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7年5月31日,在秦岭深处的陕西省宁陕县城关镇寨沟村,中国首次正式对人工繁育的26只朱鹮进行了野化后异地放飞。15年来,宁陕县野生朱鹮种群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宁陕也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宁陕县融媒体中心推出“吉祥朱鹮 美丽宁陕——世界首例朱鹮异地野化放飞十五年”系列报道。今天,推出系列报道之四——《我在他乡挺好的》。

 

15年前,我国人工繁育的26只朱鹮在宁陕县城关镇寨沟村实施了异地放飞,朱鹮保护由此从单纯的人工抢救转向回归自然的新阶段。全球首次野化放飞的朱鹮现在怎么样了?近日,记者走进宁陕,走近朱鹮……


我在他乡挺好的 
 

4月14日,在宁陕县朱鹮野化放飞基地,3只朱鹮破壳而出。这是今年繁殖季“宁陕籍朱鹮”首批成功孵化的新生朱鹮。

据了解,今年繁殖季,宁陕监测到朱鹮繁殖巢35个,目前已经出壳40余只。

15来,经过不遗余力的抢救保护,野生朱鹮种群在宁陕县得到了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放飞的26只发展到了如今的300余只,而宁陕也在保护朱鹮的同时,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


26只朱鹮愉快飞向蓝天
  

如今,走进宁陕县城关镇寨沟村,经常能看到朱鹮时而在田埂上栖息,时而在稻田里捉泥鳅,时而翱翔在青山绿水之间……

朱鹮,古称朱鹭,俗名红鹤,是东北亚特有鸟种类,素有“东方宝石”“吉祥之鸟”等美称,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和俄罗斯。进入20世纪,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朱鹮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种群数量锐减。野生朱鹮在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相继绝迹。

即将离巢出飞的朱鹮幼鸟(资料图)

20世纪70年代末,朱鹮在陕西洋县被重新发现,保护工作也立即开始,然而在最初几年中,成果并不明显,于是在80年代末,朱鹮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为了拯救和保护朱鹮,恢复自然种群,扩大栖息地,经国家林业局批准,陕西启动了宁陕县朱鹮野化放飞实验和再引入工程。从2003年开始,陕西省林业厅就组织专家学者,对宁陕县野化放飞项目进行专题论证,2005年,寨沟村被确定为朱鹮野化放飞项目实施地。

寨沟村位于宁陕县城以北9公里,四面环山,水田集中连片,水资源丰富,湿地多,草木丛生,并有多种有利用价值的野生动植物。其中朱鹮伴生种有大白鹭、小白鹭等,均为留鸟。稻田有泥鳅、黄鳝等,可为朱鹮提供食物来源。该村森林茂密,环境幽静,湿地较多,人为干扰小。与朱鹮栖息生态环境比较接近。

2007年5月31日,世界首例朱鹮异地野化放飞仪式在寨沟村举行  杨宁摄

2006年12月初,管理用房、大网笼、朱鹮过渡饲养繁殖网笼等朱鹮野化放飞项目主体工程顺利完成,还安装了电视监测系统和购买无线电跟踪系统。

2007年3月,首批从陕西省野生动物抢救饲养中心(楼观台)引进的20只朱鹮顺利运抵宁陕,雌雄各10只。随后,又从洋县引进朱鹮20只。为确保朱鹮野化放飞,宁陕县林业局从省野生动物抢救饲养中心聘请朱鹮技术员一名,抽调四名林业技术人员饲养朱鹮,实行轮流值班,对朱鹮进行昼夜监控,观察记录,定时投放泥鳅,抽调专车一辆保证朱鹮的后勤供应,直到朱鹮在宁陕野化放飞基地活动、觅食、夜宿正常,逐渐适应环境。

2007年5月31日,中国陕西朱鹮野化放飞仪式正式在宁陕县寨沟村举行。时任国家林业局局长的贾治邦、省长袁纯清、省委副书记王侠等领导出席了放飞仪式,并打开鸟笼,一起放飞了20只朱鹮,随后,放飞基地的技术人员、宁陕县的群众代表和学生代表又放飞6只。随着放飞的朱鹮翱翔蓝天,标志着朱鹮保护由单纯的人工抢救开始转向回归自然的新阶段,朱鹮抢救保护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山乡已经成为朱鹮乐园
  

“现在基本上天天都能看到朱鹮,感到很自豪,”家住宁陕县城的庞昌盛面对记者采访时一脸自豪的说到,而这正得益于宁陕对生态的保护和朱鹮保护的宣传。

放飞的朱鹮在野外觅食

为了给朱鹮创造良好的野外繁育环境,宁陕县不断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环境友好、节约集约的发展意识,严格执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全面整改生态环保问题,巩固整治成效。持续开展秦岭“五乱”整治,提升网格化监管成效。落实河长责任制,完成河道划界,全域禁渔禁捕,加强污水处理运营监管,确保监测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大力开展蓝天保卫专项行动,治理建筑施工扬尘,开展散煤、餐饮油烟、烟花爆竹燃放整治,禁烧垃圾,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该县创新推行林长制,完善森林资源监管模式,建成了县、镇、村三级管护网络,建立了森林资源网格化监管平台,将全县森林划分为1100个网格,每个网格各落实1名生态或天保护林员负责森林资源管护,网格员、管理员可通过手机或电脑实时上传、查看有关信息,实现了全县森林资源监测大格局、全时段、全覆盖。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森林资源进一步得到了有效保护。

一对朱鹮正在巢里孵化朱鹮宝宝

该县还加大朱鹮保护的宣传,为朱鹮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2016年,一名群众在长安河县医院段发现一只朱鹮受伤了,马上给管理站打电话,经工作人员仔细检查,发现是朱鹮的左翅受伤了,在确诊伤情后,工作人员将朱鹮带回基地进行救治。

宁陕县大力推行有机水稻种植、改善县域内河流水质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县域内朱鹮种群健康繁衍。2008年,有2对朱鹮组建了“家庭”,繁育4只朱鹮,出飞3只,成为全球首例异地野化放飞的子一代朱鹮,2010年又成功繁育3只子二代朱鹮。15年来,宁陕县的朱鹮种群不断壮大,并扩展到周边市县。

宁陕县朱鹮野化放飞基地管理站站长李夏介绍说:“现在宁陕野生朱鹮种群数量已经300只左右,而且分布范围也越来越大,扩展到周边的石泉、汉阴、佛坪、洋县,最北到镇安。”从野外朱鹮筑巢和繁育逐年增加,以及朱鹮范围的扩大等情况来看,宁陕已成为了朱鹮的“栖息乐园”了。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表面上看我们保护了朱鹮,实质上朱鹮给了我们更多的回报,全程无公害种植,虽然产量有所影响,但我们的生态价值提高了,而且朱鹮得到了保护,产品价值也跟着提高了。”宁陕县绿宝生态农业合作社副理事左弟兵说。

宁陕县绿宝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十分看好寨沟村的生态环境,将该村土地全部流转,种植水稻,所生产的大米在“朱鹮稻米”的品牌加持下,产品畅销全国。

菇农喜获丰收  杨宁摄

而在2007年之前,与其他山区县一样,宁陕也曾走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发展道路。在认识到对生态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只能带来恶果,绿水青山才是正确的发展后,宁陕县确立了“生态立县、文旅兴县、产业富民”的发展战略,经济发展也从以前的“木头经济”“石头经济”转向“林下经济”“生态经济”。

该县加强对生态的保护,坚定如铁治理“五乱”,扎实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整治。完成秦岭违建、矿山关闭退出等专项整治。持续推进“八改四清四化”农村环境提升工程。保护物种多样性,高质量建设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管护天然林240万亩,封山育林22万亩,森林覆盖率年提升0.4个百分点,空气优良天数和出境断面水质连续五年稳居全国前列。

宁陕县坚持围绕“菌药果畜”发展山林经济,实施产业振兴“十百千”工程,壮大10个龙头企业、建设提升100个农业园区、培育1000户产业示范户,生态农林产业覆盖面达75%以上,建成一批食用菌、板栗核桃等生产基地和专业示范村。统筹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持集聚集约发展,依托宁陕恒口飞地园区和县域工业园区,大力发展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包装饮用水、线束产业,培育壮大绿色工业。

宁陕县飞地经济园区可利雅纺织面料数字化生产车间(资料图)

该县坚持全域旅游引领,大力实施“六大工程”,培育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健身养生等体育旅游,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创建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重点打造“秦岭人家”和“子午驿站”乡村旅游品牌,形成“畅游绿都宁陕、重游子午栈道”精品旅游线路,提升“秦岭之心、绿都宁陕”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国之大者”,当好秦岭卫士,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践行“两山”理论上当示范、立标杆、树品牌。”县委副书记、县长周锦政表示。

    

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朱鹮与白鹭起飞,青山共水天一色。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为发展生态经济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珍稀野生动物野化放归提供了生存环境,继朱鹮异地野化放飞后之后,2017年6月29日,世界首次林麝野化放归也在宁陕举行,13只林麝被放归山林。

依靠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宁陕县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康养旅游、绿色工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面对工业经济增长乏力、生态环境保护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诸多问题的冲击,2021年县域经济全省排名仍前进11位,喜获“争先进位县”,成绩的背后,是宁陕主动适应环境条件变化,准确把握产业转型要求,立足生态定位,把握比较优势,坚定走以绿色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必然成果。

宁陕把生态优势作为后发赶超的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绿色循环发展  杨宁摄

2月28日,中共宁陕县委印发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1号”文件。

“印发的《关于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意见》,再次坚定了全县上下绿色发展的坚强决心和当好秦岭卫士是“国之大者”的政治担当、历史担当。”广货街镇党委书记李杉林说。

秦岭自然生态是宁陕最大的资源优势、最大的发展潜力、最重要的民生福祉、最具竞争力的战略资源。宁陕县坚持实施“生态立县、文旅兴县、产业富民”战略,协调推进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宁陕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园地共建”的基本原则,树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切实担负起秦岭生态卫士的神圣使命,让秦岭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景更美。

良好的生态位宁陕发展康养旅游提供了条件,图为上坝河森林公园

该县把秦岭国家公园建设作为转型发展重大契机,主动融入秦岭国家公园建设,以建设“生态经济先行区、秦岭国家公园门户区、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引领区”为目标,积极探索共建共享发展路径和模式。立足生态功能区定位和国家秦岭公园区划,优化生态空间布局,严守生态安全底线,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探索构建圈层保护发展模式,分区承载核心保护、研学科考、康养旅游、传统利用等功能,布局发展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生活服务等配套产业,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兼顾国家公园、政府、在地居民三个主体,推动建立国家公园与在地居民保护与发展共建共享机制,同步落实生态保护与发展责任。

 “我们将坚定生态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动摇,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践行五项要求,再接再厉,奋力谱写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市政协副主席、县委书记郑红丹说。

在全新的“生态经济”时代,宁陕县将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让生态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生态红利,让城乡因生态而美、产业因生态而兴、群众因生态而富。

15年朱鹮的保护历程不仅让宁陕的山更青水更绿,也加快了宁陕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记者 谭海波 李兵 程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