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兵  刘臣

11月30日,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正式公布2023年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名单,宁陕县入选“2023年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也是安康市唯一入选的县。

近年来,宁陕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通过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培育壮大林业产业、探索实践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积极探索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变现”新路径,有效把宁陕县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山清水秀、林美人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强保护,让生态底色更绿

11月10日,宁陕县江口回族镇新庄村村民阮恒开车途中,在广货街镇蒿沟村偶遇一只落单的野生黄麂幼崽。阮恒随即将这只幼崽带回家,帮它烘干了体毛并进行喂养,待“小家伙”能正常行走后,将其送至江口派出所。

如今在宁陕,经常能在田野和路边偶遇麂子、果子狸、羚牛等野生动物,朱鹮的身影更是随处可见......这些都是宁陕县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的见证。

位于秦岭腹地的宁陕县,国土面积的40.33%被纳入秦岭国家公园规划范围、61.91%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是宁陕县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

近年来,该县坚持把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了“林长、警长、检察长三长治林,县、镇、村三网管林,大数据、无人机、智能监控三技护林”的林长制工作模式,制定印发了林长制会议、督办、考核、信息公开、单位协作、资源监管评价和巡查等七项制度办法,建成林长制智慧巡林系统,在全县11个镇的人口密集区、重要林区设置100个智能监控摄像头,对森林防火、林政管理、森林病虫害等情况实时监管,实现了监管全覆盖、无死角。

在夯实责任加强森林监管的同时,该县还不断通过实施护林育林造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开展植树增绿活动,统筹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修复、珍稀动植物保护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加大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完成小流域治理7条150平方公里,关闭退出矿山企业41家、探矿点9处,拆除退出小水电站39个,累计退耕还林11.26万亩、人工造林32万亩、封育50万亩。一系列修复保护措施的落实让宁陕森林资源覆盖率从20年前的75%提高到96.24%,净增森林面积98万亩,成为全国最绿的县。宁陕县在“人退绿进”的进程中,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无山不绿、无景不秀”的生态空间颜值达峰目标。


  
壮产业,让群众走上致富路

盛夏时节采蜜忙。走进宁陕县龙王镇永红村崔世祥家蜂场,百余桶蜂箱错落放置于枝叶繁茂的丛林间,微风拂过,蜂飞蝶舞,空气中都仿佛弥漫着丝丝“蜜味儿”。

“我们这儿地处深山,花草树木种类众多,蜜蜂根本不缺吃的,产的蜜更是格外香甜纯正。”头戴纱帽罩正在割蜜的崔世祥乐呵呵地介绍。

龙王镇一直有养蜂的传统,崔世祥起初抱着在房屋周围养几箱试试的想法开始了他的“甜蜜事业”,没想到短短几年时间就发展到100余箱。天然绿色无公害的花源,酿出的蜂蜜品质纯正、色泽黄亮、香味浓郁,备受消费者的青睐,让崔世祥一下子就成了全村有名的“蜂场主”。在他的带动下,永红村不少村民都开始发展中蜂养殖。

近年来,宁陕大力实施产业振兴“十百千”工程,壮大“菌药果畜”主导产业,推进“企业+基地+农户”和“典型大户示范带动”等现代林业发展模式,探索出了“林药蜂”“林芋蜂”“林菌药”“林畜沼”等生产模式。目前,全县林下种植20.22万亩,特色经济林37万亩,林下养蜂3.5万箱、林麝梅花鹿存栏达1000头。

该县还组建核桃、板栗、中蜂、林麝等8个林业产业协会、专家工作站开展产业科研攻关,紧扣林果、食用菌、生物医药等6条产业链,扶持26家链主企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按照产业链“七个一”工作模式,制定印发《宁陕县林果产业链建设实施方案》及“一图五清单”,加强干果、特色养殖、药菌等林产品开发,引进精深加工生产线,延伸林业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建成了核桃、板栗、五味子、蜂蜜、猕猴桃等林产品加工线和山泉水等生态产品加工厂。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县林业综合产值达到16.71亿元,林下经济(含森林旅游)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75%,被命名为“陕西省山林经济发展示范县”“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促转换,让绿水青山成银行

5月23日上午,在深圳举行的林业碳汇交易签约仪式上,宁陕县分别与南泥湾实业公司、延长石油售电公司签订500万元的林业碳汇自愿减排项目合同和100万元的双储林场林业碳汇自愿减排项目收储协议。这是继2022年宁陕县在完成秦岭区域西北地区首宗林业碳汇交易后,第二次“卖碳”成功。

宁陕县森林面积530万亩,人均林地面积76亩,是全国人均水平的32倍,森林覆盖率96.24%、居全国第一。坐拥丰富的森林资源,如何让资源转换为经济价值,成为了宁陕县委、县政府需要思考的问题。

早在2017年,宁陕县就聘请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对宁陕林业生态价值进行了测算,并发布了《宁陕森林生态功能价值评估报告》。经专业测算,宁陕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总价值130亿元,其中森林固碳总量为114万吨,林业碳汇年交易价值约为0.55亿元。林业碳汇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为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和模式,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宁陕县抢抓政策机遇,积极开展林业碳汇招商引资,推进碳汇交易;加快推进“双储林场”工作,有效拓展了“两山”转化途径,实现了“储林”“储碳”双储备目标;成立“两山”公司,通过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将农用地、闲置农房、水域、森林等“沉睡”的生态资源盘活,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生态红利,实现了“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的转变。

同时,不断深化生态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探索了公益林股份经营、公益林预收益贷款、林权贷款“直通车”、林权“三权分置”、林业碳汇、“两山银行”等全省全市首创性改革。

宁陕还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举全县之力发展生态旅游,坚持“十个围绕”,实施“八大工程”,实行市场化运作,建成了筒车湾国家4A景区、秦岭峡谷乐园国家3A景区和上坝河、悠然山省级旅游度假区,打造了守拙园、花栖玥苍山、渔湾田园逸谷等15个精品民宿集群,农民群众每年通过景区销售农产品3600多万元、1600多人在景区务工就业。

在宁陕,绿水青山俨然已经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这条绿色发展之路必将带领宁陕在实现建设全国生态经济强县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