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新闻网讯(通讯员 郭仲丽)自参加工作到退休,孙叔的岗位在变,但始终没有离开过农村。当过公社大队长、乡长,临退休又多了一个身份——太山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干便“占据”了他退休后的全部生活。

退休不褪色

群众口中的孙叔叫孙文才,是宁陕县太山庙镇政府的一名退休干部。2015年撤乡并村,太山村达1600人,为尽快理顺村上工作,孙叔服从组织安排,担任起了该村党支部书记一职。

“和群众打交道多了,看到他们的生活慢慢变好,我感到很欣慰,虽然现在退休了,但还想多为他们做一点事情”。2016年4月办完退休手续,孙叔没有犹豫,毅然回到村上,为他的“退休生活”忙前忙后。

自打当了村干部,孙叔一刻也没有闲着,换届选举、土地确权、精准扶贫、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村上的工作孙叔一项也没有给镇上拖过后腿,扩建月太路、修建安置社区、卫生院、文化广场、便民桥、饮水工程等等,这些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干的风生水起,“孙叔”这个称谓便成了他在太山村的代名词。

“孙叔都这么大年龄了,不为名不为利,事事带头干,为村上的事情跑前跑后,村上的老少都信得过、也敬佩他!”谈起孙叔,太山村的群众个个赞不绝口。

让群众的生活有奔头

扶贫初期,一些群众为了能当上贫困户,三番五次找孙叔说好话,有的还在家摆上烟酒设宴,都被他一一拒绝。为了能精准识别,孙叔拿着文件一遍一遍学,和村干部上门一户一户摸底子,使得519户1491人的太山村相继识别了222户638人为贫困户。

“这222户贫困群众的情况都不一样,不仅要了解群众需要啥,还要了解群众顾虑啥,我们要因人而需解决顾虑,这样工作才有干劲儿、生活才有奔头。”这是孙叔常挂在嘴边的话。

“我们这一带的水管子水压低,水小的很,大家伙也没个商量出个统一意见,孙叔你给想个办法嘛”、“这条连户泥巴路一到下雨就难出行,接送娃上学也不方便,修成水泥路又要占地又没机械,孙叔你给帮忙解决下嘛”•••群众都相信孙叔能一碗水端平,也愿意找他给解决问题。

49岁的蒋忠文家中5口人,搬迁前住的地方离集镇远,身居大山且独门独户,购买生产生活用品、就近务工、到镇上办事总是不便。安置点建成后,孙叔动员蒋忠文一家搬到安置点,又推荐他到村委会做饭,每个月也有2000元的固定收入,这让蒋忠文很是感激。

像蒋忠文这样搬到安置点的搬迁户有49户142人,彻底告别居住环境差、交通不便的状况。现在安置点成立了社区管委会,聘请了楼长负责管理,也安装了摄像头、大屏幕,还分片划分了安心菜园,让搬迁群众真正感受到居住环境变化带来的幸福感。2019年底太山村有213户621人的“三不愁两保障”得到解决,贫困发生率由最开始的42%降到了1.13%。

把产业发展到村到户

家住太山村四组的邱德林,妻子出走、父亲病逝,未满10岁的儿女让他无暇出去务工,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入不敷出的情况让他焦躁不安。孙叔主动找到他,既说脱贫政策又商量赚钱路子,推荐他搞养猪产业,还能照顾孩子兼顾庄稼。

2016年8月,邱德林的养猪场终于挂牌经营了,第二年首次出栏就盈利2万多元,到今年养猪场圈舍已达到15个,新修了标准化母猪产房,养殖繁育母猪6头,存栏生猪36头,在太山村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产业户。“现在政策这么好,猪的市场价也好,我还是要继续搞这个产业,日子才有盼头咧。”邱德林看着圈舍里面的猪崽乐呵呵的说道。

“不仅要解决户上的产业,村上也要发展产业,让无暇出去务工的劳动力在门跟前就能挣钱。”孙叔的愿景慢慢变成了现实。隆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艾班桌魔芋农业园区、招群梅花鹿专业养殖合作社、德洲种养合作社等相继在太山村落地,实现了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的蜕变,并形成了林麝、梅花鹿、跑山猪、中蜂养殖重点产业,有机杂粮、魔芋、黄花菜种植的特色产业格局。同时,在孙叔和村干部的动员下,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入股集体经济、就近务工参与分红,真正实现了不出村也能脱贫致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2.21%。

心中有光,何惧山高路长。孙叔今年已经66岁了,为响应村支书、主任“一肩挑”,他主动辞去党支部书记一职,转任支部副书记,但依旧把退休后的生活过得多姿多彩。“从家到村委会有七八公里路程,常年骑摩托车让父亲的腿关节一到下雨天就犯痛,不让他去,但他心里面想着事儿,在屋里待不住,我们也不好多说,我们把家里照顾好不让他操心,就是对他最大的支持!”孙叔的儿子孙民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