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8月26日电(记者蔡馨逸)“老余,走,上课去了!”听到邻居的招呼,83岁的余明德匆匆拿上手电筒出了家门。暮色中,老余和村民们向村党支部会议室走去,“今天夜校讲健康扶贫,我得好好听听,搞清楚给儿子治病能享受哪些政策。”他边走边对邻居说。
19时30分,陜西省宁陜县筒车湾镇七里村党支部会议室里,40多个村民人手一本宣讲材料。一月一次的农村夜校准时开课。
“贫困人口在县内一级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其合规医疗费用100%报销……”驻村工作队队长储召飞对照着PPT,向村民们介绍著健康扶贫的“实招”。余明德紧盯PPT,不时在宣讲材料上勾画重点。2014年,他们一家因儿子患病致贫,健康扶贫政策是他最想了解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扫除文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准,夜校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兴起。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和人们获取知识途径的增多,夜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农村夜校的灯光再次亮起,宣讲扶贫政策和农业技术,点亮贫困户脱贫希望。
宁陜县地处秦岭腹地,从县城到村子需要开车在山中穿行近1个小时。闭塞的交通导致当地缺乏先进农业技术和发展理念,一些贫困户缺乏脱贫信心。“对发展产业没信心,怕失败不敢整,没技术不会整。”七里村贫困户李顺财说。去年,他在政府扶持下栽种了猪苓和天麻,但因不懂技术不敢大规模栽植,只种植10窝天麻、16窝猪苓,脱贫带动效果不明显。
筒车湾镇党委书记贺海宁说,像李顺财这样,渴望脱贫却苦于没有技术的贫困户不在少数。应群众需求,去年4月起,筒车湾镇在5个贫困村开办了农村夜校,邀请农技专家培训种植养殖技术,广受欢迎。随后,夜校又增加了涉农和扶贫政策解读、脱贫致富经验介绍、身边好人好事宣讲等内容。
上了半年多夜校,李顺财打消了不懂技术的顾虑,今年将天麻和猪苓分别扩大到50窝。有了脱贫信心的他编起了顺口溜:“脱贫攻坚项目好,种植养殖有门道;依靠双手要勤劳,贫困帽子早摘掉。”
“虽然已有微信、QQ群等信息平台,但在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农村,夜校这种面对面的宣讲方式效果更好。”储召飞说,有些政策需要反复讲解,才能让群众入脑入心,大部分农技知识不止讲解,还有现场演示。
余明德正是夜校的“忠实学员”,不但自己从不缺席,还动员亲朋好友上夜校。“别看我这么大年纪了,可我喜欢学习,掌握了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脱贫致富。”年过八旬的余明德依然闲不下来,凭著夜校学来的知识,种了3亩魔芋。
中国致力于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不仅是让钱包鼓起来,更要让脑袋“富”起来。在陜西、四川、河北、新疆等地,农村夜校成为了农民们汲取精神食粮的殿堂。
两个小时的课程很快结束,余明德和村民们打开手电筒,结伴走上回家的路。夜校的灯光和闪烁在山间的手电亮光遥相呼应。
原文链接:http://cn.apdnews.com/XinHuaNews/735883.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