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嘉文/图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渔湾村的风景实在太美了。我喜欢这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让我感觉很放松。”

11月12日午后,在宁陕县渔湾村,英国人托尼悠闲地倚靠着“家”门享受冬日的暖阳。

放眼望去,蓝天白云下造型别致的现代化民宿点缀大地,远处的百亩稻田里偶尔掠过朱鹮灵动的身影,还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在驻足拍照。

托尼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都居住在渔湾村,他在村上的“家”是通过流转村上一户闲置农房改造而成的。

渔湾村位于秦岭北麓腹地,距离宁陕县城11公里。早年间该村囿于交通闭塞等原因,劳动力大都选择外出务工,有的还定居在外,也因此,村里留下了大量闲置农房。

处于秦巴腹地的安康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出现了不少撂荒地和闲置农房。这些长期沉睡的冷资产,如何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被盘活利用,逐渐变成农村的热产业?日前,记者走进了宁陕县渔湾村和汉滨区程东村寻找答案。

渔湾村的答案

——规划先行、明确主体、统一流转

2018年,渔湾村对全村闲置土地、农房等集体资产进行了充分摸底后,引进西安海和田文创发展有限公司,将这些集体资产流转入股,并再投入300万元的集体收益作为资金入股。村集体获得保底分红,公司正常运营后还可获得一部分叠加收益。

“我们还将一座废弃的水电站设计改造成渔湾村生态社区中心,天空下自然书店、放电美术馆、汉唐驿山居青旅等,都是网红打卡地。”渔湾田园逸谷综合体项目负责人胡兴兵介绍。

为了完善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设施,公司有序盘活村民闲置宅基地17处,整治撂荒土地100余亩,并将流转来的空置老宅进行保护性设计改造,修旧如旧,在展示渔湾村特色建筑原始风貌的同时,发展康养民宿产业。

如今,通过旅游项目的引入和推进,多条精品旅游路线相继问世,渔湾村乡村旅游火爆,截至目前,营业总收入已达20万元。

不仅如此,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与渔湾田园逸谷达成劳务输出合作协议,帮助当地群众走上园区农耕管理员、民宿保洁员、餐厅服务员等岗位。目前,园区直接吸纳就业人数超20人;同时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将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折股投入园区,每年还会进行资产收益分红,使周边群众从旁观者、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受益者。

“以前在广东厂里上班,一年难得回趟家,父母年纪大、病痛多,在外打工总不是长久之计。前年,家门口建起了产业园,园区流转了家里土地,我就在园区当农田养护工,工作不是很累,还能照顾父母,一年算下来也有20000元的收入。”从外省返乡务工的渔湾村村民黄太建告诉记者。

文章来源:陕西日报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112/06/content_771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