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筒车湾镇海棠园村第一书记 于晓磊
本报记者 张丹华采访整理

     28岁的于晓磊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来到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筒车湾镇海棠园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在担任第一书记带领村民脱贫攻坚过程中,他发现村里很多女性顶起的不只是半边天,甚至是在扮演“顶梁柱”的角色。于是,他开始从女性扶贫的角度观察、思考、解决贫困农村女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这位90后第一书记相信,如果社会对广大贫困农村女性给予更多关注和呵护,让她们在基层生产生活中更有参与感,“留守妇女”将会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一支强大的“巾帼力量”。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于晓磊的讲述。

贫困农村女性,撑起的不只是“半边天”

     “书记,进屋喝杯水吧!”我到海棠园村第一次走访贫困户康树友时,他家正在修新房,老远就听见他妻子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可就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看不到她人在哪里,经人提醒才发现,原来她正在房顶上搭房梁盖房瓦。远远看去,她身着一身灰色工服,头上盖着一层土灰,略显蓬头垢面,跟她脸上朴素热情的笑容形成鲜明对比,根本看不出她和旁边的男劳力有什么区别。
     这让我吃了一惊,虽然我们老家的农村女性都能干农活,可是这个女人却是在工地房顶上干着跟男人完全一样的重活啊!后来我了解到,她们一家四口人,两个儿子都患有精神疾病,她鼻梁上长长的疤痕就是其中一个儿子犯病时挥舞农具误伤留下的,丈夫康树友也患有冠心病,有时走几里路都会大汗淋漓,干不了重活,所以家里小到洗衣做饭,大到盖房修圈,各种活她都得干,可以说她是这个家庭不折不扣的“顶梁柱”。
     这件事让我很受触动。其实,跟康树友的妻子一样,村里很多女性都是家里的“顶梁柱”。因为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吸纳就业能力不强,为了挣钱养家,很多青壮年劳动力都不得不到外地去打工,所以留在村子里的人口主要是女人、儿童和老人,还有一部分则是劳动能力较弱的贫困户。相对于老人孩子和劳动能力不强的贫困户,农村留守女性已经可以看作是“壮劳动力”了。再加上多数农村女性勤劳细腻的天性,使得她们在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等方面都超过很多农村男性。传统的家庭观念也在相夫教子、养老等方面赋予农村女性多重角色和责任。都说女人也顶半边天,对于贫困农村女性来说,她们对于家庭的意义往往不只是“半边天”,而是实实在在的“顶梁柱”,甚至是撑起了家庭的“整片天”。
     贫困农村女性不仅是家庭的“顶梁柱”,也是农村发展的生力军。村里所谓“留守妇女”数量不少,三八妇女节村妇联举办活动,简单通知到附近几个村民小组,就有40名左右女性来参加。这些“留守妇女”承担了大部分的农业生产工作,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75%的农业劳动力是女性。贫困农村女性既是扶贫的对象,更是脱贫的主体,如果能唤醒广大贫困农村女性的主体意识,那么“留守妇女”就会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强大的“巾帼力量”。
     唤醒农村女性的主体意识首先就是要让她们获得与其作用相匹配的参与权,让她们在基层治理中有参与感和获得感。今年是村两委换届选举年,村里抓住宁陕县被确定为“村两委换届推动妇女参选参政试点县”的机会,贯彻落实“村两委班子中必须有一名女性,村妇联主席必须进村两委”的要求,并且实现了新当选村民代表中女性比例超过1/3。这些举措进一步保障了农村女性参与村务和表达诉求的权利,有利于激发其主体意识,进一步推动农村女性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顶梁柱”的作用。

外出或留守,都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虽然贫困农村女性是一支生力军,但是她们自身面临的问题非常严峻。她们往往都会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外出务工还是留守在家。外出务工无疑可以多赚一些钱,但成本却是孩子教育的部分缺失;在家带娃可以给孩子较充分的亲情和教育,但经济上会更加拮据。一头是生计,一头是子女教育,进退维谷。其实,无论是外出务工还是留守在家,对很多贫困农村女性来说,都是她们没有选择的选择。
     对于贫困农村女性而言,如果不外出务工,就没钱更好地养育孩子,如果外出务工,就没法给孩子更多的情感关怀。
我慢慢发现,大部分贫困农村女性面对这个没得选又不得不选的两难问题时,会在不同阶段做出不同选择,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未生育之前,一般都会外出务工;结婚生子之后,会在家留守一两年带孩子;哺乳期过后,往往会把孩子交给父母抚养,自己又外出务工;等孩子升学冲刺阶段,再回家陪读,同时就近打点零工。只有这样的“策略组合”才能勉强破解这一难题,但是孩子早期教育阶段的情感和教育投入仍然会明显缺失。
     这个两难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务工赚钱和教育子女的空间不一致,因此破解这个两难问题的关键就是使得二者空间一致。一种办法是父母务工时将子女一同带到务工地接受教育,另一种办法则是在家乡当地发展产业,让妈妈们不用外出就能兼顾赚钱和教育子女。为破解当地产业发展和女性就业难题,当地政府想了很多办法。首先是招商引资,努力创造就业岗位。比如引进一家服务农村旅游的漂流公司,村里部分女性就可以在漂流公司上班。其次是鼓励有能力的女性积极在家创业。有的学着做起了电商卖当地土特产,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或小超市。再次是建立社区工厂,引进诸如玩具加工等适合女性工作的企业在社区建厂,引导农村女性就近务工。最后是为贫困家庭提供“5321”脱贫贷:在册贫困户发展产业最高可贷款5万元,期限3年,按照免担保、免抵押的2免政策和财政全额贴息的1个原则进行发放管理。接下来,政府还准备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发专门针对女性发展产业的小额贷款项目,进一步助力女性发展,为贫困农村女性破解两难问题提供更多本地解决方案。

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妈妈希望你长大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能走出大山。”在入户走访中,我们曾经让这些农村妈妈们对着襁褓里的孩子说一句最想说的话,大部分妈妈都会这样说。贫困农村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扮演多重角色,她们是父母的女儿,丈夫的妻子,婆婆的儿媳,但是说到最重要的角色,很多母亲都会认为“孩子妈妈”的角色最重要。当地一直流传着新“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孟母”不是指哪一个人,而是反映了当地的一个普遍现象:很多母亲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会把孩子送到镇里、县里读书,哪怕每次都要租房迁居也在所不惜,在陪读的同时,她们就在附近打些零工贴补家用。这些其实都是农村妈妈们基于自身在农村的生活体验,不希望后代重复自己贫困生活的朴素表达和行为体现。
     如果没有外力介入,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大致勾勒出一个贫困农村女性的一生:小的时候,她的父亲或母亲可能常年在外务工,她不得不在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匮乏下长大;结婚生子后,自己又面临着和父母当年一样的两难选择,经常顾不上照看和教育自己的子女;进入老年,又需要子女赡养,子女也不容易走出大山。
     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办法是什么?靠的是优质的教育。当地政府近年来在教育保障方面也下了大功夫,不仅小学初中是义务教育,高中阶段也被纳入到义务教育范畴,让孩子们都有学上;脱贫攻坚以来,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各项教育扶贫政策的落实,以及外来帮扶力量设立的各项助学基金,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相应的政策红利;今年当地政府还与企业携手开发了“养育未来”项目,旨在把教育帮扶向前延伸至0—3岁,让家长更加科学地养育孩子,让农村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前”。
     贫困农村女性问题是一个包含女性主体意识、生产保障、子女养育等问题在内的问题束,也是地区整体贫困的缩影,要放在地区扶贫的大格局中通盘考虑。但是女性扶贫有其独特性和重要性,是脱贫攻坚不可或缺的视角,需要社会给予特别的关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唤醒贫困农村女性主体意识,激发扶贫“巾帼力量”,让其在基层治理中收获参与感;助力贫困农村女性发展生产,为其提供社会保障,让其在发展中拥有获得感;提供全面优质教育,抚养农村未来的希望,让农村妈妈们真正拥有幸福感。归根到底,就是为了用行动呵护广大贫困农村女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们共享脱贫攻坚的成果和乡村振兴的红利。要实现这一点,还需要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原文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8-06/05/nw.D110000renmrb_20180605_1-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