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贷”首放仪式
 
     西部网讯(通讯员 李兵 杨宁)张秀斌是宁陕县金川镇小川村贫困户,在帮扶干部帮助下,贷款5万元发展天麻2500窝、茯苓200窝、养鸡200只。他逢人就高兴地说:“是‘脱贫贷’救了我,让我看到了今后的好日子。”在宁陕县,像张秀斌这样通过“脱贫贷”发展产业的贫困户不少,小额金融扶贫贷款,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宁陕县创新思路,积极作为,吹响了金融扶贫的集结号,始终把金融扶贫作为带动发展的重要杠杆,坚持抓组织保障,实现政银联动,抓产品创新,破解贷款难题,抓评级授信,强化风险管理,抓指导服务,提高贷款效益,抓脱贫产业,实现增收致富,打造了具有“宁陕特色”的金融扶贫新模式。
抓产品创新,破解贷款难题
     位于秦岭南腹地的宁陕县,截至2017年仍有贫困人口4476户11146人,贫困发生率达18.72%,远远高于全国的4.5%、全省的9.45%,脱贫任务异常艰巨。长期以来,贫困群众贷款难、贷款贵,是制约脱贫致富的重要障碍。为此,该县财政出资在县农商银行开立贷款担保基金账户,先后注入信贷担保金1100万元,累计撬动信贷资金1.2亿元。县农商银行给予每户5万元“脱贫贷”授信,期限3年,免担保,免抵押,财政全额贴息到户。重点支持了食用菌、猪苓、中药材、蔬菜种植、特种养殖等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
     为了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宁陕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先后推出惠农贷、小额贷、家乐贷、创业贷、扶智贷、林权贷、旅游贷、搬迁贷、产业贷和健康贷等系列金融扶贫惠农产品。对有一定发展能力和经济基础,超过“脱贫贷”范围,但能带动5户以上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能人大户、家庭农场,给予每户30万元授信;对能带动20户以上贫困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小微企业,每户给予100万元授信;对能带动50户以上贫困户的扶贫龙头企业,每户给予1000万元授信。

 
 
为贫困群众集中办理脱贫贷款
 
     宁陕县筒车湾镇海棠园村陈永明,与母亲相依为命,1986年12月30日陈永明在原筒车湾信用社借款一笔,期间因其犯伤害罪被判刑4年,出狱后一直无力偿还。2016年陈永明被识别为贫困户,但因其有不良信用记录而无法正常获贷。陈永明有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想申请贷款发展产业,承诺脱贫后及时归还新旧贷款。
     针对这一情况,县政府与农商银行反复商量,多次与相关部门沟通,最终破解了贫困户因不良信用记录无法放贷的状况。当年5月,陈永明就获得了5万元“脱贫贷”,养殖白山羊120只,实现了纯收入3万元,今年底实现了产业脱贫。
同时,持续抓好村级互助资金工作,在2009年被省市列为村级互助资金项目试点县,宁陕县先期安排5个村开展互助资金项目试点,截止2016年底实现了40个贫困村互助资金的全覆盖,成立联保小组683个、贫困户会员4759户,占项目村总户数的75%,互助资金总量达到2200万元,平均每个贫困村超过50万元。
     目前,全县累计发放“脱贫贷”2357户9759万元,林权抵押贷款723户共6180万元,公益林预收益质押贷授信3户共180万元;为龙头企业发放贷款3300万元;支持20余户农家乐和乡村酒店发展,发放贴息贷款1000万元;滚动投放村级互助资金4926万元。各类资金贷款的发放,达到了“扶持一户、带动一片、推动一村、示范一镇、影响一域”的辐射带动效果,形成了精准扶贫新动力。
抓指导服务,发挥贷款效益贷款发下去了,如何让贷款发挥效益呢?
     宁陕县建立了以银行为金融纽带,将基层党组织、贫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紧密联系起来,建立了“银政、银企、银社、银农”四大互动平台,有效形成了政府积极支持、村组专人配合、银行有效跟进服务的工作体系,为扶贫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搭建了系统化的互动服务平台。

 
 
信贷资金扶持贫困户发展种植猪苓等中药材
     宁陕县农商银行与网点层层签订金融精准扶贫责任状,纳入经营管理目标责任制与薪酬绩效挂钩考核,明确基层信贷人员考核激励机制,对扶贫贷款投放质量较高的网点和客户经理给予奖励。同时,加强贷款“三查”管理。贷款资金全程跟踪管理,信贷人员会同驻村扶贫工作队、镇包村人员共同到户走访,实地察看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认真贷前调查、严格贷时审查、加强贷后检查,发挥扶贫部门、包抓工作队、镇村组织的工作合力,保证脱贫贷款都用在产业扶贫上,落在实体经济发展上,服务精准度显著提升。
     该县还建立了扶贫贷款办理绿色通道,各网点柜台设立 “脱贫贷”直办窗口,落实专人值班,随到随办。将经营重心向乡镇村组下沉,推行客户经理下乡定时定点驻村制度,实行送贷上门服务。各网点组织金融便民服务队,加强镇村协调配合,带着服务设备、贷款资料,实行“名单制”管理,按排日程表,分片下村入户投放扶贫贷款。贫困户贷款从申请填表、审核登记、审批发放,足不出户,现场办结,就近在村组布放的信合助农服务E终端上进行取款、转账等金融业务,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让广大群众就近就地享受到现代化的普惠金融服务。

 
 
把“脱贫贷”送到贫困户家门口
     另外,采取在县电视台播放金融扶贫专题宣传片、在各机构电子显示屏滚动字幕、在交通要道制作户外广告牌等方式对扶贫贷款业务进行广泛宣传,营造了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良好氛围。编制《金融扶贫产品手册》、《金融扶贫画册》和宣传折页,送到每一户贫困户手中,让每户贫困户都能全面了解该行信贷政策、准入条件、办理流程和各项优惠政策等,提高金融扶贫产品的知晓率,让更多有贷款意愿、有产业发展潜质的建档贫困户享受到政府扶贫贴息的优惠政策。
通过驻村工作队员全面宣讲金融扶贫政策,指导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有效消除了贫困户“不敢贷”和“贷了不知道干什么的”的顾虑。
     还推行“阳光信贷”畅通工程,全面实施信贷服务“一次性告知书”、“限时办结制”。推行农户评级公示制度和授信通知书到户制度。对驻村客户经理信息、服务范围、贷款事项、业务品种、工作时限、监督电话等事项统一标准在网点营业大厅和辖区村委会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切实提升阳光办贷效能,让群众明明白白贷款。
     据统计,全县累计发行银行卡108679张,安装ATM机17台、POS机85台、助农E终端63台,电子银行客户突破4万户,设立银行卡助农存取款服务点、财政惠民补贴资金服务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服务点、金融精准扶贫服务点71个。“银行+电子渠道”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覆盖全辖所有行政村,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解决了广大贫困户金融服务的难题。

 
 
田间地头宣讲金融扶贫政策
抓产业发展,让群众实现脱贫
      宁陕县滨海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近年致力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苦于没有资金,县农商银行通过派驻金融顾问,实行“一对一”的金融专业服务,公司获得宁陕农商行贷款500万元,建成了“有机蔬菜种植、林下经济、生态大鲵种苗繁育、绿色农产品生产、冷链物流及陕南饮食文化”一体化的信贷生态休闲农林观光示范园区,采取的“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吸收当地农户200余户,开发出食用菌、土蜂蜜、板栗、核桃、猕猴桃、有机蔬菜等土特产品和天麻、金银花等中药材产品,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实现劳动力转移2000人以上,带动700户贫困户脱贫,户均增收2万元,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产业培育不起来,群众收入上不去,脱贫致富就无从谈起。金融扶贫的背后是产业扶贫。为了大力推行“金融+产业”的扶贫模式,宁陕结合县域主导产业,加大对当地特色农林业生态观光旅游、辐射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重点涉农企业扶持,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加快脱贫步伐。
     今年52岁的马全喜是皇冠镇南京坪村人,身体多病,妻子是聋哑人,有个儿子还没结婚。“养羊自己精力跟不上,家里负担又重,我就从贷的3万元‘脱贫贷’里花8000元买了些羊,和大家一起经营。”马全喜说,“今年农商行又贷给我2万元贷款,我们合伙弄了个养蜂合作社,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江口回族镇竹山村,利用互助资金协会平台,吸收大量女会员发展家庭种养业,李成秀、宋迎春等5名会员当年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
     今年以来,宁陕县发展核桃板栗园2万亩,发展猪苓、天麻、魔芋、有机水稻等1.5万亩,发展食用菌300万袋,养鸡7.5万只、猪牛羊1.2万头(只)、蜂8000多箱。

 
 
     海棠园村村民孙先恩说:“脱贫贷解决了我发展产业的大难题,我脱贫就有了希望!”
     7月12日,陕西省信用联社主任张全明在宁陕县调研金融扶贫时说,宁陕县借力“脱贫贷”、互助资金等,打出脱贫“组合拳”,下了一盘“好棋”,为全省金融扶贫提供了示范和引领,宁陕县在全省第一个提出“5321”脱贫贷,第一个提出“金融脱贫攻坚、信合一马当先”口号,第一个把贷款人的年龄提高到65岁,发放全省第一笔脱贫贷款,率先在全省实现了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全覆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行动快、措施实、效果好。
原文链接: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7-11/13/content_154991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