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融媒讯(记者  党永霖)16年前,他怀揣梦想,回到家乡与朱鹮为伴;16年中,他行程约24万公里、科普宣传3万余人次,见证了150多个朱鹮家庭的悲欢离合,400只朱鹮宝宝诞生;16年来,他守望初心不改,用自己的坚守,让朱鹮在秦岭腹地的宁陕落地生根、自由飞翔。他就是李夏。

李夏与朱鹮的故事,要从16年前说起。2007年5月31日,世界首例人工繁育的26只朱鹮在宁陕县实行异地野化放飞。这也标志着中国朱鹮保护由单纯的人工抢救转向回归自然的新阶段。从那时起,李夏就开始了对朱鹮的监测、跟踪和保护的艰辛历程。身着冲锋衣、牛仔裤、运动鞋,骑摩托车背着沉重的监测设备,披星戴月与深山为伍、与溪流为伴,16年来,他踏遍了基地周边几十平方公里的山谷沟壑,苦苦寻觅。

“2007年对我们的工作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怎么找到放飞的那一批26只朱鹮,我们当时经常两三天可能一只朱鹮都找不到。”宁陕县朱鹮野化放飞基地管理站站长李夏说道。

当时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欠缺,也给朱鹮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为朱鹮经常到附近的田地里觅食,会给农作物造成一定损失,李夏便经常被村民“围攻”要求赔偿。

宁陕寨沟村村民乔卫斌说,“朱鹮在我们这里放飞之后,对我们种水稻特别是损害比较大,它经常在我们才栽种的稻子地里找虫子吃,把我们才栽种的稻子一片片踩倒了,我们就有一些抵触情绪,就去找管护站的李夏,就去找他告状、找他赔偿。”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保护朱鹮的意识逐步提高,村民也越来越理解他的工作。

“朱鹮能在我们村上繁衍壮大,离不开朱鹮站的李夏站长,他天晴了就是一身汗,下雨就是一身泥,早晚跟踪观察,他这种敬业精神老百姓看在眼里,都表示很感谢他。”乔卫斌说,十几年来的坚守和村子因保护朱鹮而带来的改变让村民们对李夏的工作也从最初的不理解变成了理解和认可。

16年来,李夏守望朱鹮初心不改,用执着和坚守,让这个吉祥鸟”在秦岭腹地的宁陕落地生根、自由飞翔。

“16年,我见证了朱鹮从最初放飞的26只,发展到现在的400多只,我希望有更多的16年,也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未来的16年中,让大家都能见证朱鹮,这个吉祥鸟的种群数量能够越来越多,我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好,让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李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