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刚过,凌晨的大山里气温略带寒意。宁陕县城关镇月河村村民杨停学骑着摩托车到了山脚下。他卸下绑在车后座的漆刀、漆桶,头戴矿灯,马不停蹄的上了山。 
       山上有杨停学提前选好的漆树,眨眼的工夫,他就爬上了约6米的树腰。只需10来分钟,他就在漆树上割好了20多道口子,放好漆盏,下了树,又上了另一棵漆树。重复的工序,杨停学用了8个小时割完50多棵漆树。 
       看似辛苦的劳作,在52岁的杨停学眼中根本算不上什么。“这比以前伐木头的活轻松多了。”杨停学说,那一年,自己只有15岁,冬天上山,在没过膝盖的雪地里伐木,汗水也能结成了冰。夏天,山里雨水较多,泥土松软,1000多公斤的木头全靠人力运送下山。“我一直干到1998年国家禁伐,最好的年景才收入3000多元钱,‘啃’了十几年的木头,只够糊弄嘴。”说到收入杨停学很感慨。 
       养殖猪獾、矿山务工、养殖袋料香菇,当杨停学家庭收入略有起色时,2009年和2011年他的妻子和儿子又先后患上了肾炎。一年逾10万元的医药费,迅速把一个本不殷实的家庭推向了贫困。 
      “那几年恼火,我上山割几个月的漆,刚够给孩子看病。还完旧账,又添新账。”2014年,杨停学家因病被评为贫困户。 
       2016年,政府实施“脱贫贷”惠农政策,帮助杨停学解决了发展产业缺资金的问题。栽猪苓、种白芨、养中蜂、育重楼,杨停学肯学又肯干,他不断扩大林下产业规模;“新合疗”的惠农政策解决了妻儿看病问题。同时,他还被聘为生态护林员,一年有7000元的工资。有了固定收入,日子越过越有希望,也越过越红火。当年,杨停学脱了贫,甩掉了“穷帽子”。 
      “今年,我家能收入个十八九万元。白芨十余万元,生漆四五万元,养蜂四五万元。”杨停学露出了满意的表情。杨停学从林子里尝到了生活的“甜头”,更对山林的管护十分上心。近3年,他几乎走遍了管护的1500亩山林,因管护的山林没有发生过一起火灾、盗伐、盗猎行为,2017年,杨停学被评为了宁陕县优秀生态护林员。 
       “守好林子才有好日子,这林子越长越密匝,日子才会越过越红火。”杨停学感慨地说。(记者 王缠卫 通讯员 陈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