蓄,仍未治愈。2014年,李志林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低保贫困户。

    为了养家,他多次外出务工,皆因残疾被拒之门外。“别人不要我,我就自己干,我要活出个人样来。”李志林说,“2006年,我开始了我人生第一次‘创业’——发展袋料香菇。”

    为了搞好香菇产业,李志林起早贪黑,虚心向人请教,从立架搭棚、配料装袋、下种注水、剪菇烘菇,每个环节他都亲自上手。但因缺资金,规模每年基本都在5000袋,除去成本,生活还算过得去。

    “2016年,我的袋料香菇规模发展到1.5万袋,这多亏了驻村结对干部刘泽汉,是他帮我办理了扶贫贴息贷款5万元,解决了资金难题。”李志林说,“正当我发展产业积极性高涨时,因香菇市场价格下浮,尽管规模数量增加了,但收入较上年并未增长多少,加上雇人支出大、成本高,我开始调整自己的产业。”

    “发展产业,啥赚钱就发展啥。2017年,在驻村干部帮扶下,我发展能繁母猪4头,经过精心饲养,当年产猪崽26只,挣了1.5万元,全家当年顺利退出贫困户序列。”李志林说,“2018年下半年,因猪肉市场价格波动大,加之养猪防疫风险较大,我决定再次调整产业。”

    “只要日子能过好,干啥我都不觉得累。”李志林说。他打听到镇上引进了一家企业——宁陕县隆源生态科技养殖有限公司。该公司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寻找代养人。条件是,公司每年定期给代养人支付领养费母鹿每只每年2500元,公鹿每只每年3000元,如在领养期间产下幼鹿,每只再奖励1000元。

    在各级干部牵线搭桥下,李志林与公司合作达成一致。公司提供出栏梅花鹿,负责技术培训指导,李志林负责梅花鹿日常养护。

    2018年5月,李志林成立了宁陕县太山庙镇盛达种养专业合作社。县税务局捐赠2万元资金给该合作社,支持产业发展。油房村将村集体资金22万元入股到该合作社作为启动资金,将全村56户贫困户嵌入到产业链上享受分红。

    2019年5月,占地3.5亩、有13个圈舍、可养殖近200只梅花鹿规模的太山庙镇油房村梅花鹿养殖基地建成了,首批30只梅花鹿进入该基地。

    “是党的扶贫好政策和各级干部帮扶,让我率先脱了贫。为了回报,在基地圈舍搭建及收购饲料期间,我优先雇用贫困户。”李志林说。

    唐纪军是油房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患有淋巴癌,生活拮据。在建设圈舍中,由于唐纪军用的是自家的农用机动三轮车,李志林给唐纪军每天工资高达300元。李志林说,这期间,村里近10余名贫困劳动力成了他的“员工”,务工最高收入达7000多元,最少也有3000多元。

    “我如今与村里贫困户签订了用工及草料收购协议,通过基地辐射带动全村发展,增加村民收入。”李志林说,“去年以来,我先后收购了10余名村民的桑叶和饲草,共支付1万余元;我先后分红2次,共计2.64万元,涉及本村54户贫困户。”

    “这几年发展产业,你有哪些经验可分享?”“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我认为不管发展什么产业,贵在坚持。其次是人要勤快,要不断加强学习。养猪就是我的一大遗憾,如果当初坚持下去,情况也许大不一样。”李志林答。

    “目前我的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还是缺资金,等资金充裕后,我想再扩大领养梅花鹿规模,带领大家一起奔富路,共享小康。”对于未来,李志林充满信心。

原文链接: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