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房子
(通讯员 阮杰)地处秦岭南麓的宁陕县,在城镇、在农村至今还能见到遗存下来的老房子,由于这种房屋具有江南一带特有的风格,雕梁画栋十分讲究,传统建筑的文化气息浓郁,一般为大户人家或富裕的官商所有,普通百姓称之为花房子。虽古旧,却是宁陕县历史繁荣与辉煌的充分见证。
老宅花屋不仅见证了宁陕的历史,也传承了当地建筑的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化和考古价值。早在三国时期,宁陕就是人们繁衍生息之地,也是动乱年间人们躲避战争的清静之地。据史料记载,十三个王朝在西安建都时,秦岭成了阻隔秦蜀交往的山脉,为了便于交流往来,政府花重金修建了历史上有名的子午古栈道。湖广、四川、江南等地的移民纷至沓来,宁陕境内人口猛增,成为历史上人口最多的时期,约为13万之众,他们到此地或垦荒种药,或通商贩运,极其热闹。东江口有名的盐店古街就是古人贩运食盐往来的重要驿站,这里的老院子一排排、一座座,连成一条古街,足有1里长。院子依河而建,砖砖瓦瓦都是上乘的,有着精美的风格,一列整齐有序的花雕和烽火檐高过灰瓦房顶,古色古香,错落有致。两排老房子平行排开,青石板铺在街道上,层层叠叠,光滑锃亮。现如今,砖砖瓦瓦上虽已长满青苔,却不难想象当年的繁华景象。
在宁陕,如果有人提起老宅花屋,许多人都会想起铁炉坝那古朴的街道和壮观的江南民居建筑群,粉墙黛瓦,高低错落。据说,这些建筑是在清末民初筑建而成的,历时七八年,耗尽了数万两银子,共有一百多间房屋,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北高南低,层次分明。庄院由两个并排天井组成,上下房及厢房都是两层,但上房和厢房要比下房高出三米多,远看如同三层。上房和厢房相通,当地村民称之为走马转角楼,又因是闺房小姐住的地方,也称绣楼。院子是典型的四合院,院内天井狭长,石条铺地,中置石雕大水缸一口,院落幽静文雅,木雕、木窗、木门、木柱雕梁画栋,十分精致,是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
位于江口镇沙坪村的左氏花屋,新场镇政府所在地的郑家大院,金川镇黄金沟口的姜氏老屋、四亩地古镇,以及至今残留古代建筑群落遗迹的柴家关,都是过去宁陕富贵人家居住的重要处所。尤其是子午古栈道上的太山庙镇政府所在地,曾经是客商云集的要冲。
西汉高速旁的皇冠镇油坊坪和南京坪村,有几处保存较为完整的百年老宅,曾在当地名重一时。尤以卢氏庄院规模最大,坐东向西,背山面水,建于18世纪初叶,距今有近300年的历史。整个院落占地25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装饰豪华。据记载,原建筑从打样、伐木、烧制砖瓦灰料到施工,共耗时9个年头建成,庄院结构严谨、布局得体,有花园式园门9道,天井8个,大小房门48处,房屋为石条基座,青砖上顶,厢房南北对称,前庭突出,后院宽敞。前门两侧配置一对石鼓,门楣高悬“范阳世胄”四个大字匾额,金光闪耀,立柱桐油彩绘,龙腾虎跃,128个柱基石刻工艺精湛,构图新颖别致,虽饱经沧桑,但花纹图案至今仍清晰可见。石鼓浮雕鲤鱼跳龙门,反面浮雕琴棋书画或宝剑,石鼓基座正面浮雕农耕士读的人物图案,厢房四面窗分别镶嵌“天下太平”四个方正楷书,128根基柱浮雕再现了128部传统剧目折子戏。庄院的建材选料一概青石,石刻工艺精湛。农耕图上一老农头戴草帽,身着布衣,在田间劳动,歇息时席地而坐,薅锄横放,口衔竹制烟嘴,烟锅里冒着一丝青雾,妙趣横生。石刻白文“范阳世冑”匾额,字字半米见方,楷书刚劲有力,无起首和落款,不知出自何人之手。庄院源于卢氏第一代、第二代的绅士身份,据清代咸丰年庄院女主人文氏(享年70多岁)碑文记载﹕“文的丈夫卢建生早年从外省来秦在长坪落户,初辟两山谷,始得阡陌,绣全省甲第。”四个儿子中两个监生,发迹后文氏“皇清得诰”建起此庄。鼎盛三载,但后代不思进取,坐吃山空,家业逐渐败落,厢房仅剩正面残墙,精美工艺品破坏散落,余物无几。
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起各类民居,传统的居宅有石头房、木头房和吊脚楼,最为讲究的就要数三合院和四合院了。石头房通常后墙背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油页石板,经风耐雨,造价低廉。吊脚楼多建于集镇,以村庄砖石为支撑,上面架以楼板,四壁用树木或竹排涂灰泥,屋顶铺瓦或茅草,窗户多为面朝河。三合院有正房三间,中间为堂屋,东西为厢房2至3间,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来歇脚。厢房开间比正房小,两端有围墙连边,墙中间朝南开门。四合院由正房、厢房和过门组成,中间有一大天井,比三合院更讲究,设施更齐全,用材更考究,装饰更精致,如此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建筑在陕南都非同凡响,被后人代代传颂,赞誉有加。
来源:安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