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儿,本名叫雷发奎,今年41岁,是陕西省宁陕县新场镇花石村2015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他靠着地税驻村干部的帮扶和自身的勤劳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2018年初又赢得了“另一半”的认可,收获了爱情,短短两年多时间便圆了脱贫脱单“双脱梦”。
返乡归家尽孝道
说起奎儿,村民们都说他是一个顾家又孝顺的“老小伙儿”,家中两位老人一直由他赡养,老人们都已年过六十,常年患病,需长期服药治疗。他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为了生计,他不得不远离双亲,外出务工,每年毛收入3万多元,除去房租和生活费,年终一算账,剩下的也就是1万多元,日子也算能勉强维持。可谁知,变故说来就来,2015年底,奎儿回家探亲,春节后,在他准备到浙江打工时,父亲雷明友一病不起,不久就病逝离开,只剩母亲一人。他一边想着出去挣钱,一边又放不下母亲,外出的行程只能一搁再搁。宁陕县地税局驻村工作队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到他家中探望,向他宣传了各项扶贫惠民政策,鼓励他发展产业致富。“这几年,我都在外头打工,一没资金、二没技术,想发展产业不容易啊。”奎儿满脸愁容。“你年轻,做事踏实又能吃苦,现在扶贫政策这么好,今年,国家又制定了贫困户产业发展奖补政策,还有贫困户产业发展启动资金,只要你愿意,我们一起帮你渡过难关。”宁陕县地税局派驻村第一书记赵耀民向奎儿说。在工作队的劝导下,奎儿最终同意留在村里,一边照顾母亲尽孝道,一边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黄土不亏勤劳人
朝夕不倦,天道酬勤。自从雷发奎决定留在村里以后,驻村工作队考虑到他长期在外务工,缺乏种养殖经验,经征求其个人意愿后,为他“量身”定制了一份中药材种植和中蜂养殖产业发展规划,并“手把手”教学,一步步跟踪实施,奎儿十分用心、也能吃苦,从猪苓下种、搭蜂箱开始,一点一点地学,不论天晴下雨,都是早出晚归,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紧咬牙关,一心扑在产业上。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和奎儿的努力下,原规划种植猪苓200窝,奎儿实际种植276窝,规划养殖中蜂20箱,他完成了41箱,当年收获蜂蜜650多斤,同时还养了2头猪、30只鸡。有空闲时间了,还到中铁十七局建筑工地上打打零工。
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劳动,奎儿家的蜂蜜被合作社销售一空,获得产业收入2万元,打临工收入1万多元,猪苓也长势良好,又搬入了集中安置房,2017年底顺利退出贫困户。
前不久,村委会文书一职空缺了,村上事务又多,村民们在村里四处“寻找”村文书,不少村民觉得奎儿做事踏实、有责任心,还有高中文凭,能胜任这份工作,都推选奎儿当文书。奎儿看着家里光景越来越好,又有了新的工作,奎儿心里乐开了花,人也越来越精神了。
打动芳心结良缘
俗话常讲:男儿成家立业,才算圆满。说来也巧,村里有一个和奎儿有着相似经历的姑娘小杨,29岁,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只身一人在外务工好几年了,直到2017年10月,因父亲患病,才返乡回家照顾父亲,多年来一直单身。赵耀民得知这一情况后,热心地为奎儿“牵线搭桥”,希望他们能终成眷属。
刚开始认识时,小杨还不看好奎儿,觉得他比自己大了很多,会在沟通和生活方式上有代沟,便也没打算深交,奎儿也不在意,心里只想着:不强求、不为难,尽自己努力就好。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小杨渐渐地发现了奎儿身上的闪光点,一个人既要照顾患病的母亲,又要打理几十箱的中蜂养殖,还要按时做好文书工作,各项事情都做得井井有条,哪一项都没落下,小杨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勤劳务实、孝亲爱老的“老小伙儿”。随着小杨态度的变化,两人的感情也迅速升温,在两人共同努力下,小杨的乡村小炒店也开了起来,日子越来越红火了,今年4月,小杨答应了奎儿的求婚,最近,两人正在筹备着婚事。
“结婚对我来说,以前想都不敢想,感谢驻村工作队对我的帮助,感谢你们让我有了今天的这份幸福,今后我一定更加努力,让日子越过越好……”订婚那天奎儿激动地说。
陈显信柳星星付明明
本报记者户小红
原文链接:http://epaper.sanqin.com/sqdsb/20180604/html/page_10_content_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