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扛起责任是关键,让群众激发内生动力。同时,帮扶单位竭力帮、全体干部尽责帮、社会各界用情帮,领导带头干、干部扎实干、群众主动干,发展产业在特色上下功夫,宁陕县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12月9日,记者采访宁陕县委书记张益民时,他铿锵有力地说。
要引导贫困户发展
47岁的黄章友是城关镇八亩村移民一期安置社区的贫困户,过去住在八亩村最偏远的马合营组,一直没有通水泥路,交通极为不便、信息落后闭塞,农产品也卖不出去,祖祖辈辈都过着肩挑背扛的日子。
让黄章友至今难以忘怀的是,2015年8月的一天,下着大雨,张书记下乡走访,看到老房子漏雨,就动员我们搬迁到移民安置社区。从那一刻起,作为书记的帮扶户,一直帮到现在。黄章友说:“现在他的房子又大又宽敞,住的地方就在路边。他还加入了合作社,2016年发展了4万袋香菇,当年就收入4万余元,实现了稳定脱贫。2018年又种上核桃,在家门口的社区工厂上班,还成了管理人员。”
对于现在的生活,黄章友非常满足,他说:“搬到新房子后,张书记经常来看我,鼓励我发展产业增加收入,要向更高的目标奋斗,我一定不能辜负张书记对我的期望,把自己的小日子越过越好。”
张益民说:“黄章友夫妻俩非常勤劳,但缺乏技术,所以我们扶贫扶志,让群众激发内生动力,贫困户自身发展才是关键。”
宁陕采取“支部+X+贫困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一棵树可以扶起来,一根绳子扶不起。贫困户是绳,X是产业主体也是树,有树选树,无树栽树,支部把绳子捆在树上,以经济和利益为纽带,让树在市场经济土壤中生长,党和政府给予阳光雨露,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张益民说。
要脚在大地沾满泥土
2016年2月,贾安金从县卫计局一名业务骨干转变为一名扶贫干部,8月,担任筒车湾镇桅杆坝村第一书记。走访时,有群众反映家中有特产,但苦于信息不通交通闭塞无法销售。他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微信朋友圈帮群众义务晾晒销售,并用自己的私家车长期义务为群众送货,亲戚好友及同事被他的行为所感动,纷纷购买,农户的土特产经常供不应求。
“不怕卖不出,就怕没有货。”这是贾安金为群众卖土特产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因而群众亲切地叫他“卖光光”书记。
“张书记带领大家真帮实干。我们驻村干部一定要为群众干些实事。”贾安金说。
八亩村第一书记李闻宣说:“今年春节假期后的第一天,张书记来到村上慰问贫困户和驻村干部。他和贫困群众拉家常,聊产业,谈村子的未来。”
“宁陕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为了鼓舞大家的干劲,从脱贫攻坚开始我就决定,任何政策我都要带头落实,为全县干部做一个脱贫攻坚、攻坚克难的表率。”张益民说。
从2018年起,宁陕探索建立了“三帮三干”脱贫机制,94个中省市县扶贫单位,结对包联全县71个村(含3个农村社区),1900多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5113户贫困群众,建立了社会扶贫对接联系机制。35名县级领导包抓11个镇和40个贫困村,71支工作队进村、43名第一书记驻村,选派160余名后备干部充实驻村工作队力量。“我们就是要通过‘三帮三干’这个有力抓手,在锻炼干部作风的同时,凝聚全社会智慧,动员全社会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张益民说。
要在“特”字上下功夫
“我脚上穿着的鞋就是我们县上生产的。”张益民说。去年6月,在县上招商引资政策的吸引和回报家乡的情怀感召下,一直在外务工的罗有宁将温州鞋厂的生产模式搬到了八亩村一期安置点上,带动当地60人就业。
在90后创业青年周世红印象中,张书记是一位慈祥和蔼的长者。8年前,周世红购买10箱蜂群开始学习养蜂技术,成立八亩村梨子园合作社,带动了不少贫困户,合作社现在有263名社员。
“3年前,我认识了张书记,除了政策和资金上的帮扶外,张书记给我第一个建议是入党,第二个建议是产品多样化。同时,企业发展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发展。”周世红说。
“宁陕县地处秦岭腹地,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基础条件较差、自然灾害频发,宁陕要在‘特’字上下功夫,发展特色产业。”张益民说,宁陕县打造林下药材、干果、苗木花卉、林麝养殖、森林旅游5大林业产业示范基地。据统计,宁陕累计培育龙头企业12家、农业园区60个、合作社285家、集体经济组织71个,吸收带动6080户贫困户增收,实现扶贫产业到户全覆盖。
“2014年,我刚到宁陕县,有的路还是土路,群众大部分住土坯房,没有自来水。现在,路通了、水清了、村子漂亮了,产业发展起来了,群众富裕了,我们要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张益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