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来,中共宁陕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全县人民战胜困难、艰苦奋斗,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进入本世纪,县委、县政府以富民强县为目标,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采取各种渠道争取上级投资,利用各种形式招商引资,40年累计完成投资210.45亿元(不含高速路投资),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态势,1978年至2017年全县GDP年均增长10.1%。串串统计数据记载着发展的步步足迹,件件政策落实描绘出改革的精彩画面,激励人们奋勇向前。
(一)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
     1978年—1985年是宁陕县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这一阶段有关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体制改革。1979年,全县有237个生产队划分合作组,实行“三包一奖”、专业承包等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1982年,全县556个村民小组(生产队)全面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开展林业“三定”工作,确定了山林权属,放宽了林业政策。1984年对土地承包做了部分调整,巩固完善了承包责任制,进一步落实了“325”承包政策,农民怕政策变的心理踏实了。
     一场影响深刻的农村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由1978年24.26万亩精耕到1985年20.4万亩, 1978年22270吨,1985年全年粮食总产量21815吨,产量稳定。1978年至1985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
     在这一时期, 国家加大基本建设投入,宁陕县7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79.5万元,最早建成的土地梁水电站,为本县基础设施建设作了很大贡献。县政府大力号召兴办经济实体,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全县经济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1985年全县生产总值(GDP)实现3364万元,1978年至1985年年均增长6.9%。
(二)从贫困到解决群众温饱阶段
     1986年到1990年是宁陕县从贫困到解决温饱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目标就是“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对30度以上荒坡地进行退耕还林改牧,分年度投资新修、恢复农田和水平梯地,加大土地治理投入,步入集约经营道路。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5401万元,5年年均增长20.3%;1990年农业增加值完成3344万元,是1985年的2.0倍,年均增长15.7%。农村扶贫工作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快发展,全国第一轮农村扶贫正式启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状态为重点的大规模扶贫开发,国家相关扶贫政策得到落实,投资快速发展。随着政府对农业投入加大,生产设施得到改善,农村环境进一步好转,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5年间,全县粮食总产量由21815吨增长到25976吨,全年人均粮食产量由307公斤提高到350公斤,全县肉类总产量由1122吨增加到1710吨,年均增长8.8%。全县经济快速发展,1990年全县GDP实现6596万元,1986年至1990年年均经济增长率15.6%。
(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
     从1991年到1995年是宁陕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在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积极推行山地使用制度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四荒”地开发和商品基地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化进程。1995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14亿元,农业增加值8044万元,5年年均增长7.5%,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7.4%,农业占比上升到峰值。
     从1992年起,全县上下贯彻落实邓小平南巡谈话精神,改革发展步伐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开始逐步建立。改革重点逐步转向城镇和国有、集体企业。企业在实行经营、物价、用工、分配四放开的基础上,改革了产权制度,出现了股份制。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促进工业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投产企业增加,林产品加工、水电开发、食品加工等工业经济迅速发展,199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9450万元,比1990年增长3.2倍。
     5年全县累计完成投资6256万元,学校、卫生等社会事业投资大幅增长。1985年国家对干部职工工资给予政策性大幅调整,全县在岗职工工资总额由1990年751.9万元增加到2376万元,年均增长25.8%,职工年人均工资由1485.5元增加到4243元,年均增长23.3%。199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240万元, 1991年至1995年年均增长22.3%,人均实现976元。1995年全县GDP实现1.40亿元,1991年至1995年年均经济增长率7.2%。
(四)全县经济取得突破性发展阶段
     1996年至1999年是宁陕县经济取得突破性发展阶段。1996年底撤区并乡建镇,领导干部队伍加强,为转变政府职能提供了保障。县、乡(镇)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狠抓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工业生产呈现出前所未有良好势头,工业产品产量增加,质量效益双提升,企业加工的木制家具、地板条、胶合板、刨花板产销率达80%以上,工业利税总额4年实现1500多万元。199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19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6631万元,创下高记录。
     随着投资项目的开工和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来本县贩运木材和购买木材加工产品的商贾不断,消费市场活跃,购销两旺。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7年突破亿元大关,是 1978年的11.8倍,人均实现1500元。这一周期,木材加工、出售保障了全县税源,1998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51万元,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6%,创宁陕县历史最高水平。1999年全县GDP完成3.04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30%。1996年至1999年经济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17.5%。
     1999年也是宁陕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这年,国家提出了“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十六字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措施之后,地处秦岭山区的宁陕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重点林区县和国家贫困县,长期以来形成的“木头经济”、“木头财政” 必然面临极大压力。面对“天保”工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宁陕县、乡(镇)政府积极落实国家正式启动的退耕还林政策,在全县范围迅速掀起“绿色”革命,走出资源保护与利用、经济发展与财政增收相结合的梯级财政建设新路子。
(五)发展历史中的极不平凡阶段
     2000年至2003年是宁陕县发展历史中极不平凡的阶段,也是宁陕人民在困难中奋进阶段。国家实行天然林保护,森林禁伐,财源锐减(1999年仅宁东、宁西林业局减收700万元),木材加工企业随之关闭;2001年西康铁路开通,县境内流动人口大幅减少,商贸和运输等行业的经营户减少30.4%,非公有制经济大幅下降;2002年遭受“6.9”特大洪水灾害,2003年既应对“非典”疫情影响,又再次遭受“8.29”特大洪水泥石流灾害,给宁陕人民雪上加霜,致使全县财政捉襟见肘,各项工作举步维艰。
     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各级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历史机遇,全面落实各项产业政策,实行县域经济产业重大调整,开发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替补财源,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一手抓防灾救灾恢复重建,一手抓经济发展,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外出务工培训,积极组织劳务输出。通过全县人民顽强拼搏,艰苦奋斗,较好地完成了国民经济年初计划,各年度经济保持健康发展态势。2000年至2003年GDP年均增长率下降幅度控制在3.8%。
(六)新机遇中的奋起阶段
     2004年至2007年是宁陕县在新机遇中奋起阶段。宁陕县委、县政府抢抓西汉高速公路建设及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稳果、优菌、扩药、兴菜、强牧”的发展思路,林下养鸡大量兴起,养猪大户发展快速,畜牧业生产规模扩大,效益提高。西汉高速公路宁陕段2003年底开工建设及灾后恢复重建,兴办的一大批砂石场、小型水泥预制板厂、砖瓦厂等乡村工业投产盈利。投资2.1亿元先后启动建设13座水电站,装机达到2.8万千瓦。4户矿产开发企业于2007年先后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管理。全县工业经济基本实现由“木头经济”向水电矿产开发转变,走出了结构调整低谷,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完成7550万元,同比增长35.9%,工业增加值总量和增速恢复前期高位。
     务工的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带动消费市场繁荣,农副产品供不应求。2007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5亿元,人均实现2129元。这一阶段,一二三产协调快速发展,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1.6:34.3:34.1。2004年至2007年GDP年均增长率13.0 %。连续4年在全市县区综合考核中均获一等奖。
(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阶段
     2008年至今是宁陕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阶段。2007年9月30日,西汉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宁陕县境内里程达80余公里,县城到西安行车时间缩短为2小时,成为全市最先通高速公路的县。对外称“西安后花园”的宁陕县正式纳入“西安半日经济圈”,为县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十一五”后, 宁陕县坚持“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旅游富民”发展战略,认真组织实施“五年”发展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2008年至2017年年均经济增长率13.5%。
     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县GDP年均增长15.3%,比“十五”提高了3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全县GDP年均增长13.4%。“十二五”末期,全国经济形势呈现出“三期叠加”新常态,宁陕经济社会发展也历经大幅波动,2011年至2015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6.1%、16.6%、11.6%、9.1%、13.8%。跨入“十三五”,宁陕县委、县政府积极适应新常态,以推动经济提质增效为目标,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突出工作重点,强力推动工作落实,保持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016年和2017年全县GDP均实现10.5%的增速。
     二是循环农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初具规模。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建设扎实推进,板栗、核桃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1万亩、6.5万亩,袋料食用菌控制在1600万袋内,省级大鲵标准化示范区建成,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和富硒食品10个,天麻、猪苓获评“十大秦药”,获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县、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县。2007年朱鹮首次野化放飞,标志着宁陕县生态农业新模式逐步建立。
     三是新型工业稳步发展,结构逐步优化。为保持工业快速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工业生产的决定》、《企业宁静工作日制度》等系列政策措施,不断优化工业投资环境,以矿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柱的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2012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47.8%、37.2%,两个年度的“陕西省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前十名”奖宁陕县都喜获殊荣。工业快速发展,促使二产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上升至55%,经济规模显著扩张,实现了调结构、求突破的快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四是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全县累计完成投资37亿元、102亿元。2017年重大项目取得突破,西成客专贯通运行,引汉济渭工程进展顺利。近两年,扩大有效投资工作不断加强,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17年宁陕县民间投资占本县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8%。PPP项目得到推进,筒车湾艺术小镇暨民俗建设、宁陕县第二小学(含幼儿园迁建)等项目按国家有关规定规范纳入全省PPP项目库。
五是市场主体培育壮大,消费市场活力增强。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服务机构和网点不断增加,消费市场活力增强,2017年限额以上批零住餐法人单位达到27户。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7年实现6.13亿元,是1978年的65.7倍,年均增长11.3 %,人均实现860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