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通讯员 谭海波 李兵)“去年,我们村加强新民风扶贫扶志工作,提振和激发脱贫户脱贫退出地信心和决心。在年底脱贫退出动员会上,不少贫困户要求主动退出,这一新气象,更加坚定了我们明年整村脱贫的信心。”面对群众争着脱贫“摘帽”的新风气,宁陕县金川镇老庄村党支部书记盛弟明信心满满地说。
     2019年,宁陕县将整县脱贫“摘帽”。面对仍有5420人处在贫困状态的现状,宁陕县实现整县脱贫的信心来自哪里?又如何实现高质量脱贫呢?宁陕县通过兴产业、促就业、做实农村经济经济组织,筑牢高质量脱贫的坚实基础,确保脱贫目标顺利实现。

兴产业——基地变园区

     地处秦岭深处的宁陕县新场镇,属于高寒边远山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群众的收入来源主要靠中蜂养殖和采收中药材。前几年因西成高铁建设大军的进驻,新场镇着实红火了几年,但随着西成高铁的建成通车,新场镇的发展又回到了以前的状态。
     在多方调研后,新场镇结合环境区域资源优势和农村“三变”改革,以“企业+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全镇初步形成了生猪养殖、中蜂养殖和辣椒种植等特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
     据新场镇镇长王东介绍,到今年底通过努力,力争全镇建成3个产业园区,建成6个产业示范基地,培育3个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实现贫困户全覆盖目标,并有效解决全镇群众长期稳定增收问题。
     宁陕县把产业发展作为群众脱贫的主要抓手,进一步明确了“林果、药菌、特色养殖”主导产业,提出十大脱贫增收行动,对主导产业重点镇、专业村、加工点进行布局,明确了各镇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帮扶任务。县主要领导牵头组织有关部门研究讨论农业特色产业建设工作,印发了《宁陕县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成立了山林经济(林果)产业、有机种植产业、特色种植产业、药菌产业等4个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将产业扶贫工作纳入对镇和相关单位追赶超越工作点评和年终综合考核,结合贯彻落实三项机制,实行追责问责。
     修订完善产业奖补、金融扶贫等政策文件,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用于对产业发展的奖励,解决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调动新型经营主体带贫积极性和农户产业发展动力。镇村逐级建立了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到户产业发展台账,明确长短结合产业、包帮责任人、帮扶措施和收入计划。
     宁陕县还通过逐镇召开产业现场办公会等措施,针对产业脱贫工作,现场对标任务,研判各镇产业脱贫形势,指导推进,解决困难,督促各镇加快产业发展。各镇你追我赶加速推动产业发展,新增产业项目种类显著较多、规模明显扩大,初步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局面。
     据统计,全县生产食用菌960万袋,核桃、板栗建园面积1.52万亩,板栗科管6.7万亩,魔芋种植1.89万亩,中药材种植6218亩,猕猴桃种植400亩、黄花菜500亩、花椒300亩、泰国米椒1800亩,新建圈舍10000余平方米,养蜂1.68万箱,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5.3万头、0.43万头、2.9万头、28万羽。

促就业——居民变工人

     太山庙镇油房村的朱清元、肖则琴夫妇以前一直想外出打工,但是从未出过远门的他一直在担心,去哪里打工?收入怎么样?工作环境怎么样?收入稳定不稳定?就在这时,村干部告诉他县上正在举办扶贫招聘会。
     经镇政府组织,他和村里的部分贫困户一起参加了招聘会,经过详细地询问与对比,他与青岛胶州的金红叶纸杯公司签约,经过自身的努力,现在月收入均在6000元以上。
     “以前怕上当受骗,又怕企业拖欠工资,这次有政府搭桥,来的都是正规企业,我觉得心里踏实。”肖则琴说。
     宁陕积极组织开展转移就业专项服务,促进就近就地就业,引导外出就业。加强与山东胶州市、江苏金坛区、武进区劳务协作,并与金坛区、武进区人社局签订了《加快推进劳务协议》,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全方位开展劳务对接,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精心组织好“春风行动”。通过网络媒体、公开信息栏、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发布招聘信息,累计发送手机短信五十余万条,先后举行了2018年“春风行动”暨胶州对接、苏陕协作劳务招聘会和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暨公益性专岗等8场招聘会,参加招聘会企业30家,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
     宁陕县还将社区工厂建设作为解决搬迁移民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将城关镇、筒车湾镇、江口镇、梅子镇、四亩地镇确定为今年社区工厂建设重点镇,制定奖励政策,鼓励各类企业在移民搬迁社区和镇村集体闲置土地创办社区工厂,先后协调落实新社区工厂建设资金1180万元,已签约引进了5家社区工厂落户。围绕毛绒玩具、电子设备加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鞋帽生产等重点领域,先后赴江苏金坛、扬州、福建等地进行招商,引进工厂落地宁陕。
     同时,宁陕通过“送培训下乡”、“集中培训”、“校企合作”和“订单培训”等方式,办班到村、培训到户、技能到人。结合劳务用工需求,开展以家政服务、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培训,积极做好农民工订单式培训,着力抓好岗前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在贫困村特设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开发适合“三无人员”的农村保洁员、护林员、护河员等岗位,安排贫困群众上岗,对脱贫困难群体进行托底安置。
     去年,宁陕实施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627人,开发就业扶贫公益岗位520余个,安置456名贫困劳动力人就业,建成5个社区工厂,吸纳就业286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43人。

做实合作社——农民变股民

     新场镇新场村贫困户王全友实现了从“庄稼汉”到“股份农民”的转变。早些年因妻子残疾,自己又缺乏技术,一年仅靠种地和打零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
     2018年,他在宝峰种养合作社入股10头猪,猪寄养在合作社统一管理,不用费心费力,就可以拿到每头100元的分红,加上政府每头奖补400元,自己就增收了5000元。
     同时,他还将自己的3亩地入股合作社,用于种植辣椒,每亩租金300元,平时,就在合作社务工,再加上其他收入,一年来下,各种收入能达到25000多元。
     宁陕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激活“资源要素”,重塑“经营体系”,打造“股份农民”,促进了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
     宁陕县按照有积累、普通村和空壳村分类先行试点,在首批确定4个试验村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整体推进清产核资,出台成员身份确认指导意见,建立了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登记制度。推进资源变资产,将306万亩集体林地落实到户,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累计抵押3.17万亩、贷款6337万元。开展林地、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流转林地 85万亩、耕地1.68万亩,通过租赁收益、保底分红和二次分红等形式,促进了农民增收。
     宁陕推进资金变股金,将产业扶持奖补资金、部分项目资金和脱贫贷变成农民股金,实现了主体、农民、产业共赢。全县2000多户农户入股配股资金3300余万元,通过经营主体享受到固定分红收益。推进农民变股民,将集体经营性资产、资金和资源等集体资产入股合作社,引导农民入股专业合作社、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全县68个村和3个社区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形成了筒车湾镇海棠园村“土地流转租金、固定收益股金、就近务工薪金、订单农业酬金”的模式、荣庚农业园区“土地林地变资金、脱贫贷款变股金、贫困农民变工人”的模式和严家坪村罗家沟板栗合作社“集体出山、群众建园、连片经营、有利分红”的模式。
     还出台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扶持、农业园区和家庭农场认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评选等办法。累计投入2196.17万元用于产业奖补,其中扶持市场主体资金达到50%。今年对68个村和3个社区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按每户贫困户6000元的标准进行配股,县财政注入资金3648万元。全县培育市级龙头企业已认定6个、现代农业园区2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30家、家庭农场38家,建成了香菇、蜂蜜、板栗等加工生产线,承接产权改革的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一步壮大。
     “我们将通过大力抓产业、抓就业、做实村级集体经济,夯实高质量脱贫的基础,确保2019年的整县脱贫“摘帽”目标实现。”宁陕县委书记张益民满怀信心地说。
原文链接:
http://news.cnwest.com/dishi/a/2019/01/08/17622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