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龙航 通讯员 谭海波 李兵
深秋时节,笔者走进宁陕县四亩地镇,沿途看到辣椒地、养殖场、建设工地上忙碌的人们,给人一种“村村有园区、户户有产业、人人有事干”的强烈印象。“我们抓脱贫攻坚工作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通过发展产业找一把脱贫的‘万能钥匙’。”四亩地镇党委书记谭康宁说。
结合实际 “抓产业就是抓脱贫”
“脱贫不是问题,脱贫后怎么稳定增收致富才是问题的关键,所以抓产业就是抓脱贫。”谭康宁说,“两不愁三保障”中教育、医疗和住房保障有政策,脱贫的核心还是收入。 四亩地镇结合镇情实际,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龙头带动、政策扶持、综合利用、循环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以核桃、板栗为主的林果产业;以中蜂、大鲵、林麝为主的特色养殖产业;以魔芋、黄花菜、有机杂粮为主的有机种植产业,以猪苓、天麻、五味子为主的中药材等四大主导产业,着力形成“水、陆、空”、“长、中、短”立体循环融合产业发展格局。
因地制宜 “当好群众的服务员”
谢鳞是四亩地镇严家坪村红岩山组人。在外闯荡18年后,创业有成的他放弃当老板、住洋房的舒坦日子,回到老家住土坯房、栽花椒、种黄花、养中蜂。他说,自己之所以回到老家发展农业项目,就是看中了这里的发展环境和服务质量。 办理合作社证照,流转土地……四亩地镇的干部全程提供服务和协调,其办事效率和服务态度让谢鳞感到舒心。“要不是镇上村上的干部积极协调做工作,不然花椒园还达不到现在这个规模。”谢鳞说。
四亩地镇镇长田亮介绍说,该镇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根据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制订规划,镇上重点是做好政策落实和扶持引导。“我们镇村干部主要是做好支持产业发展的服务工作,当好群众的服务员。只要群众需要,打个电话干部就及时赶到协调解决问题。”田亮进一步解释说。
引导示范 “由要我干到我要干”
为了改变柴家关村没有产业这一现状,2017年底,柴家关村党支部书记赵光华动员村两委另外两名干部,牵头成立了荣华合作社,带动32户贫困户。合作社现已发展板栗园150亩,种植荞麦230亩。“今年魔芋长势好,我们已经与纤纤魔芋公司签订了销售合同,收入能有8万元。”赵光华高兴地说,合作社成立初加入的主要是些非贫困户,贫困户看加入的户多了也就跟着加入到合作社了。 “我们让各村结合自己实际,发展产业,不搞强制性连片图好看,你想搞什么产业,村上和群众自己说了算,引导群众由要我干到我要干。”谭康宁说,镇上重点做好政策落实、服务保障和引导示范。
“我们就是要通过发展产业,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在能帮他们挣到钱的同时,增添了他们发展产业的信心,增强了他们自我造血的能力。”谭康宁介绍说,四亩地镇用足用好县上产业发展奖补政策,制定镇产业发展奖补办法,落实配套政策,形成合力,放大资金聚合效应,大幅提升产能。
原文链接:http://epaper.sxncb.com/sxncb/20181029/html/page_01_content_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