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年末岁首,“务工人员揽回几千万到几亿元”、“务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又增加几成”等等劳务输出的捷报频传。虽然从总体上看令人欣喜,但与全国的劳务输出大省相比,我省劳务经济的质量与效益尚有差距,亟需突破几个误区。

  首先,是重人数轻收入。劳务经济的首要问题,是增加实际揽回的劳务收入。可是,我省各地在劳务输出过程中,往往注重输出人数的多少,忽视劳务收入的高低,以至于劳务人员目前揽回的劳务收入相对较低。有资料表明,我省劳务输出技能化程度不高,在外出务工人员中,输出人员大多从事体力型劳动,其强度高、危险大、工资报酬低。因此要增加务工收入,就必须加大技能培训力度,逐渐由体力型转化为技能型、智力型输出。

  其次,重政府轻民办。劳务输出同其他产业一样,由多个环节组成。现阶段,在很多地方劳务输出仍然是政府主导的工作模式。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职业介绍机构以公办居多。劳务企业也为数不多,劳务经纪人队伍尚未形成规模。为此,我们要深入探寻“政府扶持引导、市场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路子。要鼓励和扶持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及介绍机构,支持创办劳务企业,以实行规模化有组织地输出,让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同时培养发展一批经纪人队伍,减少市场的盲目流动,提高组织化程度。

  再次,重输出轻“回流”。在发展壮大劳务输出中,我们更多注重的是组织输出,却忽视了对本地外出务工能人的政策性“回流”。譬如投资政策上,外地客商大都能享受到税收、土地甚至贷款等政策方面的优惠,而本地一些外出务工能人因户籍在本地,享受不到相关优惠。招商中,大多数乡镇政府把目光盯在外地客商身上,对本地外出务工能人重视不够。于是,相当部分本地外出务工能人只好把企业或实体办在了外地。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在继续组织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同时,把本地外出务工能人作为招商的重要资源加以开发,给予政策优惠,提供全程服务,搞好跟踪保护。

  最后,重跨地区转移,轻就地转移。从劳务转移看,劳务经济既包括劳动力离土又离乡的跨地区转移,又包括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由于认识偏差,各地在发展劳务经济中,对劳动力就地转移缺乏足够重视,本地劳务市场和富余劳动力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发展劳务经济要走内外结合的路子,根据劳动力的不同情况,通过市场的价格杠杆,让劳动力在本地和外地都能得到有序流动,创造更大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