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陈 苗 何 源)低矮的大棚里,一朵朵菌菇如云片般堆积丛生,宛若一朵朵牡丹,又如同一朵朵乌云,这是栗蘑,学名灰树花,但在宁陕县城关镇瓦子村,它有了一个新名字叫做“长生菌”,也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长生”路。
“宁陕县领导外出考察向我们推荐,我们合作社便到河北考察了几次,我们发现因为宁陕县的温差小,空气湿度大,自然环境好,水质优良,相比河北的气候条件更适合生长在我们这个地方。”宁陕县长生农林特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廷楚介绍。
长生菌(栗蘑)原产于河北北部山区,属于云蕈属担子菌亚门,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松蕈样芳香,肉质柔嫩,味如鸡丝,脆似玉兰,其味道佳、口感好且有传承药效,自古以来便备受推崇。
宁陕县长生农林特产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苗木、花卉、农产品种植及销售,有来自城关镇瓦子村、贾营村、青龙村三个村317户群众入股,其中带动了86户贫困户,目前种植有2000亩左右的核桃树。负责人陈廷楚是宁陕县最早一批做袋料香菇产业的带头人,是菌菇领域的种植专家。
2016年,合作社从河北将少量栗蘑袋料带回了宁陕,开始研究栗蘑种植技术。陈廷楚将河北的培植技术和本地传统培育技术相结合,在两年多不断的实验和试错中摸索出一套“宁陕办法”。
栗蘑从装袋到发菌需要两个月时间,从发菌到下田需要3个月时间,长到需要采摘的程度需要四个月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陈廷楚将大棚内温度把握在5到25度左右,每天早晨8点钟准时给大棚通氧,中午12点给棚内洒水降温,下午盖上大棚保持湿度。“早中晚一个步骤都不能马虎。”陈廷楚说。
“我们最开始试种,下地两个月不出菇,我们就又跑到河北去请教人家,才知道这一批种下去的菌棒因为放置时间较久,表面覆盖了一层黄膜形成了休眠状态,于是我们就用铲子将所有菌棒‘破皮’,不到一个礼拜就发出来了。”陈廷楚说。在种植过程中,真菌“烂菇”也很让人头痛,为了解决这样的杂菌感染现象,合作社查了许多资料,但最终决定用上了“土办法”,生石灰和酒精进行消毒,彻底切断病原。
在接下来的技术改良上,陈廷楚准备将长生菌移栽到直径约半米的花盆中。地栽会导致根部有土,采摘后需要将根部削去,用盆栽可以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减少损耗,技术成熟后还可以像传统香菇一样搭架子节省空间。
2018年9月,合作社第一次大规模的试种了3万袋菌菇,今年5月份采摘了约6吨“长生菌”。采摘上来的栗蘑菇形完整、菇肉饱满,单株平均重5斤左右,最大的菌菇达到了12斤左右。清除上面的泥土后,削去根部,一片一片的撕开晾晒,再经过烘干、筛选和包装就可以上市。
在上市之前,生长在宁陕的栗蘑也随了合作社的“父姓”,新命名为“长生菌”,这也是宁陕栗蘑的品牌名。
在陈廷楚看来,长生菌市场前景好,市场需求量大,比其他任何种菌技术都要好掌握,但是如果要在全县推广这项产业,知名度太小,如何打开市场是个问题。
为了做好前期营销,合作社将成品免费送到西安、宁陕县城的一些餐馆,主厨发现这东西做出来好吃,就会长期订购,前期免费送了2吨,做到哪家要哪家送,不计邮费,并且送了之后回访,80%的人都说这个很好吃。目前西安、宁陕的一些餐馆,悠然山、上坝河等景区都将长生菌作为主菜。今后,合作社也将在网络和特产店售卖长生菌,并且准备尝试与生鲜配送商家合作。
而长生菌的大规模种植也为合作社带来了一个意外之喜。在种植长生菌以前,板栗是合作社的主导产业,每年板栗树都会在今冬明春时节修剪一次,修剪下来的大量枝条夹杂着许多虫卵和成虫,如果直接放在板栗林中会导致病害,以往都需要集中焚烧,而种植长生菌后,合作社便将这些枝干磨成粉末,经过高温杀死病虫,同时为长生菌袋料提供原材料,成为产业循环发展的长生之道。
近日,合作社正在瓦子村修建一个20亩的长生菌生产基地,主要用以制袋和生产保鲜,这将为长生菌的消毒处理、干燥技术的改进提供基础,与长生菌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相适应,推进长生菌产业在全县的全面铺开。陈廷楚说,“合作社将不断扩大培植规模,同时也会开发栗蘑粉干、栗蘑汁、栗蘑粉等新品类的产品,在全县推广这项产业,带动更多农户通过栗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