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杜敏 程思薇
从“小病拖、大病扛”到实现远程诊疗、从到外地看大病到优质医疗资源就在家门口、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近年来,在位于秦岭腹地的宁陕县,群众看病越来越方便。而这些显著的变化得益于宁陕县推进“1633”紧密型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
所谓“1633”紧密型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就是“组建1个医疗健康共同体,建立编制共用、团队帮扶、人才下沉、同质管理、信息共享、目标导向6项机制,统筹医保基金、公卫资金、健康资金3项资金,推进部门协同、区域协同、医防协同3个协同”。通过医共体建设,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加快构建医疗服务新格局,助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让群众更有“医靠”。
1个医共体
实现远程医疗会诊
“左腿踝骨粉碎性骨折,需手术……”1月2日,宁陕县医院医生通过远程会诊平台,对四亩地中心卫生院传来的患者片子,给出了诊断结果及治疗方案。
能够实现不出远门,线上便可诊疗,是因为宁陕县组建的1个医疗共同体。这个医疗共同体以县医院为牵头医院,县中医医院、县疾控中心、县妇计中心和14所乡镇卫生院共同参与。该县通过整合全县医疗资源,推动形成特色鲜明、专业互补、错位发展、资源下沉、有序竞争的发展格局,带动基层医疗机构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
四亩地中心卫生院是医疗共同体的区域分中心之一。“以前像这些病,我们需要去县医院拍片子,花费多、耗时间。现在,有了医共体,我们再不用来回折腾了。”患者周杰坦言,以前,家人总认为镇上医疗机构水平不高,大病小病都往上级医院跑。而如今,家门口卫生院可以“远程会诊”,不出远门便得到专家的诊疗。
6项机制
提高基层诊疗能力
“早上起来后,我发现脸肿了,赶紧来镇上的医院检查。经县医院来的罗医生诊断,我是过敏了。她很专业,也热心。”1月5日,在江口中心卫生院就诊的患者熊庆菊说。
2023年,宁陕县制定医共体内县级公立医院对全县乡镇卫生院优质资源下沉实施方案,由医共体总院派驻医护人员到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坐诊开展培训,提高镇、村医生诊疗能力。
自“1633”紧密型县域医疗共同体工作机制推行以来,宁陕县级医院已下沉33人次医务人员对14所乡镇卫生院进行驻点帮扶、坐诊带教、巡回医疗,开展统一业务培训5次。同时,医共体分院也派出人员去总院学习交流,使镇村医院诊疗水平逐步提高,患者就医需求得以保障。
“我在县医院学习了一个月,在老师的带教下学习新技术,回到本院后,积极开展浅表彩超诊断、颈部血管彩超诊断等新项目,更好满足本地群众的就医需求。”江口中心卫生院功能科医师张琳说。
2023年以来,宁陕县通过建立编制共用、团队帮扶、人才下沉、同质管理、信息共享、目标导向6项机制,实现医疗资源布局不断优化,总院大病救治能力提升,镇卫生院辐射带动村卫生室发展的良好局面,全方位满足群众就医需求。2023年,宁陕县乡镇卫生院住院病人较上年度增长33.8%,门急诊人次较上年度增长16.6%。
“3资金”“3协同”
守护群众健康
1月8日,针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相对薄弱的情况,宁陕县卫健局、医保局联合县、镇、村医疗机构组建慢性病服务工作队,深入全县11个镇和重点村,开展“健康宁陕 开门见医”医疗健康志愿服务活动,现场为群众进行问诊,宣传医疗保健方面的知识。
“我年纪大了,经常有个三病两痛的。今天,医生来这给我把脉,还给我们讲疾病预防知识,对我很有帮助。”城关镇青龙娅村村民崔明珍说。
慢性病服务工作队是“1633”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中统筹促进医防协同的生动体现。近年来,宁陕县以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康管理专项资金、医防融合健康管理体系,成立健康管理、慢性病专项管理责任医师团队,通过开展义诊、健康指导等活动,加快全县卫生健康工作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该县还积极统筹医保基金,制定《宁陕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额控制实施方案》,按照“总额预付、合理超支分担、结余留用”原则,建立健全内部控费机制,在现有医保支付方式基础上,加快推进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改革。
在统筹公卫资金上,该县将全县公卫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医共体总院,由总院负责公共卫生项目资金发放、考核,做优做细项目服务。
针对部门协同机制,在医共体内推行“双向转诊、急慢分治,规范双向转诊”的服务流程,推动各区域医疗服务协同配合;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融入医疗机构,协同推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医防协同;统筹医保基金、公卫资金、健康资金3项资金,推进部门协同、区域协同、医防协同。
此外,宁陕县还依托“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系统,组建69个家庭医生责任团队,签约35010人,加快实现“面对面”“一对一”守护群众健康。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