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冀安 通讯员 雷莹 文/图
说话声音不大,慢条斯理,是宁陕县太山庙镇长坪村包村干部对“翠姐”的第一印象。后来,包村干部多次入户走访,了解到“翠姐”还是村里的高材生,说话办事有条有理,也是他们一家4口人的顶梁柱。
“翠姐”大名叫程光翠,丈夫袁德祥身患结核病、肺气肿、肾囊肿等疾病,干不了重活,儿子袁长江和孙子袁万瑞均为智力残疾。几年前,因为对一项政策补偿不满,“翠姐”便经常到县、镇、村“要补偿”“找说法”。那时候,“翠姐”对谁都“不满意”、“不服气”。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袁德祥一家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确了包帮干部。对政策不满意,干部们多次入户走访调查做解释,最终把当年的政策补偿落实。没有固定收入来源,镇、村对“翠姐”一家4口评定了低保、办理了残疾人补助,全年低保和残疾人补助两项总计2.5万元。发展产业没有资金,驻村工作队为“翠姐”家协调办理了脱贫贷款3万元,她今年养了5头猪,还发展了魔芋种植。
10月,产业奖补3000元到账,“翠姐”扩建了一处猪圈,预备明年扩大规模。一家人看病花费大,通过医疗报销“四重保障”,全年住院共计花费8400多元,自付为522元,报销比例达到93%。
特别是,全镇的新民风建设实施以来,通过道德评议活动对先进模范典型事迹的宣传、对村规民约的宣传,镇、村坚持扶贫先扶志的思想动员,全镇“诚、孝、俭、勤、和”蔚然成风,“翠姐”也彻底转变了思想,安心发展产业,操持这个家。今年,袁德祥一家被民主评议为拟脱贫户,他家人均纯收入9100多元。
各项政策有了保障,帮扶干部也成了知心人,“翠姐”抛开了包袱,开始规划今后的生活:“村上最近施工项目多,把房子打扫两间出来,专门租给那些工人,这是一笔收入”“儿子也三十多岁了,虽然智力有问题,能不能让他报名参加技能培训,重活做不了,培训一下修脚技艺”“老袁今年就不出门了,看对面的敬老院里面缺不缺零工,去打扫个卫生啥的,也能找点事情做”……
从前的“不服气”,到如今的“不服输”,“翠姐”一家的转变,是镇、村干部倾心帮扶的结果,也是当地群众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