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秦岭腹地的陕西省宁陕县,依托丰富的生态条件,抓住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和脱贫攻坚战略机遇,通过政策推动、改革驱动、园区带动,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在生态建设进程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让“青山”真正地成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靠山”。
政策推动,让林农干起来
50岁的张康武是宁陕县筒车湾镇油坊坪村的贫困户,家里因病、因学、因缺劳动力而致贫,平时靠给人打短工维持生计,全家人均年收入仅900元。2016年,他被选聘为生态护林员,仅护林收入一年就有7000元。此外,他还依靠林下经济扶持政策,种植了2.25亩天麻,2017年,各项收入2.8万余元,除去孩子学费、家庭生活支出,家庭人均纯收入达3600元。
像张康武这样的生态护林员全县有800多名。他们日常巡护收集的信息会同时向林业、环保、国土、水利4个部门上报,实现信息共享。县里还通过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加大退耕还林力度等一系列政策,为贫困人口创造多种政策性和转移性收入,2016年,全县有1/4贫困户从中受益,人均增收2500多元。
宁陕县还制定、完善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使用管理办法,由县财政每年筹措资金650万元,将65万亩省级生态公益林提高到国家级生态公益林补偿兑付标准。从2016年起,宁陕县采取省级定补、县级补差的办法,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80万元,将40个贫困村的41万亩省级生态公益林提高到国家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使贫困户人均增收180余元。
宁陕以镇村为单位,组建以贫困户为主体的种苗繁育、造林绿化、公益林管护、经济林经营的林业合作社40家、林业工程队15家。县政府每年筹措1000万元用于实施天保、长江防护林、森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和重点区域造林绿化项目,优先采购合作社的产品服务,优先聘用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项目建设,增加贫困群众劳务收入。
改革驱动,让林子活起来
宁陕是全国生态林业大县,是陕西省重点林区县。全县林地面积49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2%。
2007年,宁陕被确定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宁陕县将全县306.2万亩集体林落实到户,农民人均占有林地50余亩。如何让林地资源活起来?宁陕县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
2008年,宁陕县启动了林权抵押贷款、林地流转等配套改革,先后出台《宁陕县林地流转办法》《宁陕县林权抵押贷款办法》等一系列林权流转措施。截至2016年底,宁陕县林权抵押面积3.17万亩,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6337万元,全县流转林地1723宗100多万亩,总交易额超过7亿元。
2016年,《宁陕县林地“三权分离”实施办法》出台,明确林地经营权可融资、可流转、可入股。宁陕县开展了“三权分离”试点工作,首批流转林地经营权2.68万亩、交易额180万元,参与流转农户67户,年户均增收7.5万元。陕西筒车湾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经理李焕明说,有了林业经营权证后,公司就可以放心投资了,在经营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的同时,还可以发展绿色种植产业,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园区带动,让群众富起来
李典宝是宁陕县四亩沟镇严家坪村的贫困户,从今年开始,他们村里的板栗林场以股份的形式流转给了一家农业开发公司。与过去相比,李典宝不出村子,干同样的农活,每天能得到将近100元的劳务收入。
“2017年,我们夫妻俩光务工收入就有8000多元,再加上流转板栗园的分红4800多元,总共快到1.3万元呢!”李典宝说。
严家坪村有1300多亩板栗园,过去,村民们唯一的收入就是卖板栗,一年收入只有三四千元。林权流转之后,同样的林地被立体化综合利用,全村板栗园年收入从每年四五万元增加到20多万元。
近年来,宁陕县加快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培育,鼓励和引导农民兴办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林业协会等多元化、多类型的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强化新型林业协会建设,支持发展林业龙头企业。制定印发了《宁陕县林果产业建设实施方案》《宁陕县林果产业奖励扶持办法》等,加快培育林业循环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全县已兴办家庭林场12家、林业合作社130个,成立天麻、猪苓、板栗、核桃、兰花、森林旅游等林业专业协会组织6个,建成3个市级、10个县级林业产业园区。
宁陕还将森林生态旅游发展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大力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探索出了社区性开发的“皇冠模式”、股份制开发的“漫沟模式”和沟域经济的“蒿沟模式”,悠然山湿地景区、筒车湾景区和蒿沟景区等生态旅游景区带动了一大批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全县发展家庭农庄56个、森林农家乐80个,参与项目贫困户通过森林旅游户均增收3000多元。
原文链接:http://www.greentimes.com/greentimepaper/html/2018-01/04/content_33174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