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珂雨 通讯员 陈潇

眼下,正值寒冬,宁陕县的山林中却别有一番风景:山水环绕、树木相依的森林公园里,不少游客正赴一场“康养之约”;林下种植的中药材迎来采收季,不仅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也为群山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林下能种药,林中能养殖,林间能旅游。如今,绿水青山成为我们发展经济最大的底气。”宁陕县农业林业和水利局局长郑常涛说。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宁陕县,山高地少、树茂人稀,森林覆盖率高达96.24%。近年来,宁陕县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群众稳定增收的产业优势。

16亿元的绿色财富

1月17日,宁陕县桃园梁农林产业园区内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刨土、收集、装篓、搬运……一个个棕褐色的“土疙瘩”散发出浓郁的药香。“这是猪苓,一公斤能卖50元。”园区负责人邓庚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2014年,邓庚看中宁陕县丰富的山林资源,流转1500余亩林地,种植猪苓、天麻、五味子等中药材,养殖林麝500余只。

“不与粮争田,不与林争地,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不但让群众有收入、村集体有收益,而且生态效益也很可观。”邓庚介绍,为提高林业空间利用效率,实现产业的多元增值,他变“单一种植”为“立体经营”,并通过订单回收、劳务用工、土地流转等方式带动周边200余名群众持续增收,实现每年人均增收7000余元。

依托山林绿色财富,宁陕县开发森林生态旅游项目38个,建成悠然山、上坝河、秦岭峡谷乐园等核心景区,“宁陕香菇”“宁陕天麻”“宁陕猪苓”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目前,宁陕县林业综合产值超16亿元,林下经济(含森林旅游)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达75%。

“好水”出自山林中

“用山泉水泡的茶回味无穷。”1月7日,宁陕县子午水厂生产主管杨慧用“子午玉露”泡了一壶茶,热情地招呼顾客品尝。

“好水泡好茶。‘子午玉露’是我们的当家产品。”杨慧说,宁陕县独特的花岗岩体及基岩裂隙,造就了优质的天然弱碱性山泉水。

2015年,宁陕引汉济渭开发有限公司在四亩地镇投资建设子午水厂。目前,水厂有生产线4条,生产5种规格山泉水以及蜂蜜水等产品,年产能15万吨,产品销往北京、福建、江苏等地,深受消费者喜爱。

“过去,水资源主要用于居民饮用和农业灌溉,开发规模小、效益低。”宁陕县经贸科技局副局长祝辉说,近年来,宁陕县将包装饮用水产业作为全县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全力推动包装饮用水产业做大做强,让“生态水”成“财富水”。

如今,子午水厂、秦岭山泉、八亩水厂等一批包装饮用水企业在宁陕落地投产。宁陕县包装饮用水设计年产能达45万吨,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带动140余名附近村民稳定就业。

“没想到祖祖辈辈喝的水会变成产业。我们在这里工作,不仅有稳定的收入,还能照顾家庭,生活越来越好了。”提起变化,子午水厂工作人员张雅琴说。

拓宽“绿色价值”实现通道

1月7日一大早,位于宁陕县上坝河森林公园的林业碳汇示范样地里,宁陕县林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胡茂毅仔细查看乔木生长数据。

“别看这片林子小,可大有用处哩。”胡茂毅告诉记者,2022年,宁陕县完成了陕西省第一笔碳汇交易。此后一年,该县又签订了两份林业碳汇收储合同。为进一步推进碳汇交易,宁陕选取占地1亩的乔木林地为样地,在样地进行区域森林高效经营与管理、森林资源科学开发与利用以及固碳能力评估研究等实践。

“这片林地交通便利、管护科学、权属明晰,生长着10余种乔木。”顺着胡茂毅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样地里,每棵树都佩戴着动态监测生长信息的“生长环”。样地中的碳通量监测塔有20多个传感器,能将样地里的湿度、温度、二氧化碳含量等数据及时上传监测系统,为统计全县碳储量提供依据。据监测估计,宁陕县碳储量有200余万吨。

为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和模式,宁陕加快推进“双储林场”工作,实现了“储林”“储碳”双储备目标;成立“两山”公司,通过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盘活农用地、闲置农房、水域、森林等“沉睡”的生态资源,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生态红利。

“森林既是水库、钱库、粮库,又是碳库。”郑常涛说,宁陕将加快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把森林资源转化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能,形成森林碳库生态价值转化体系,进一步实现绿水青山从“可量化”到“可交易”。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