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进入中学阶段,尤其是进入高一后,和父母的交流不仅越来越少,而且十之五六“一言不和就生气”。孩子和家长交流少了,家长对孩子就不了解,不了解孩子就无法开展高效的家庭教育。
     孩子们随着年纪增长,接受的知识和信息越来越丰富,自尊心和渴望独立的意识越来越强,而家长在和他们沟通过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言语间也不免夹杂盛气凌人的意味,让孩子们反感。另一方面,他们开始独思考,对不少事物有了自己的观点,而我们对孩子的认识还停留在他们小的时候,潜意识认为自己的认知水平一定比孩子高,自己的观点就是正确的,加之孩子的隐私意识增强,而我们更多时候在和他们谈一些诸如成绩排名、考试分数之类的话题,让他们反感,久而久之,他们就不太乐意和家长沟通了。
     我的孩子也一样,尤其是上高一后,学习更努力了,但和我们一起聊天的时间比过去更少了。每次回家,我们不主动问他一些学习生活情况,他几乎不和我们交流。进入中学后,也许是处于叛逆期,孩子不仅不愿意和我们交流,而且无论我们说什么,往往话还没完,他就怒气冲冲、火冒三丈地离开。
     进入高中后,每当从老师那里得知他的情绪出现波动或学习成绩明显下滑时,我都会给他写一封信,给孩子的QQ邮箱邮寄或留言,把我想说给孩子的话,通过发短信、微信留言等方式传达给孩子,把一些我认为好的网文分享给他。
     这种交流方式带来的变化是非常明显。这学期,孩子班上有很多同学周末留校,每个周五,班主任都会在群里发留校名单,名单基本上都有孩子的签名。我发现孩子的签名写的很潦草。于是,我从微信群中把图片下载下来画上红线,把图片发给孩子并留言:名字可不可以写得再美观点,好认些!从此之后,留校名单上孩子的签名端正多了。我们面对面交流时,对这件事我只字未提。我想,如果面对面说这件事,自尊心强的孩子可能不会自觉改进,说不定还会发生不愉快。期中考试结束后,孩子回家很主动地给我谈了他的学习情况,说物理没考好,最后一道大题把公式给套错了,遗憾地说:“还是马虎了,7分啊!”这样的对话,以前很少见。
     孩子们在中学阶段容易表现出“很烦”的样子,而这种“烦”正是少年成长之烦恼。其实,这个时候孩子们渴望交流,更渴望与父母进行一种平等的交流。所以,在面对面交流的基础上,通过书信、短信、QQ、微信等方式进行背靠背交流,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感受到被尊重,易于接受,而且还能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原文链接:http://sjk.akxw.cn/kjzk/html/2018-01/25/content_302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