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郑嫚 黄倩

    为解决农村残疾对象、特困人员与独居老人养老难题,宁陕县积极探索失能关爱亲情化、集中供养精细化、分散监管常态化与兜底托养社会化“四化”管理新模式,确保全县所有农村老年人“生存有保障、生活能幸福。”

    高位截瘫的何永龙于2016年入住失能中心,刚入住时,何永龙整日郁郁寡欢、不愿交流,护理员王金霞把他当成自己的哥哥,经常陪他聊天解闷,并手把手教他“十字绣”。在王金霞的耐心教导下,何永龙不出3个月就绣好了第一幅作品并被爱心人士购买,极大地鼓舞了他的自信心,感觉自己这个“无用之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笑容渐渐多了,身体状况也大幅好转。在他的带动引导下,绣“十字绣”的失能老人越来越多。敬老院建立了脱贫精神展示馆,以他们的作品故事来教育“懒汉”贫困户换思想、立志气,革除“等靠要”顽疾,形成了扶贫扶志同步、物质精神同质、脱贫小康同向的良好社会风气。

    宁陕县现有农村特困供养人员1132人,其中失能半失能596人,占53%,他们大都行动不便、不善交流,照护起来繁琐复杂,成为农村养老难中之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宁陕县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失能五保老人托养中心,将缺乏照护的失能五保老人接来集中供养,工作人员从社会有敬老爱老情怀、能吃苦耐劳的优秀人才中公开选聘,他们视失能老人为自己的亲人长辈,每日端水喂饭、洗澡擦身,照顾大小便、24小时亲情呵护。

    特困供养人员是农村养老的重中之重,他们的生活水平直接关乎脱贫攻坚质量。为全面提升集中供养水平,宁陕县建成了覆盖全县11个镇的“一中心六区域”七所大型敬老院。截至目前,集中供养906人,供养率达80%,居全市第一。敬老院每日自查巡查,做到老人人数清、思想状况清、安全隐患清;每日召开院民大会,发动“院民评院民”,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当日、不良习俗整改在当日;实行“五制”管理,职工薪酬与工作量及服务水平挂钩,实行差额发放,勤奋多劳者月工资可达4000元以上,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坚持医养结合,建立中医理疗室、康复训练室与远程诊疗系统,定期进行理疗与康复训练,提升了入住老人的健康指数和幸福指数。

    针对226位散居特困对象,与监护人亲情难舍,且习惯农村生活而不愿住敬老院,生活质量难以保障等问题,该县运用“互联网+”思维,建立散居对象监管系统,制定监管办法,镇政府每月在系统中上传监护对象生活环境质量照片,民政部门建立一户一档电子台账,通过系统进行监管,监管结果作为拨付照料护理费与各镇兜底脱贫年度考核依据,有效防止了监管责任“走过场”,确保散居特困对象“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

    该县农村特困供养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实现后,仍有一部分不符合特困供养政策的重残对象和独居老人,他们虽有赡养义务人,却因他们婚嫁、务工、自身条件差等原因无法履行照护义务。为破解这一难题,该县利用敬老院10%空余床位,实施低偿托养服务,让他们出很少的钱也能享受到特困对象一样的照护。今年65岁的陈世金,自女儿外嫁后独居在筒车湾镇海棠园村。2018年双目失明后,外甥李仕军便将其接到家中照护,李仕军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妻子要操持家务,又要照顾失明的舅舅,感到力不从心。2019年10月,陈世金被送往敬老院托养,李仕军说:“看到他在敬老院生活这么好,我就安心了,我终于可以外出打工了。”目前,该县像陈世金一样在敬老院托养的有60余人。通过托养,解放了家庭劳动力,让他们可以放开手脚发展经济增收致富,达到了“托养一个人、解放一家人、温暖一群人”的良好社会效益。

来源:安康日报

原文链接:http://sjk.akxw.cn/epaper/read.do?m=i&iid=574&eid=3984&sid=26617&idate=1_202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