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云 谭西 陈曦 实习记者 陆青波
“‘三变’关键要变现,农民才不会做亏本的买卖。” 这是宁陕基层干部的打趣,却也是一句实在话。宁陕“三变”改革进行得轰轰烈烈,全县306.2万亩集体林地产权全部确权落实到户到村, 9.3万亩耕地确权发证全面完成, 68个村已确权评估集体资产价值2060万元。“沉睡”的资源能不能变成真金白银,还得看有没有融入市场。在“三变”改革中,宁陕做实做优农村专业合作社,引领合作社规模化发展,避免了一些地方出现的合作社“空壳化”现象,使松散的农民与大市场之间有了密切而安全的联结。激活了“资源要素”,重塑了“经营体系”, 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 探索出了一条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的新路子。
闯市场还得靠合作社
海棠园名字虽美,过去却是宁陕最为偏僻落后的地方,如今一条被时任交通部长点赞的4.5米宽的公路,让海棠园有了通往外界的顺畅出口。从筒车湾集镇出发,走到这条通村路的尽头,就是小园组最远的一户刘大华家。刘大华给每人端上一杯蜂蜜水,笑起来的样子比蜜还甜。他的蜂场就在屋后,一共120余箱蜜蜂。虽然去年连阴雨影响了蜂蜜产量,但纯收入也达到了三万元以上。
“我这是一号蜂场。”刘大华指了指挂在自家门前的海棠园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牌子说,“合作社在小园组就有4个蜂场,每个都在70箱以上,全村加起来有七八百箱。”
海棠园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三变”改革开展以后,加速规模化发展,已经走出海棠园村,覆盖了筒车湾镇、梅子镇、广货街镇三镇五村的50余户农户,拥有示范蜂场12个,蜂群1000余箱。
“合作社按照保底价35元一斤从社员那里回收蜂蜜,进行统一包装、销售,盈余按产量多少进行分红,现在已经分了五六万了。”海棠园村大学生村官马涛说,“现在老百姓都懂得了抱团致富的道理,单独发展终究有限,合作社有商标、有品牌、有加工技术、有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闯起市场更有劲。”
令刘大华引以为傲的是,2016年7月合作社成功举办了“甜蜜之旅蜜蜂节”,吸引了西安、咸阳等地300余名游客前来蜂场体验。随着合作社的壮大,刘大华也身价倍增,现在外出培训技术课时费一次也有500元。
养蜂合作社规模还在扩大,今年继续往江口镇发展就能达到2000多箱。养蜂产业势头良好,合作社还开展多种经营,拥有7000余窝天麻,300余亩板栗,实现了“地下有天麻、地上有板栗、空中有蜜蜂”的多种产业融合发展。
说起甜蜜产业,宁陕“疯婆娘”更是名声在外。“疯婆娘”是宁陕梨子园养蜂专业合作社的品牌,但常常成了该合作社理事长周世红的绰号。90后周世红干起事来的确有股“疯劲”,现在合作社已建有中蜂种质资源保护基地一处,拥有种质资源蜂群2000余箱,在城关镇、四亩地镇、新场镇、皇冠镇、梅子镇都建有养殖基地。目前每年可提供种蜂群500余箱,优质生态蜜4万公斤。
梨子园养蜂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十分注重科研,在中蜂人工育王、人工分蜂、控制自然交尾、选种等关键技术环节拥有核心技术10余项,已申请发明专利8件,2015年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民营科技企业。
“梨子园合作社已经形成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发展格局。无论是新技术的应用,还是对产品的标准化控制,背后都是强烈的市场意识,这是一般农民所不具备的。所以要把集体经济做大做强,还得靠合作社去闯市场。”城关镇镇长张富林说。
从庄稼汉到“股份农民”
在宁陕,“股份农民”是个流行词。合作社在开拓市场中壮大,得实惠的是入社的农民。
梨子园合作社是宁陕首批参与“三变”改革的示范基地。合作社流转土地180亩,每亩每年折价五六百元,贫困户可将土地折合为现金入股,每年按8%的收益保底分红,目前已经支付土地流转金和收益分红13万余元。
除了土地入股分红,农户种植一两亩由合作社供种的油菜、向日葵等蜜源植物,即可免费获赠5至7箱蜂群作为入社股金,共建养殖基地。2017年, 32户贫困户每户分红720元。
贫困户李典友、梁远兵则以劳动力入股,合作社哪有活干,就跟在哪里干,务工收入和分红加起来,人均增收近万元。股东廖开兵原是一个小蜂农,养有中蜂50余箱,2016年初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当年合作社不仅帮他解决了蜂蜜的销售困难,还获得蜂蜜回收入股分红3.7万元,技术股份分红3万元,2017年又获得分红7万元。
新场镇新场村贫困户王全友也经历了从“庄稼汉”到“股份农民”的转变。早些年因妻子残疾,自己又缺乏技术,一年仅靠种地和打零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
2017年,王全友在宝峰种养合作社入股10头猪,猪寄养在合作社统一管理,不用费心费力,就可以拿到每头600元的分红,加上政府每头奖补200元,自己就增收了8000元。除此而外,他还养了40箱中蜂,蜂蜜合作社全部回收了,门口的3亩地流转给了白芨种植基地,一年在基地务工收入也有一万多。一笔账算下来一年收入已达五六万。
今年,宝峰种养合作社开始发展辣椒产业,尝到甜头的王全友立刻将剩下的2亩地都入了股,预计一亩收入能超过1500元。
但2017年宝峰种养合作社刚成立的时候,新场村农户入社并不积极。“去年,我们挨家挨户去做工作,追着喊着让农民入股,最开始只动员了17户,政府只得立刻兑现了奖补政策,这才又吸引了37户农户加入。去年农户尝到了甜头,今年争着抢着要入股,天天围着合作社转。”新场镇镇长王东说。
宝峰种养合作社负责人刘海峰曾经也是贫困户,发家致富后一直牵挂着穷乡亲。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 流转农民的土地,以农民投资投劳、收益分红入股等方式加入合作。他说:“去年只养了一季猪,一共600头,老百姓入股了300多头。今年第一季600头的名额,只剩下65头了,还有好多农户想入,但得先紧着贫困户。我准备再扩建一排圈舍,到时候就能带动更多群众致富。”
除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刘海峰还在厂房旁整理了60亩土地,正在新建20个大棚,准备种植青椒。他引进的这种优质青椒亩产达4千至6千斤,将由四川一家企业订单收购。目前,该项目也引起了其他乡镇的关注,宝峰种养合作社将作为育苗基地,为其他镇村的发展提供种苗。可以预料,将有更多的农户将在发展青椒产业中致富。
除了土地入股分红,农户种植一两亩由合作社供种的油菜、向日葵等蜜源植物,即可免费获赠5至7箱蜂群作为入社股金,共建养殖基地。2017年, 32户贫困户每户分红720元。
贫困户李典友、梁远兵则以劳动力入股,合作社哪有活干,就跟在哪里干,务工收入和分红加起来,人均增收近万元。股东廖开兵原是一个小蜂农,养有中蜂50余箱,2016年初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当年合作社不仅帮他解决了蜂蜜的销售困难,还获得蜂蜜回收入股分红3.7万元,技术股份分红3万元,2017年又获得分红7万元。
新场镇新场村贫困户王全友也经历了从“庄稼汉”到“股份农民”的转变。早些年因妻子残疾,自己又缺乏技术,一年仅靠种地和打零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
2017年,王全友在宝峰种养合作社入股10头猪,猪寄养在合作社统一管理,不用费心费力,就可以拿到每头600元的分红,加上政府每头奖补200元,自己就增收了8000元。除此而外,他还养了40箱中蜂,蜂蜜合作社全部回收了,门口的3亩地流转给了白芨种植基地,一年在基地务工收入也有一万多。一笔账算下来一年收入已达五六万。
今年,宝峰种养合作社开始发展辣椒产业,尝到甜头的王全友立刻将剩下的2亩地都入了股,预计一亩收入能超过1500元。
但2017年宝峰种养合作社刚成立的时候,新场村农户入社并不积极。“去年,我们挨家挨户去做工作,追着喊着让农民入股,最开始只动员了17户,政府只得立刻兑现了奖补政策,这才又吸引了37户农户加入。去年农户尝到了甜头,今年争着抢着要入股,天天围着合作社转。”新场镇镇长王东说。
宝峰种养合作社负责人刘海峰曾经也是贫困户,发家致富后一直牵挂着穷乡亲。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 流转农民的土地,以农民投资投劳、收益分红入股等方式加入合作。他说:“去年只养了一季猪,一共600头,老百姓入股了300多头。今年第一季600头的名额,只剩下65头了,还有好多农户想入,但得先紧着贫困户。我准备再扩建一排圈舍,到时候就能带动更多群众致富。”
除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刘海峰还在厂房旁整理了60亩土地,正在新建20个大棚,准备种植青椒。他引进的这种优质青椒亩产达4千至6千斤,将由四川一家企业订单收购。目前,该项目也引起了其他乡镇的关注,宝峰种养合作社将作为育苗基地,为其他镇村的发展提供种苗。可以预料,将有更多的农户将在发展青椒产业中致富。
合作社也要再合作
皇冠镇是宁陕全域旅游开发的重镇,招商引资进驻的大型企业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不少合作社搭上了现代企业的“快车”,在农民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合作社再与企业合作,背靠资本稳收红利。荣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于2017年底正式在皇冠镇南京坪村投产,紧接着便与南京坪村民经济合作社进行了合作。双方约定联合对当地农副产品进行资源整合,开展商业化运作,利用合作社具有开发条件的地块和设施,共同投资开发。合作社可以借助充足的人力资源,组建车辆运输队伍,投入到荣合公司工作。
目前,合作社已将119万元资金投入到荣和科技公司,其中贫困户互助资金有50万左右,从2018年开始每年保底分红比例为15%,年中和年底两次兑现到位,合作期限为5年。所得收益,合作社再按照章程向贫困户和其他入股农户进行分配。
“在前期建设过程中,南京坪村不少农户通过给公司运输材料致富了,现在与合作社合作,降低了合作社的市场风险,企业也得到便利。今年6月底我们就要进行第一次分红,现在已经有30多名农户在公司务工,一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下一步,我们还准备把这种合作方式扩展到皇冠镇其他村。”荣和新材料公司董事长张斌说。
除了“合作社+企业”的再次合作模式,一些合作社发展较好的村,由于集体经济的壮大成立了集体企业,走出了“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合作社”的新路子。
海棠园村于去年6月成立了村集体控股的海棠园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采取与容庚科技生物有限公司、林之语农林工程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合作和支持旗下三家合作社发展的运营模式开展产业经营。容庚科技公司每年固定向村集体控股的海棠园公司分红21.2万元,林之语农林公司流转海棠园公司585亩林地和400亩土地,每年收取保底入股流转费。村集体企业所得收益,按照折股量化的股权比例给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进行分配,让全村295户909名农民真正成为了股民。目前,容庚科技公司已为海棠园公司进行了第一次分红,海棠园公司为老百姓也进行了第一次分红。
“通过将合作社做实,助推了产业发展和群众就业,让广大农民享受到了改革红利,看到了股份农民的无穷魅力。我们将以‘三帮三扶’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广大农村开展五星村竞赛,展现日月同辉满天星的乡村振兴美好景象。” 宁陕县委书记张益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