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长兵 马慧)桥修好了,出门方便了,过河难的问题彻底解决了;自来水引到了家门口,冬夏用水有保障;产业发展从无到有,如今除了林果、魔芋外,中蜂养殖、黄花菜种植、合作社带动成为全村产业的新模式;在全县五星村竞赛活动中,竹山村连获3星……。竹山村所发展的这些巨大变化都要归功于脱贫攻坚中县林业局和竹山村驻村工作队力量整合,立足一线、踏实苦干的结果。
整合力量凝聚发展合力
竹山村位于江口回族镇东南距镇政府18公里,总面积66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578户1678人,现有贫困户178户483人,是全县最大的贫困村之一。年初,对标2018年度整村脱贫退出和106户348人脱贫摘帽的目标,为实现年度目标任务,江口回族镇党委、政府针对竹山村实际情况,下决心,真干、实干,先后选优加强“四支队伍”力量,强化责任分工,实现了第一书记、包村干部、村干部、驻村队员等一人一岗、岗岗有责,有力的激发了和调动了干部干事创业的劲头。同时,成立了竹山村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抽调镇党委书记和副镇长分别任职临时党支部书记和成员,亲自指导和谋划全村工作,使得全村工作呈现出厚积薄发之势。
自四支力量整合以来,竹山村呈现出围绕一个“中心”即党支部,推进了活动阵地、班子队伍、培养管理、“党建+为引领”的“四建设”活动,建成标准化活动场所281平方米,文体活动广场500平方米;顺利完成村级组织换届,实现学习、专题讨论4场,讲党课常态化;树立党员学习榜样6名,“好婆婆、好媳妇”14名;有力推进了“党建+脱贫”和“党建+新民风”工作,实现了搬迁和环境建设、基础建设项目等有力推动,深化了新民风、文明创建等活动开展。成功开展了“互助组”试点工作,互助资金管理“11123模式在全市开展经验交流。
攻坚克难破解发展难题
在推进发展中,村域面积大,贫困率发生率高,任务重是摆在县镇村干部面前实实在在的难题,唯有逐一破题,才能迎来发展。在脱贫攻坚主战场,驻村工作队员深入到每个项目现场,开展实地考察、论证汇总,将群众所期盼的人畜饮水、便民桥、通组道路、产业发展等项目的建设概况、建设内容、社会效益等群众掌握清,为项目落地实施奠定基础。
7月28日晚,竹山村遭遇了五十年不遇的暴雨天气,致使人蓄饮水、便民桥、通村道路水毁严重,导致群众生活生产一度陷入困境。灾情发生后,在镇党委、政府迅速安排部署抢险救灾和恢复生产工作,在查明灾情后,采取暂时抢通和项目申报结合的方式,及时争取包帮部门和镇应急物资,对人蓄饮水、道路、群众房后塌方开展了临时抢通和处理,对便民桥、道路建设等争取涉农项目和专项资金进行解决,过程中,呈现出政府主导、村组推动,群众参与的迎难而上局面,共争取资金70万元,维修道路路基垮塌悬空24处,维修便民桥12座, 维修人蓄饮水管道4 处 ,维修灌溉堰渠900 米、护田河堤100 余米,实现贫困群众易地搬迁127户 413人,完成综合环境整治52户155人,列入计划的8个项目全部提前完成。同时有佳惠农场过水路面、七里组长坪通组路、南沟路建设均竣工投入使用。
帮干同心尽享丰收喜悦
“政策好,干部帮扶到位,又被表彰为脱贫标兵,力争年度脱贫摘帽”。这是竹山村贫困户李品青在脱贫越线季度点评会上的承诺。自开展“党支部+互助组+农户”的模式促脱贫,将贫困户会议常态化,以自然院落为单位,定期开展会议,公开“晒任务”、“比进度”、有力的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了发展活力,从之前“要我干”,再到如今的我要脱贫,这是一年帮扶干部切实的体会。
2018年以来,全村有力推动了佳慧农场、建国农林合作社、友谊农产品合作社壮大发展的同时,以带种代养、租赁土地、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
“原来没有技术,不敢发展,现在有合作社领路,分红了500元钱,奖补4000元,发展产业更有信心了”。朱顺安高兴的说。
全年来,全村发展天麻58亩、猪苓25亩、重楼20亩、白芨100亩、苍术40亩,发展养蜂920箱,发展黄花75亩,完成冬季核桃建园30亩,开展森林抚育3000亩,其中有81户贫困户在本地务工挣钱。
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庄,在脱贫攻坚的浪潮中,正在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下一个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