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兵 郭仲丽
“孙叔都这么大年龄了,不为名不为利,事事带头干,为村上的事情跑前跑后,村上的老少都信得过、也敬佩他!”在宁陕县太山庙镇太山村,说起“孙叔”大家都是赞不绝口。
大家口中的“孙叔”,真名叫孙文才,今年66岁,是太山村的党支部副书记。
太山村是太山庙镇镇政府所在地,2015年撤乡并村时,由原来的太山村和胭脂村两个村合并而成,人口1600人,是太山庙镇第一大村。由于村子大、人口多,加之村子合并后村情复杂,导致村上在选党支部书记时,出现了选人难。
为了尽快让村上的工作顺利开展,该镇党委、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决定选派一名工作经验丰富,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去挑起这副重担。孙文才临危受命,服从组织安排,担任起了太山村合并后的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
2016年,孙文才退休,办完了退休手续后,他没有犹豫,毅然回到村上,当起了专职的村党支部书记。
脱贫攻坚开始后,为了能精准识别贫困户,孙文才拿着文件一遍一遍学,和村干部上门一户一户摸底子,最终全村519户中,识别出222户638人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由于识别工作公正公开透明,群众都对识别结果没有异议。
为了改善村上的基础设施条件差的情况,孙文才一刻也没有闲着,扩建公路、修建安置社区、卫生院、文化广场、便民桥、饮水工程等等,一批与群众生产生活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村上的面貌也发生了变化,渐渐地“孙叔”这个称谓便成了他在太山村的代名词。
49岁的蒋忠文家中5口人,搬迁前住的地方离集镇远,身居大山且独门独户,购买生产生活用品、就近务工、到镇上办事总是不便。安置点建成后,孙叔动员蒋忠文一家搬到安置点,又推荐他到村委会做饭,每个月也有2000元的固定收入,这让蒋忠文很是感激。
像蒋忠文这样搬到安置点的搬迁户有49户142人,彻底告别了居住环境差、交通不便的状况。
在改善基础条件的同时,孙文才还抓起了产业。家住太山村四组的邱德林,妻子出走、父亲病逝,未满10岁的儿女让他无暇出去务工,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入不敷出的情况让他焦躁不安。孙文才主动找到他,鼓励他搞养猪产业,还能照顾孩子兼顾庄稼。
就这样,在孙文才的鼓励下,邱德林的养猪场开了起来,第二年就实现盈利2万多元。现在邱德林又新修了标准化母猪产房,养殖繁育母猪6头,存栏生猪36头,在太山村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产业户。“现在政策这么好,猪的市场价也好,我还是要继续搞这个产业,日子才有盼头咧。”看着圈舍里面的猪崽邱德林乐呵呵地说。
“不仅要解决户上的产业,村上也要发展产业,让无暇出去务工的劳动力在门跟前就能挣钱。”孙文才说,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隆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艾班桌魔芋农业园区相继在太山村落地,招群梅花鹿专业养殖合作社、德洲种养合作社成立,现在,村上形成了林麝、梅花鹿、跑山猪、中蜂养殖重点产业,有机杂粮、魔芋、黄花菜种植的特色产业格局。
同时,在孙文才和村干部的动员下,太山村群众还通过土地流转、入股集体经济、就近务工和参与分红,真正实现了不出村也能脱贫致富。2019年底,全村贫困发生率由最开始的42%降到了1.13%,实现了脱贫摘帽。
心中有光,何惧山高路长。今年已经66岁的孙文才,为响应村支书、主任“一肩挑”,他主动辞去党支部书记一职,转任支部副书记。“自己老了,干不了了,还是给年轻人让位,但是我还是要发挥自己的余热,为村上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孙文才说。
原文链接:安康日报 http://sjk.akxw.cn/epaper/read.do?m=i&iid=614&eid=4303&sid=28709&idate=1_20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