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谭海波 杨 宁
     “这几年村里的互助资金协会给我帮了大忙,让我的养蜂产业越做越好!”说起脱贫致富的经历,宁陕县皇冠镇兴隆村村民左安贵满怀感激。
     这个曾经的贫困户,依托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起步,发展中蜂养殖,不仅自己摘掉了“穷帽子”,还带动村里58户贫困户组建了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养蜂300余箱,年收入30多万元。
     而左安贵脱贫致富的过程,仅是宁陕县大力发展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助推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该县自2009年启动村级扶贫互助资金项目试点以来,通过抓关键促落实、抓建章促规范、抓项目促产业,创新推进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工作,有效引导群众参与进来,发挥互助协会作用,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真正让小资金带出了大效益。

抓关键促落实,引导群众参与进来
     地处秦岭腹地的宁陕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县、中央办公厅定点扶贫县,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到2017年底,剩余贫困人口3847户9028人。
     早在2009年,宁陕就启动了村级扶贫互助资金项目试点工作,支持贫困群众大力发展脱贫产业。万事开头难,一方面是群众发展产业缺资金,另一方面却是群众参与不是很积极,村级扶贫互助资金项目起步并不顺利。宁陕县扶贫开发局局长黄国庆介绍说:“针对群众对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的借用流程、运行方式、管理形式等方面不是很了解,群众参加村级扶贫互助协会热情不高等情况,我们结合实际抓住组织发动、项目村选择、互助协会班子配备、示范引导等关键环节,强力推动,有效促进村级扶贫互助资金项目实施各项工作的落实。”
     该县制定了县级领导联镇、镇级干部包村、村级干部包户的“三包四定”责任制,促进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工作落地。通过干部上门宣讲、发放宣传资料、网络媒体推送等方式,深入宣传互助资金政策依据、运作程序、资金管理等内容,为群众广泛参与打下了坚实基础。制定了“贫困村扶贫互助资金项目验收办法”,由县扶贫互助资金管理中心组织财政、民政等相关部门,深入贫困村实地验收把关,做到“合格一个、验收一个、拨款一个”。召开全县扶贫互助资金协会成员大会,采取票选制,把责任心强、群众信得过、有能力、会办事、懂经营的村民作为协会会长、会计和监事会成员候选人,不符合条件标准的坚决不准进入协会组织。
     在此基础上,该县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坚持以点带面逐步发展,探索建立了互助资金“5678910”“宁陕模式”,即:建立了互助资金拨付权、使用权、管理权、监督权和考核权“五权”制度,实现了办公地点、协会牌子、协会人员、协会制度、协会档案、协会经费“六有”目标,规范了借款申请、联保协议、借款合同、借款审批、项目审核、借款公示、还款计划“七项”流程,做到了机构人员、业务培训、注册登记、章程制定、工作责任、资金配套、跟踪指导、考核奖惩“八个”到位,确保了现金日记、银行贷款、借出资金、业务支出、处理资金、拨入资金、其他资金、业务收入、其他收入“九项”平衡,杜绝了挤占挪用、逾期借款、非会员借款、非项目借款、未评估借款、超标准借款、呆账死账、未担保贷款、白条冲账、捐赠资金流失“十类”问题。
     江口回族镇竹山村是全县较早实施村级扶贫互助资金项目的村, 互助资金协会管理人员是3名女同志,她们充分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利用互助资金协会平台,引导村民参与进来,组织女会员发展家庭种养业、三产等项目。“会员李成秀贷款5000元,养鸡500只,当年见效2万元,高德梅贷款5000元,发展袋料香菇6000袋,当年见效1.2万元,李成风贷款5000元,发展猪苓200窝,当年收入4万元…”竹山村互助资金协会负责人宋迎春说,会员通过贷互助资金养鸡、发展袋料食用菌和种植中药材等实现了增收,广大村民看到了互助协会带来的好处,吸引了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目前,全村大部分村民都参加了互助资金协会。
     抓关键环节的推动,抓示范村的带动,加快了村级扶贫互助资金项目实施的步伐。目前,宁陕县已累计发展村级扶贫互助协会43个,组建互助联保小组892个,入会会员3569户,其中贫困户会员2915户,覆盖43个行政村,实现了贫困村互助资金全覆盖。
抓建章促规范,推动协会运转起来
     成立了村级扶贫互助协会,如何让协会真正发挥作用,保证互助资金持续健康地运转,尤为关键。
“保证互助资金良性运转是扶贫工作的主要任务,”宁陕县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管理中心主任吴春华告诉笔者,在每月到村检查指导一次互助资金运行情况的基础上,采取健全制度、照章办事、规范运作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村级扶贫互助协会的扶贫作用和互助资金的扶贫效益,更好地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互助资金协会和监事会的管理人员为村民民主选举产生,都具备较高威望和责任心。本村的互助资金只能发放给本村入会村民,同时5户自愿组成一个联保小组,每次最多只能有3户同时借款,互相担保,互相监督,互相制约。
     在充分征求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该县制定了扶贫互助资金“十贷十不贷”等管理及考核相关制度办法,引导贫困村制定了互助协会《章程》,村级互助协会、监事会《职责》,村级互助资金《借、还款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监督管理办法》《信用等级评定办法》《项目评估办法》和村级互助资金贷款安全协议等规章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在村级互助协会第一次大会上交协会会员讨论表决通过,规范了村级扶贫互助协会运行实施,保证贫困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安全、健康、有序发展。以吸收贫困村贫困户“会员”为重点,适度控制非贫困户入会比例,对有不良表现,有骗取、套取扶贫互助资金现象的村民不准入会。此外,每年开展2-3次县级培训,聘请有关专业人员,采取课堂宣讲、互动交流、案例分析和实地观摩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级业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确保协会215名管理人员业务熟悉、作风过硬、规范运作。
     按照互助协会《章程》规定,村级扶贫互助协会除管好互助资金运转外,还要充分发挥互助协会的组织服务和引导约束作用,推动互助协会正常运转。筒车湾镇海棠园村互助协会负责人刘大华,动员协会会员发展养蜂并成立合作社,和互助协会管理人员一道常年义务为蜂农提供技术服务。
     江口镇竹山村互助协会针对青壮年村民外出务工、留守妇女多的实际,通过小额互助资金组织动员村里的妇女发展“短平快”的种养业,既为留守妇女解决资金难题、找到了事干,又为她们找到了增收门路。协会还从管理费中拿出资金,组织村里的老人每月开展一次文体娱乐活动,组织妇女开展评选“好会员、好媳妇、致富能手”,进一步增强了互助资金协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互助资金协会积极发挥作用,不仅促进了新民风建设,还为村干部培养了后备队伍,”宁陕县扶贫开发局局长黄国庆进一步解释说,互助资金‘十贷十不贷’明确提出,不孝敬老人、不诚信、邻里不和、等靠要的户不贷,勤劳、诚信、乐于助人、自力更生户的优先贷,在资金使用上树立了鲜明的导向,加速了农村社会新风尚的形成。
     岳小东曾是宁陕县皇冠镇兴隆村互助协会的负责人,今年5月初,他高票当选为兴隆村村委会主任。提及之所以能够赢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岳小东深有感触地说:“群众能够相信我,主要是得益于互助协会工作对我的锻炼,也因为通过互助协会为大家提供服务提升了我自身的能力。”现在,在宁陕像岳小东一样有互助协会经历的村干部还有不少。
据了解,目前,全县互助资金总量达到2482.5万元,平均每个贫困村互助资金总量达53万元。
  抓项目促产业,催生效益发挥出来
     筒车湾镇海棠园村是宁陕县互助资金投放以来变化显著的一个村子。在这个山区小村,养鸡、养猪、养蜂、药材种植等各类产业紧紧围绕在村民的房前屋后。
     “如果没有互助资金,我家的变化不会有这么大。”筒车湾镇海棠园村现年38岁的贫困户何恒军说,三年前,家里房屋破旧、收入没保障。以前主要靠打零工赚点零花钱,2016年借钱发展了20箱蜂,由于技术不成熟,以失败而告终。2017年,通过村上的互助资金协会贷款1万元,继续发展了20箱蜂,养蜂得到了村上互助资金协会负责人、养蜂专家刘大华的上门指导,何恒军很快掌握了养蜂技术,年底养蜂发展到了40箱。望着门前一排排的蜂箱,何恒军高兴地说:“到今年底,我养的蜂可以发展到100箱,到时就有不少的收入,脱贫致富就有了希望!”
     “大多数农户想发展,但是缺资金。尤其是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愿望是很迫切的。”宁陕县江口回族镇党委书记黄太奇说,互助资金这一扶贫形式,打破了原先的模式,只要贫困户信誉好,能按时还,就可以经常借,滚动发展。
     宁陕县始终坚持以项目促进产业发展的思路,从而实现互助资金扶贫效益的最大化。在互助资金使用上,该县将互助资金用于支持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及营销等生产性项目,不得用于修路、架水、起房盖屋、看病、上学等非生产性项目。在项目选择上,坚持以当地主导产业为依托,重点发展“果、畜、药、菌”四大特色产业,帮助群众拓宽脱贫增收渠道。
该县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发展有保障”的原则,由村级协会项目评估小组对贷款农户进行项目评估,对有项目的贫困户优先借款,签订产业扶持协议。
     宁陕县还积极探索创新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工作。皇冠镇南京坪村将扶贫互助资金50万元,全部贷给村内贫困户用于发展增收产业,动员村民自筹资金69万,共计119万,全部入股南京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南京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所有资金入股陕西荣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保本分红的方式每年1万元可分得1500元红利,使互助资金盘活并发挥最大经济效益,为村民带来长期稳定收入。该村贫困户汪兴鹏高兴地说:“现在,我每年不光能够拿到1500元的股金,还被融合公司聘请为叉车司机,每月工资收入3600元,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目前,宁陕县累计投放互助资金5026万元,其中扶持种植业2240万元、养殖业2382万元、三产等404万元,带动3454户贫困群众发展林果、药、菌等有机种植和特色养殖等产业,为贫困户增收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互助资金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原文链接:http://sjk.akxw.cn/akrb/html/2018-05/29/content_368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