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眼下正值暑期,未成年人上网时长增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面临不良信息接触等风险。近日,中央网信办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有害内容隐形变异、网络欺凌、隔空猥亵、网络诈骗、不良内容、网络沉迷、新技术新应用风险问题。为孩子上网保驾护航,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数字时代,网络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同时,不良信息接触、网络沉迷成瘾、个人隐私泄露等风险也如影随形。根据《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2021年小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达95.0%,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的低龄化趋势明显,青少年模式的使用比例和满意比例均不足五成。
有害内容隐形变异 新技术新应用风险增多
电脑前,中学生李刚(化名)向记者展示了他从某论坛学来的检索技巧。
“当前,在未成年人网络生态环境治理中,未成年人面临的网络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不良信息接触风险、网络沉迷成瘾风险、个人隐私泄露风险、网络违法侵害风险等类型。”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贞会介绍,与时俱进,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管理,势在必行。
网络技术降低违法成本 增加隐蔽性
涉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乱象为何屡禁不止,又屡屡改头换面?
此外,个别监管部门也存在落实法律法规政策不到位、政策制度更新不及时等情况,加剧了相关问题的出现。
立规矩、管长远 建章立制需与时俱进
网络平台是信息内容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收到包括李刚父母在内的举报之后,该电商公司立刻采取了相关措施,例如识别和严格处置类似商品,坚决剔除AI绘图技术应用中的不良倾向。同时,提升“擦边词”的识别,增加380余条关联识别词,不断提升相关词汇关联的商品是否传播低俗内容的研判能力。
“一方面,互联网平台应做好内部自律,主动加强防沉迷机制,严格打击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内容和行为。”王贞会说,“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还应充分发挥对未成年人数字成长的赋能作用,让数字技术助力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不少平台对未成年人保护愈发重视:暑假前夕,多家国内游戏厂商集体发布“关于暑期未成年人游戏限玩的通知”;快手对于涉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从深从细整治、从严从重处置;抖音也陆续推出《十万个为什么》系列短视频等精品内容,发起青少年科普创作计划等,提供优质精神文化内容。
社会有期盼,监管有回应。
为进一步帮助未成年人减少网络沉迷和不良信息影响,国家网信办8月2日发布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覆盖范围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分发平台,把“青少年模式”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
立规矩、管长远,建章立制更需与时俱进。近日,司法部、国家网信办专题研究审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草案)》。“加快推动出台该条例是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制度体系、构筑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屏障、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司法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监管部门既要鼓励互联网平台的健康发展,也要根据技术创新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合理运用建议、约谈等方式明确监管底线和平台经营红线。”王贞会说。
此外,公安和司法机关的打击治理也卓有成效:公安机关曾联合网信部门开展专项行动,7个月间处置涉未成年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2万余起;2020年至2022年,检察机关起诉涉嫌利用电信网络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达7761人。
“提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网络素养水平,是营造健康安全网络环境的关键。”王贞会建议,在日常的法治宣传中,有关部门可以结合“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等活动,提高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实际保护能力。
来源:网信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