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位于我国南北分界线上,峰峦叠嶂、植被丰富,自然景色美不胜收,但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一度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位于秦岭中心的陕西省宁陕县,森林覆盖率高达96%,被誉为“秦岭之心”、“绿都宁陕”。守着绿水青山,这里的老百姓如何端上“金饭碗”?
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不迁人
宁陕县端上“金饭碗”
位于秦岭中段南麓的宁陕县,面积367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6.24%,是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林麝、金钱豹六大国宝的栖息地。
自2014年起,宁陕县在陕西省率先提出发展全域旅游,实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力争让百姓世代守望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陕西省宁陕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原局长 吕宣强:宁陕它全境在秦岭,又地处秦岭的中段南麓,占据秦岭的核心板块,所以叫秦岭之心,它代表了秦岭的区域多样性的动植物资源。
宁陕县广货街镇依托自然河道全长8公里的秦岭漂流,最大落差120米,有19个弯道,被称为“高山第一漂”,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
夏天避暑冬天看雪,每年广货街夏季漂流4万人次,冬天滑雪的游客3万人次,不仅让土特产店的腊肉香肠成为畅销品,还带动了当地200多家农家乐的生意。
宁陕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2020年才宣布脱贫摘帽。与其他一些山区县一样,宁陕也曾走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发展道路,采伐木材、采石挖矿,然而“木头经济”和“石头经济”消耗了资源,破坏了环境。
2007年《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出台,原本“坐吃山空”的路子彻底走不通了。因为产业停滞,一些村庄一度成为了“空心村”。
陕西省宁陕县渔湾村党支部书记 黄晓勇:那些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去了。2018年我们村上总共在册的有475个人,真正我们统计回来的大概也就53个人。
黄晓勇所在的渔湾村风景秀丽,但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却并没能让村民过上好日子。为了唤醒沉睡的生态资源,真正实现“生态立县、旅游富民”,让好风景变成好“钱景”,村民们投下了“信任票”,将房屋、土地流转到经济合作社,统一进行运营。
这些流转出来的土地和房屋,就是渔湾打造民宿村的家底。2018年由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进西安一家企业,采取社会资本投入,集体经济合作社资产、资金入股的开发模式,秉承“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不迁人”的思路,把渔湾村打造成为田园综合体。
陕西省宁陕县渔湾村党支部书记 黄晓勇:整整三年时间,政府配套的是1100万元左右,企业投资是4000万元左右。社会资本就是一个最直接的撬动工具,把你闲置的,就是你认为不值钱的山、水,这些资源性的东西能给你盘活。
如今,渔湾村的夏天总是分外热闹。夜幕降临,游客在秦岭深处的稻田边支上露天火锅,音乐加美食,成为一个惬意假期的打开方式。
露营地的旁边就是有朱鹮觅食的稻田,这片露营地一共有15顶帐篷,每顶收费平时1000元左右,节假日1500元,有游客驱车5个多小时前来游玩。
在渔湾村,100年左右快要垮掉的土坯房转身变成了高端民宿,每天的售价最低也要800多元,而在整个渔湾村,经过改造的农舍一共有12个房间,价格最高达到每天2000多元。
结合秦岭的生态资源和乡村自然元素推出的研学活动,为这里带来了更多的人气。从“空心村”到网红打卡地,好生意给村民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收益。
“村企民”三方共建的渔湾模式让村民实现多元化增收,不仅有股金分红、租金收入,还能在民宿打工。曾经四处打零工的梁之霞,如今在家门口就当上了民宿的保洁主管,骑电动回家只需要两分钟。
目前,村里有流转价值的房屋至少还有30多处,随着民宿生意步入正轨,第三期的开发也提上了日程。
同样是引入社会资本,宁陕县城关镇八亩村悠然山景区采用的是“企业投资、运营”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山上建景区、山间建园区、山下建社区”的三产融合新路子。
城关镇青龙垭村也加快了打造精品民宿的步伐,他们采用的是“政府投资+企业设计、建设和运营”的模式,政府栽下梧桐树,提前进行土地征迁,为的就是能够更快地引进凤凰来。
今年年初,宁陕县提出力争到2025年,投资20亿元以上,建成精品民宿集群50个,改造农村土坯房1000户,新增民宿床位5000张,形成具有产业集聚优势的“秦岭宿集”。
从扶贫产品到优质商品
土特产酿出生态大产业
雨量充沛、四季花期不断的秦岭,是世界三大黄金蜜源地。农历五月,是土养中蜂割蜜的时候。所谓土养中蜂,就是农户在家里养殖我国独有的中华土蜂。
宁陕县养蜂带头人周世红今年收到的一批蜂蜜波美度达到了43度,波美度是衡量蜂蜜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准,达到42度就可以称为优质蜂蜜,周世红的这一批蜂蜜不仅水分含量少,而且营养成分丰富又稳定。
跟周世红合作多年的熊辉勇从小就跟着父辈学习养蜂,依托于秦岭的好山好水,每年都能收到上好的蜂蜜。但一年三四千斤的产量,对熊辉勇来说也是甜蜜的负担。如今,周世红帮助熊辉勇把丰产变丰收。
中蜂养殖被宁陕县列为富民强县的特色产业,因此周世红自2013年创办合作社以来,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不仅有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而且还在江苏、陕西两省帮扶部门、中省挂职小组、西部机场集团等单位帮扶下,通过外出推介、各地山珍专馆专柜、组织山货大集等多渠道宣传营销。
陕西省宁陕县养蜂带头人 周世红:东西不愁卖,一出来之后,帮扶单位都给你拿走了。
但周世红并不满足于坐享其成,她认为农产品必须标准化、市场化,进入市场流通,才能持续发展。2018年,周世红在政府支持下建起了生产车间,300万元的投资中包括县里财政资金100万,当作资金入股,每年利润跟村合作社按照6%分红。原本品质优良的蜂蜜,在标准化生产线的加持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客商。
常州客户刘卫东在三年前通过苏陕两省帮扶,开始了与周世红的合作,三年时间里,他亲身经历了宁陕蜂蜜从扶贫产品到标准商品的变化。
如今,宁陕发展中蜂产业基地20余个,年产蜂蜜40万斤,可实现产值2400余万元,中蜂产业逐步走上了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实施养蜂技术服务全覆盖,每年培训蜂农2000余人次。
不仅蜂蜜这一传统土特产蹚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依靠宁陕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他们种植的鲜食玉米也逐渐打出了名气。
2022年,宁陕县引入了一家鲜食玉米龙头企业,以“企业+农户+合作社”的生产模式,签订了鲜食玉米产供销一体化的订单合同,农户的玉米按穗直接卖给公司。今年,为了进一步推广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企业不仅为农户免费提供种子,还要提高收购价格。八亩村村民王金学进今年种了一二十亩,连上国家补贴能赚三四万元钱。
宁陕县许家城村,去年有45户农户共种植了230亩鲜食玉米,今年就有71户农户种植了350亩鲜食玉米。
陕西省宁陕县许家城村村委会副主任 柯常斌:一亩地产2500到2800多支玉米,一亩地赚一两千元钱,还有政府奖补。种其它的农作物,经济效益没有玉米经济效益高。
今年,宁陕县引进的玉米鲜食企业与24个合作社签订了合同,2000多户农户种植了6000多亩玉米,预计产量800万穗,农户每亩增收1000元。
围绕“菌、药、果、畜”发展林下经济,宁陕建成了一批食用菌、天麻、猪苓、魔芋、板栗、核桃生产基地和专业示范村,生态农林产业覆盖面在75%以上,农民从事生态农林产业实现年人均增收近3000元。
来源:央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