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从远处觅食归来的朱鹮在巢里给幼鸟喂食。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新华社西安7月30日电(记者王钊 杨一苗)李夏是陕西省宁陕县朱鹮野化放飞基地管理站站长,参与朱鹮野化放飞项目已有11年。
     11年来,他行程15万公里,见证了38个朱鹮家庭的建立和193只朱鹮宝宝的出生,目睹了30余次生离死别;11年来,他科普宣传达1万余人次,发表论文12篇。
     同事唐仕兴说:“李夏最大的爱好就是学习,他对朱鹮非常痴迷,经常发表一些学术论文和图片,在业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朱鹮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鸟类之一,东亚特有物种。20世纪中叶以来,种群数量锐减,俄罗斯、韩国、日本相继宣布野生朱鹮绝迹。1981年5月23日,7只野生朱鹮在洋县姚家沟村被发现。为拯救这一濒危物种,朱鹮保护工作者开展了朱鹮人工繁育、野化放飞等工作。
     “保护朱鹮,首先要尊重它们生命的价值,尊重它们生活的方式,尊重它们生存的权利。”李夏语气坚决地说道。
   
  6月2日,在巢里看守的朱鹮保护着幼鸟。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然而朱鹮保护并不是一件易事。宁陕县是一个以农林为主导产业的贫困县,大部分农民靠耕种为生。但是朱鹮对栖息地的环境质量要求很高,必须严格禁止农民向稻田喷洒农药化肥。
     为了缓解农民生产与朱鹮保护的矛盾,李夏不断对农民讲解朱鹮保护的重要性,同时积极争取资金为他们修复灌溉水渠、引导他们进行有机农产品和林下经济作物的种植,让农户在朱鹮保护中受益。
     2011年,通过一个日本的资助项目,李夏为朱鹮分布区的农民修建灌溉水渠3000余米,扶持和发展猪苓栽培、板栗嫁接共20余户100余亩,组织相关技术培训300余人次,并积极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对水稻田的有机种植和销售进行指导和打包销售,让朱鹮的保护工作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里。
     保护朱鹮的11年间,李夏骑着他的摩托平均每天要跑近100公里的路程,夏阳冬雪,从未间断。“我的工作在很多人眼里是没有前途的,有人叫‘看鸟的’。最开始听着还是有些难受,时间长了,反倒觉得这个称呼很贴切,我也经常用‘看鸟的’来介绍自己。”
     李夏见证了陕西省宁陕县野生朱鹮从种群建立到种群调整并逐步向种群维持阶段的过渡,用严谨科学的数据让世界看到了朱鹮保护的希望。
     “年少轻狂一杯酒,栉风沐雨十年情。初发之心终不悔,此生愿为守鹮人。”李夏写了一首诗表明这些年的心境。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朱鹮种群已突破3000只,其中陕西省境内朱鹮种群达到2500余只,栖息地面积扩大到1.4万多平方公里。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http://www.sn.xinhuanet.com/2018-07/30/c_11231985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