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二)抓好试点示范,使其成为成功典型。宁陕处于“秦岭山水”品牌的核心区,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各级政府部门要认真开展调研,充分挖掘资源,强化战略谋划,在大力宣传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美术写生基地产业建设,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民营为主体、以高校为核心的“三位一体”写生基地建设格局。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和景区内基础条件较好的乡村酒店、农家乐,先期建成五至十个地域特色鲜明、配套设施完善、能满足不同写生人群需求的写生基地示范点,宣传吸引省内知名艺术家、大学生写生团走进蒿沟,逐步形成蒿沟模式,成为全县美术写生基地的示范点。
     (三)借鉴外地经验,探索开发建设模式。应该看到,美术写生基地建设与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环节。譬如住宿条件的改善,接待人数、接待规模的合理设计,写生景点的整合与综合利用,写生用品的购买(租赁),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与管理,师生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配套设施如旅游纪念品、地方特色文化产品的推广、画廊与展览馆的建设等。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全面深入的前期调研,充分借鉴外省已成功运营写生基地的经验,探索适合我县建设美术写生基地的新途径。如河北省北戴河美术写生基地建设之初,先后到周边省市的多个艺术院校进行走访调研,发放一万余份宣传手册。邀请全国著名院校美术学院院长和系主任举办北戴河写生基地研讨会。同时,针对写生师生实行门票优惠,定期举办写生作品免费展览。短短两年时间,全国八十余所高校及创作机构在北戴河区建立了美术写生基地,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文化和经济建设。再如安徽省黟县宏村,通过由文化企业公司整体打包运营的方式,统一对外宣传推介,统一运营管理,已建成目前国内最具吸引力的美术写生基地之一。我县要通过全面的学习借鉴和调研论证,先行规划设计,逐步实施开发,并采取融资、招商、合作等形式,多方位、多角度打造蒿沟美术写生基地。
     (四)注重资源保护,避免遗迹遭受破坏。要广泛宣传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强化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蒿沟村内的古建筑、古民居以及天然的怪石林、古树等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也是美术写生基地对外名片的精髓所在。目前村内的历史遗迹荒芜散落,亟待采取措施。同时,要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对县境内的古村落、古院落、古建筑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如江口回族镇境内的江口老街、江口盐店街、左家花屋、大夫第等。像江口回族镇冷水沟的彭家院子此类富有地方特点的古民居破损风化严重,而且,有的住房要求政府拆旧建新,这让来当地写生的书画名家深感可惜,唏嘘不已。
     (五)提升服务质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目前蒿沟景区道路正在进行升级改造。要在道路建设中充分考虑健身步道、写生观景平台等相关设施建设,为打造美术写生基地提供良好交通环境保障。在道路改造的同时,整体推进全村水、电、排污和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的提升改造。统一全村建筑风格,确保整体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严格按照规划建设,树立“一盘棋”思想。定期开展培训,规范经营行为,避免无序竞争,打造风景优美、设施完备、环境惬意、游客舒心的大蒿沟对外名片。
     (六)强化合作共建,实现各方互利共赢。美术写生基地的建设与开发,虽然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如果一旦形成规模,就会产生强大的市场与文化效应。这就需要地方政府、民营企业、能人大户与高校加强交流,协同合作,在一定的政策支持下,积极推进艺术写生基地建设。在管理上,划分管理职责,加强资源整合,尤其是要吸纳有市场运作能力的社会人才进行管理,提高美术写生基地的经营能力。地方政府要积极主动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美术专业机构等加强联系、宣传推介,把省内外的艺术家、大学生写生团邀请到蒿沟来。让他们在写生课程的安排上,优先考虑在我县开展美术写生、考察及创作课教学。用两至三年时间,建成地域特色鲜明、配套设施完备的蒿沟美术写生基地,吸引省内外美术家、大学生美术写生团走进宁陕,了解宁陕,宣传宁陕,从而带动宁陕美术写生基地建设,为宁陕的全域旅游做出积极贡献。(全文完)


 
幽兰自芬芳
(宁陕)秦素月
     三月的宁陕,像一个刚从青绿梦中醒来的娃娃,一切欣欣而蔚然。山林戴着灰色的纱帽,在西北的余风中劲舞,惊起了鸟儿的一片欢歌。走进丛林深处,万物竞相生长,朝气蓬勃。兰花是早春婉约的前奏,一脉叶绿仙姿,在逶迤的秦岭南坡欣然盛开,那芳香吐露着三月的软语,频频从山里传来清新的问候。
     宁陕多兰花,盘盘丛生,种类更是数说不清。兰花喜阴畏阳,从蓓蕾初开,到含苞绽放,历经一月之久。硕大的花盘上,茂密的叶子泛着碧绿的光,像一道绿色的围篱,将花梗和嫩叶团团包围。刚长出的叶子,清粉淡黄,与花儿同色,叶脉清晰可见。绿茎粉黄的腰上花苞环绕,那骨朵儿掬香玲珑,如缤纷的玉铃在风中曳响。已开放的花儿千娇百媚,朵朵似欲飞的蝶,在风中娉婷。兰花的香,近嗅似有似无,弥漫而飘散;远嗅郁香盈盈,一缕缕直达心脾。兰花粉绿的萼上有五个淡黄色的瓣,中间是白金顶黄的丝蕊,这黄绿搭配的韵色甜淡清纯,绝美无比。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匠心独运的画手,也难以描绘出它的风姿神韵。它在蓬蒿荆棘的丛林中默默无闻地生长,于无人喝彩的山谷静悄悄地香。习惯了空谷久疏的日月,习惯了冰雕雪蚀的生存,花开花谢,岁岁年年。
     七十年代流行一首歌叫《兰花草》,是由胡适先生创作的诗歌改编的。从诗歌里我知道了兰花是四大国花之一,被许多名人雅士歌咏不绝。在秦岭山谷的穷乡僻壤,居然盛产国花,我也因此增添了许多对家乡人的自信。当然,深爱兰花是与生俱来的禀性,只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表达对它的赞美,于是就词不离心,歌不离口。“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我家的后面,有一片绵延百亩的灌木林,林内生长着大茏的兰花,有的花龄应该在百年以上了。茂密的桦栎树下,有松软的黑泥沙土,每隔三五步就有一笼兰花,终年浓绿,三月开花。从我记事起,每年和兄弟姐妹们到山里采摘春鲜,捡拾柴火,常常被兰花的香气诱惑,被它的葱绿吸引。八岁那年,母亲让我到山上摘些春芽儿做菜,我到她指定的地方找到了春芽。正准备回家时,被眼前的一串串兰花留住了脚步。立即开始折兰花,折累了就坐在树下歇息,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直到天黑才被母亲的呼唤声惊醒。回家后,父亲怒目责问,母亲回答说:抱着一把勾魂草睡着了!在当地,经常有进山挖药材、找春鲜的人在劳动之余,坐在兰花旁边歇息而不知不觉一觉睡到天黑的事情发生,有的人因此被野兽袭击而发生了危险。当地的老人认为这都是“勾魂草”惹的祸。
     八十年代初,上山挖兰花赚钱的人随处可见。父亲觉得自家山上的兰花被别人挖了可惜,于是也上山挖了一些回家盆栽,总归成活率很低。即使勉强活下来的,也不开花,终成一盆绿草。兰花不易栽活,久而久之买兰花的人少了,上山挖兰花的人自然也少了。但是,好多小时候看到的百岁兰却没有了。儿时采摘兰花玩耍的时光,恍如隔世的幻景,也一去不复返。那满山的兰花虽然遭受了浩劫,却没过几年,月佩素绿的迎春兰依然满山都是,绵延不绝。这应该归功于搬不走的山,挖不完的土,还有孕育兰花得天独厚的气象物候。我曾经也上山去挖过兰花,每次都是小心翼翼地连根带泥挖回来,种在方形圆口的青花瓷盆中,以示高雅显贵,可总是未养育成活,真是兰花有期开,我却无缘栽。感慨自责之余,发誓不再挖兰花。
      今年清明时节,我依然回到父亲的山上看兰花,缅怀远去的童年和逝去的家人。在一石岩拐弯处,遇到了一株矮叶兰,绿叶肥厚亮丽,花盘中数枝兰花争奇斗艳,在风中翩然起舞。偶然相遇,绝美的画面令我欣喜不已。那兰梗特别高,花朵莹润丰硕,有种雕塑的层次感。手抚鲜花,花气穿透肺腑。久久凝视兰花,油然心生敬意。都说兰花难养,我总感觉兰花与人是有缘分的。我家百里以外都不长兰花,唯独父亲承包的这片山上,生长着一色的迎春兰。父亲生前,每年冬天都要上山清林,剔除一些虬枝做柴火,砍倒芒刺,让兰花更好地生长。久而久之,父亲承包的山林下,一片敞亮的腐质沃土,兰花兀自成片。虽然是普通的兰花,却姿容嫣然,独自而芳,给人一种淡淡的柔美和梦幻般的景致。兰花无需人关照,自得天时地利,亦长得鲜润蓬勃。难怪圣人云:“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变节。”圣人之语道出了兰花的本真,它足以国花的姿容,成为涵养我们精神世界的馨香。当我们身处逆境和窘迫时,自不能忘记初心,而应贯彻始终。于功利荣耀面前更能保持虚怀若谷,色淡香清。
   假如,一束幽兰
   不惧怕沧桑
   独自在寂寥的山岗     
   无悔地绽放
   不管脚下是否起于青萍
   携一缕芬芳  
   在荆棘中欢唱
   一朵兰花
   在故乡一隅
   结成了最美的乡恋
   
   你如,一束幽兰
   像痴情的花瓣,散开了
   浓得化不开的年华
   月光下的娇蕊,牵起眷恋
   紧贴含羞的萼片
   以风中花信
   传诵万缕清芳
   把爱恋撒遍山崖              
   沁入一条流经心灵的河
   养育国香
   
   毕竟,在时光之外
   它匠心独运的春色      
   隔着天涯一径
   也把玉碗儿盛雪的光阴
   交给了岁月品尝
   纵有千种情绪
   还一叶素念
   连接大地的情网
   于无人深处
   凌空起舞
 
                (作者系宁陕县档案史志局退休干部)


 
爷爷的那片山
刘 静
     没有人比爷爷更爱那片山了。
     从我记事起,爷爷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背着水和干粮,扛着锄头上山了。总是在天黑透以后,才扛着空食袋子和锄头回家。一到家,爷爷就累得坐到椅子上打起呼噜,直到奶奶再三催促,爷爷才起身来到饭桌前,端起奶奶做好的面条扒上几口。洗漱完毕,重重地躺倒在床上。第二天,又重复着头一天。
那时候我很好奇,想着爷爷每天在忙什么呢?早出晚归的,还这么累。而我总也没有机会把这个问题问出口,爷爷太忙了!
     有一回,爷爷回来得比平时早,我屁颠颠地跑过去,接过爷爷手里的锄头立在门后面问,爷爷你每天拿着锄头在山上刨啥呢?爷爷满是皱纹的脸上漾着笑,我在刨金子呢!啊?真的金子吗?我惊奇地张大嘴巴问。爷爷笑得更高兴了,是咧是咧,等土刨松了,撒上种子,土里就长出金子了。
     我很想跟着爷爷去看看他每天付出辛劳耕作的山,据他说可以长出金子的地方。在我的央告下,爷爷嘱咐我第二天早起和他一起上山。我兴奋地早早上床睡觉了,在梦里,我真的看到了一片金灿灿的山,爷爷就站在那金色的山头冲我招手。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爷爷就叫醒了我。延续着头一天晚上梦境的兴奋,我提着干粮,爷爷背着锄头,我们一老一小就朝山上走去。越走山越陡,庄稼和草木越少,细一看,土壤也越贫瘠。不知走了多久,爷爷说到了。我揉眼一看,这就是您说的能长出金子的地方啊?我失望喊道,心里嘀咕:这怕连根野草也长不出吧。
     一整天,爷爷除了吃两顿干粮的时候歇息了不到半小时,其他时间都是弓着背扬起锄头不停刨着,把一块块干结的泥土挖烂,再用锄头捣碎,最后把土均匀地铺开。而我,就趴在地上帮忙把爷爷从土里挖出来的石头捡到一边。
     晚上回到家,我也累得一下子倒在床上不想起来。我问奶奶,爷爷为什么要每天那么累地去刨那样贫瘠的一块山地呢?
     奶奶满含抱怨又心疼的语气说,你爷爷这个人啊,就是一头倔驴。以前在生产队的时候,他是队长。每次分到收种任务,他总是带头干。他说,农民身上有的,就是一把种田的力气。如果干农活儿偷奸耍懒,就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党,对不起老天爷赏的饭。他爱干农活儿,他也爱土地。在种地的时候,他不允许任何人浪费一寸泥土。后来,生产队解散,土地改成家庭承包耕种。别的人都把好地方先认了,不好的位置没人要,你爷爷就认下了。他说,只要有土的地方,精心养护耕作,照样能长出庄稼。那片山就是你爷爷认下的。
     这时,我才发觉爷爷每日的劳作,真的就像是在虔诚地供奉和朝拜。他爱那片山,爱山上的每一捧土,他的倔强和汗水都洒在了那片山上。庄稼人对土地的执着和耐心,让山上的土一寸寸活起来了。爷爷在山上种下苞米、麦子、红薯……当一垄垄青苗长出来的时候,爷爷抽着旱烟袋,蹲在地头,脸上真的像捡到金子一样喜悦。
     山上的收成一年好过一年,爷爷脸上的笑意更是一层层加深。爷爷对奶奶说,今年的红薯藤长得又粗又茂,看来还得再去买一对儿小猪崽儿,要不然这么嫩的红薯藤得浪费了。
     养猪场里,爷爷笑眯眯地提起一头小猪崽儿看成色,他说,得选一对儿肯吃胃口好的猪儿回去,这样我山上的庄稼就不怕浪费了。忽然手一抖,爷爷手里的猪崽儿哧溜一下窜了,爷爷也随之倒下。
     爷爷突发脑溢血去世了,山上青油油的庄稼慢慢枯萎了。爷爷被埋在了那片山上,日日夜夜相伴着他的青苗和泥土。
 
(作者系宁陕县华严小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