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谭海波 李兵
     从桃园梁进入,位居宁陕县脱贫攻坚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榜首的四亩地镇,沿途的农林综合园区和示范点,长势喜人的魔芋黄花菜,以及辣椒地里、养殖场建设工地上忙碌的人们,给人一种“村村有园区、户户有产业、人人有事干”的强烈印象。
     这个镇为何能夺得脱贫攻坚2017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全县第一呢?“我们抓脱贫攻坚工作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四亩地镇党委书记谭康宁说,抓党建、建队伍、兴产业,通过发展产业来“找一把脱贫的‘万能钥匙’。”

 

结合实际:“抓产业就是抓脱贫”

     谭康宁有一个小有名气的绰号——“不要钱的书记”。2016年末,他带领三位村党支部书记到结对帮扶单位中办特快室汇报,特快室领导问需要资金还是物资支持时,他却回答说:“既不要资金也不要物资,希望能介绍几家企业到当地扶持产业发展。”
     位于宁陕县西部、蒲河上游的四亩地镇,4个村总人口1092户3846人,3个村是贫困村。经过几年努力,至2017年底,柴家关村整村脱贫,全镇仍有贫困户215户462人。
     “脱贫不是问题,脱贫后怎么稳定增收致富才是问题的关键,所以抓产业就是抓脱贫。”谭康宁说,“两不愁三保障”中教育、医疗和住房保障有政策,脱贫的核心还是收入。“抓产业就是抓增收”,四亩地因生态保护不能发展工业,因交通条件暂时无法发展旅游,因此抓收入还得发展农林产业。
     以猪苓、天麻为主的中药材,以板栗、核桃为主的林果,以中蜂、大鲵为主的养殖,一直以来,是山林资源丰富、土地条件较好的四亩地镇的传统产业项目。但这些产业项目相对零散、覆盖面有限、效益较低,加之群众发展这些项目的积极性不高,虽经多年发展,却未能成为增收的主导产业。
     面对如此状况,四亩地镇的产业怎么抓?从2016年打响脱贫攻坚战伊始,该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就确定了“抓党建、建队伍、兴产业”的脱贫攻坚作战方案,班子成员形成共识并牢固树立“抓产业就是抓脱贫”的理念。结合镇情实际,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龙头带动、政策扶持、综合利用、循环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以核桃、板栗为主的林果产业;以中蜂、大鲵、林麝为主的特色养殖产业;以魔芋、黄花菜、有机杂粮为主的有机种植产业,以猪苓、天麻、五味子为主的中药材等四大主导产业,着力形成“水、陆、空”、“长、中、短”立体循环融合产业发展格局。
     在新理念主导下,四亩地镇从党委书记开始,全体干部心系产业,都用心想方设法推动产业发展。谭康宁利用到县城开会的时间,跑农水科、交通、林业、人社等部门,争取产业资金和项目;利用外出学习、考察的时间千方百计地招商引资发展产业。镇党委副书记彭超利用自己的关系,动员同学回乡发展产业,联系引进了浙江临海市恒羽照明灯饰有限公司,在柴家关集中安置小区建立社区工厂。
     四亩地镇紧紧抓住脱贫攻坚的政策机遇,整合利用好各类帮扶资源,借力发展主导产业。充分用好用活脱贫贷和互助资金,坚持借贷资金向产业发展倾斜,累计发放借贷资金600多万元、互助资金90多万元,支持198户贫困户发展产业。通过帮扶单位中办特快室的帮助,先后引进了浙江恒亮蜂产品有限公司、浙江英特集团药业有限公司、湖北梦阳药业和林之语、绿宝等企业,扶持中蜂养殖、猪苓种植、有机杂粮种植等产业发展。

 

因地制宜:“当好群众的服务员”

     谢鳞是四亩地镇严家坪村人,在外闯荡18年后,创业有成的他放弃在成都市当老板、住洋房的舒坦日子,回到老家住土坯房、栽花椒、种黄花、养中蜂。他说,自己之所以回到老家发展农业项目,除了同学四亩地镇的党委副书记彭超动员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展的环境和服务都很好。
     “过去抓产业和群众想的还是有些脱节,”四亩地镇镇长田亮介绍说,全镇4个村顺蒲河流向分布,群众居住分散,从海拔700至1500米都有农户居住,适宜发展的产业项目有差别。在抓产业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根据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制定规划,镇上重点是做好政策落实和扶持引导。“我们镇村干部主要是做好支持产业发展的服务工作,当好群众的服务员。”田亮进一步解释说。
     该镇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群众、企业意见,分析全镇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编制了“农业产业发展三年规划”,明确了产业发展目标。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四亩地镇把产业发展的各项任务层层分解,制定责任清单、问题清单、措施清单和完成时间节点。实行每项产业、每个园区都有一名主要领导负总责,一名副科领导牵头、一名干部直接抓、一套班子包抓的工作机制。“具体到每个产业建设点都有包抓领导和干部,围绕群众发展产业的需求,搞好环境服务和技术培训。”四亩地镇党委副书记彭超说,只要群众需要,打个电话干部就及时赶到协调解决问题。
     办理合作社的证照,流转土地……四亩地镇的干部全程提供服务和协调,其办事效率和服务周到让谢鳞感到意外。“要不是镇上村上的干部积极协调做工作,不然花椒园还达不到现在这个规模。”谢鳞说,以前有一家企业进行了土地流转,一直没有利用,协议也没有到期,加之部分村民反悔不配合,花椒园建设受到影响,通过镇村干部多次协调才让问题得到解决。
     对于安康市海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欢海来说,正是四亩地镇的服务让他下定决心投资办厂。公司从5月初实地考察,5月30日备材料培训,到6月23日挂牌开业,仅用了1个半月时间。“四亩地镇诚心诚意地想发展,做事比较实在,在承诺的半个月时间内装修好了厂房,”陈欢海介绍说,镇干部帮忙注册公司等到晚上12点,不到三天时间就办齐了证照。陈欢海在谈到柴家关社区工厂建设过程时,深有感触地说,在这里让人感受到了什么叫服务型政府。
     四亩地镇在抓产业过程中,积极做好服务工作,为群众及企业当好“服务员”,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用于工程建园和修建产业园灌溉等基础设施,扶持产业建设,极大地提升了产业发展的效益。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产业发展技术培训工作力度,联系人社、农业、林业等部门技术人员到村到点进行养殖、种植、林业科管等实用技术培训。据统计,近年来,先后组织各类培训20余场次、培训群众1400余人次。

 

引导示范:“由要我干到我要干”

     对柴家关村党支部书记赵光华来说,现在四亩地镇开产业现场会,他也再不用“害怕”了。过去,村上没有产业,也没有培育市场主体,每次开会,看到别的村产业搞得红红火火,他就感到如坐针毡,“其他村上都有产业,有市场主体,看到自己村上什么都没有,脸上很挂不住。”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17年底,赵光华动员村两委另外两名干部,牵头成立了荣华合作社,带动32户贫困户。发展板栗园150亩,园里套种魔芋,种植荞麦230亩。“今年魔芋长势好,能收个4000斤魔芋,已经与纤纤魔芋公司签订了销售合同,收入能有8万元。”赵光华高兴地说,合作社成立初加入的主要是些非贫困户,贫困户看加入的户多了也就更着急加入到合作社了。
     “我们让各村结合自己实际,发展产业,不搞强制性连片图好看,你想搞什么产业,村上和群众自己说了算,引导群众由要我干到我要干。”谭康宁说,镇上重点做好政策落实、服务保障和引导示范。
     干部带着群众干,干部做给群众看。四亩地镇副镇长李碧峰、干部薛远友在古里沟农业园区开始建设的时候,整天泡在园区,和群众一起劳动,硬是足足干了一个多月。随后,一些开始不理解的群众,也都积极地参与了进来。现在,古里沟农业园区已成为市级农业园区。
     今年58岁的吴明雨是四亩地镇太山村村民,腿脚不方便,以前家里没有收入来源,在村上成立了合作社种植米椒以后,他以土地入股,平时合作社有活了,他就去务工,“打工已挣了3500元钱,4亩地分红1200元,打芽除草,收入8000元没问题。”
     同是该组的刘德勤,今年已经62岁,家里4口人,他告诉笔者,村上成立的这个合作社搞得好,让老年人都能来干活挣钱。要是自己种,没有技术、缺资金,还没有销路,通过合作社,不光干活挣了钱,土地入股也能分到钱。“在合作社里务工,我也学到了技术,下一步也准备自己种米椒,到时候合作社负责回收,这让我卖东西不愁了。”
     “我们通过发展产业,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在能帮他们挣到钱的同时,增添了他们发展产业的信心,增强了他们自我造血的能力。”谭康宁介绍说,四亩地镇用足用好县上产业发展奖补政策,制定镇产业发展奖补办法,落实配套政策,形成合力,放大资金聚合效应,大幅提升产能。全镇培育扶持荣庚公司蜂等8个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引进了湖北梦阳药业等6个企业,建成市级农业园区1个、县级农业园区2个。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园区务工、代种代养等方式入股分红,加快了农村“三变”改革步伐,全镇中药材种植、特色养殖、林果产业、有机种植等四大主导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实现了贫困户产业全覆盖,确保每一户贫困户至少参加了一个合作社。
原文链接:https://sjk.akxw.cn/akrb/html/2018-10/19/content_43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