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一出生就患上小儿麻痹症,双腿残疾不能直立行走,他能做什么?更不幸的是,如果这个人在家贫如洗的幼年又失去父亲,右眼近乎失明,无法接受知识,他又能做什么?
   是自暴自弃,混沌度日,静静等待生命终结?还是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矢志演绎自己的人生精彩?有人选择前者,但也有许多不甘向命运屈服的人选择了后者。宁陕县广货街镇元潭村贫困户雷东明便是其中之一,他不仅用自己顽强的意志撑起一个家,还用坚忍不拔的毅力摘下“穷帽”,用自己的博爱之心赢得人们的广泛赞誉……
   1970年6月,雷东明在元潭村一个贫困家庭降生,一出生就患上小儿麻痹症,双腿不能直立行走,落下终身残疾。1岁多时,因父母成天忙于农活,将他放在床上,双眼长期接受灯光直射,导致右眼被灯光灼伤,高度近视,近乎失明。6岁时年仅33岁的父亲因肺结核无钱医治撒手人寰,留下体弱多病的母亲、8岁的哥哥、2岁的妹妹和一个积贫积弱的家。
    由于家里失去了顶梁柱,进入学堂接受知识成为奢望。那时也有好心人愿意资助他上学,母亲考虑他行动不便,再加上没有闲暇时间照看他,便拒绝了帮助,他呆在家听天由命。那时他最盼望的事,便是哥哥放学回家,在家里拿着书本读书,他也似是而非跟着哥哥读书认字。哥哥小学毕业后,他就跟着妹妹读书认字,从认识简单的拼音,再到简单汉字,硬是凭自己出色记忆和日复一日积累,认识了些简单常用的汉字,现在认识的汉字已有三、四千字了。就在那时,磨炼了他不服输的个性。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虽身体残疾,雷东明始终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母亲,帮助家庭。这个家为他付出太多,有什么重活粗活他总抢着干,有什么致富门路他总不遗余力去尝试。一开始在家承包7亩土地,种地锄草时,别人锄一次,他锄两次,他认为,草锄得干净,庄稼才有好收成,家里人就不会饿肚子;看到别人种耳棒,他学着种,在深山老林一呆就是一两个周。他不能像常人行走,只能靠双手握着两个凳子支撑身子往前挪,由于上山不便,他索性把裤子穿厚些,裹着裤子匍匐行进,蹲在地上整理耳棒,几周下来裤子变得千疮百孔……经不懈努力,虽实现了粮仓丰盈,衣食无忧,但一年到头攒不下钱,贫困面貌难以改变。
    2008年,看见村上有人种香菇,他闲暇之余义务给人帮忙,顺便学习种植技术。掌握了过硬技术后,他借了2万元钱把发展眼光投向香菇产业。为降低成本,他在交通不便的苦竹沟组租了几亩地,开始发展香菇,最忙时几乎凌晨3点便起床,挪着沉重的身躯在崎岖的道路上前行近1个小时才能到达大棚,戴着探照灯劳作,中午随便吃点干粮,一直忙到晚上11点多钟才回家。可正当香菇菌棒即将长菇,收获充满期望时,一场大暴雨冲断了通往袋料大棚的路,车辆行人无法通行,菌棒也无法浇水培植,自然长不出变钱的香菇,只能低价将菌棒转给别人,眼睁睁损失了1万元。大雨不仅冲毁了道路,也冲碎了他发展致富的梦。“当时,我盘坐在公路这边绝望地看着菌棒大棚,再仔细回想自己吃得苦、受得累,眼睛情不自禁湿润了,内心发誓再也不种袋料香菇了!”回想当年种植香菇失败的酸苦滋味,雷东明记忆犹新。
    之后,雷东明辗转西安、镇安、柞水、山阳等地干起“手艺活儿”,到菌棒培植季节,便利用过硬技术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赚取技术指导费。错过菌棒培植的季节,他便在西安摆地摊补鞋,赚点辛苦钱。
    随着母亲年龄大了,身体越来越差,加上哥哥离婚后长期外出务工,又要照顾上学的女儿,生活十分拮据,无力照顾母亲。2013年,雷东明告别漂泊生活,决然回到家。看着历经沧桑的母亲,看见别人住着亮堂的房子……再想着自己纵然辛苦劳作,却没有资产积累,最现实的困难是没有安全住房。想到这些,他内心不是滋味,发展致富的决心此刻被无限放大。
    正当他发愁时,村上帮扶干部找到他,作为贫困户,村上为他制定了通过种植香菇和打零工脱贫致富的措施,为他联系了香菇产业合作社,并将他优先安排到本村漂流公司打零工。在政策指引激励下,他抱着先试下的心态率先带头种植香菇9000袋,由于懂技术、勤劳作,当年仅香菇一项就增收近2万元,再加上自己在邻县技术指导收入和漂流公司打零工收入,当年收入超过4万元。尝到甜头的他开始逐年扩大种植规模,现已发展到1.7万袋。
    当有人调侃:“现在政策好,你又是个残疾人,何必那么辛苦,政府会管你的。”他却说:“政府救济体现的是关爱关怀,救济一时,不能救济一世,人只有一天忙忙碌碌才真实,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除自强不息的精神让人钦佩外,更让人感动的是他的那份孝心。自打懂事起,他便主动承担家务,邻里乡亲需要帮忙他从不推辞,即便在外务工期间,也尽可能为他人提供方便。前几年为了生活四处漂泊,经常不在家,他从未忘记该尽的孝道,不在母亲身边就通过电话嘘寒问暖,只要条件允许便把母亲接到务工地居住,只有母亲在他眼皮底下他才放心。
    现在,年近50岁的雷东明还身兼三份工作,忙碌成为他的“新标签”。忙完漂流公司的活儿,便开始忙着培植自己的袋料,忙完了袋料大棚的活儿,又奔赴邻县为其他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钱袋子也慢慢鼓起来,收入问题解决了,集镇扶贫搬迁安置房的问题也解决了,贫困正离他越来越远。     通讯员 鄢甲兵
    原文链接:http://sjk.akxw.cn/cxjjtk/html/2017-06/05/content_173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