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龙)当秦岭南坡的汶水河冲出峡谷,冲过筒车湾,便在这里冲开一片平展展的小盆地。四周的群山像花瓣散开,中间的盆地如花蕊吐芳,“海棠花开”的天然地貌,让这里拥有一个优美的名称——海棠园。
这美好的名称如是一部励志的图书,浸润着海棠园村民的进取之心、奋斗之志,他们在千百年经风沐雨的奋进中,让这里因长满海棠而成为享誉陕南的海棠园。如今,又因大小海棠园都成了宁陕县著名的民宿集群、筒车湾镇名列前茅的移民社区,从而吸引了秦岭南北的众多参访者、旅游者。初冬时节,我随文友来此探访,竟在村部楼上的村史馆,寻到了村美人富的渊源。
这一组刀具所书写的历史,便是先祖们当年在这里披荆斩棘、刀耕火种的真实写照。宁陕位于秦岭南山的最高端,明朝以前,因是陕南三市交界的边角地,又是关中、陕南的管理盲区,在时而关中、时而陕南的管辖交替中成了三不管之地,由此成了兵匪、盲流的流窜之地与祸患之地。直到清末,朝廷为“安宁陕西”,才从西安、陕南割地而治,设了宁陕厅以及后来的宁陕县,划归安康管辖,依此祈愿“安宁康泰”。那些早年从关中逃荒而来的山民,后来因“湖广填川陕”而入籍的移民,看上了汶水河畔的土肥水丰,青睐于海棠园的自然之美,便在这里搭棚扎根,开荒种地。砍刀、镰刀,既是他们开疆拓土的创业工具、砍柴割草的劳动用具,还是打猎和防身的武器。当老支书告诉我,直到如今,他们还用砍刀开路、用镰刀收割庄稼,我一边赞叹着原生态农产品的营养与纯美,一边感叹着山里人劳动的艰辛与不易。
这一组运输工具,没有推的、拉的,也没有担的,全是背的,只因海棠园境内的山路高低不平,出山的路径要翻梁爬坡。崎岖的山路无法开车、骑车、推车,也无法担挑子。山坡间的上上下下、悬崖上的伏地攀爬,只能靠背。于是,便有了竹篾编的背笼、挎笼,木头做的背筐、背夹。从山林里背出中药材,因为体重轻、体积大,不能装背笼,就捆成小山样的垒子,套个长长的木夹子。人背着木夹,肩负着小山,一步一步朝出挪。途中不便歇肩,无论蹲下去、坐下去都无法起身,于是就用木棒顶头加横杠的方式做个打杵,行时作拐杖助力,歇时顶在后面以便松松肩、喘喘气。
木制的背筐,是到山外背盐用的,盐块重于石块,体积小、易化解,装进油漆过的木筐里,加上黑油油的盖子,既遮太阳又防雨淋,安全可靠,赶长路很灵便。平时在家背运粮油、果蔬,就用背篓,既有弹性,又易贴身。老村长说,海棠园祖先们当年从汶水河走上子午道,靠的是把山货运到安康、石泉等汉江码头,再翻越巴山到巫溪去背川盐,返回后爬过秦岭,到西安去换银圆和日用百货。因此,海棠园旧时大户、改革开放后富户们的第一桶金,基本上都是这些背具给背回来的!
这一组照明用具,看起来很不起眼,几乎是原生态的原材料和稍事加工的竹木,却是山里人关于“光明”的美好记忆。这一块松木,因为油脂重,在用于灯具时被称为“松明子”。老党员陈大爷介绍说,当年在这一带活动的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等部队,虽有秦岭屏障给予休整的安全、行军的便利和生产、生活的保障,但森林里的条件相当艰苦,他们没有煤油,更没有电,将士们的夜间照明仅靠就地取材的松明子。因此,把松明子保存下来,既保留了当地人的生活记忆,也是老区人民对革命先烈的铭恩与致敬!村文书拿过一把捆扎的竹梢,说这是父辈留下的火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这里没有公路,更无路灯,农民也买不起电池和手电筒,父亲小时候起早上学就用火把,高中毕业后回来当村组干部,晚上出门开会、办事也打火把。可以说,因为火把,父亲才有了人生的光明,乡亲们才有了生活的亮色。说到这里,他望着室内五彩缤纷的灯饰,声音哽咽。
年轻的第一书记,在讲解一组炊具时,眼里也泛出了晶莹的泪花。他指着墙边的吊罐说,如今海棠园的村民们都过上了现代化的新生活,但这些老物件仍有重大作用。放在这里,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实物,是我们举办主题党日、单位团建、中小学研学活动的教具。同时,这些物品还有非常实用的现实作用。大小海棠园实行“农户集中安置进社区、民房统一改造做民宿”,成了名传省内外的两大民宿集群,当这些吊罐、铁锅回到民宿,去做土灶饭,便用很接地气的饭菜香,擦亮了农旅融合的品牌!
哦,海棠园,这就是你的前世今生。
来源: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