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二月中旬开始,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数量不断增加。身边每天都在上演“消失的同事”戏码,亲友群、工作群交流最多的是病情。朋友圈“晒”的最多的内容变成了38.5,宝娟,刀片嗓、水泥鼻.....分享最多的内容也是诸如“感染新冠后,什么情况需要去医院?”“变成‘阳过’了,如何让这些痛退!退!退!”“‘阳了’之后怎么吃,食谱来了”这些。

是的,大家正经历一段非常痛苦且难熬的时光。但,生活还得继续,工作还要继续。无论是普通市民,还是小店店主,还是上班族,疫情之下,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坚守。

家庭中的坚守

今年61岁的郑师傅,如今在一处工地做工。12月19日晚,郑师傅的妻子唐阿姨发烧了。考虑到自己有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也为了防止传染给儿媳和7个月大的孙子,唐阿姨立即在卧室把自己隔离了。

12月20日下午,待烧退了一点后,唐阿姨出去采了一个核酸。等待核酸结果的过程是漫长的。每隔几个小时,她都会在手机上查询一次,然后在“相亲相爱一家人”微信群里通报“核酸结果还没出来”。其他家庭成员安慰她,现在做核酸的人太多了,医院忙不过来,出结果会有点慢。

12月22日凌晨4点15分,唐阿姨在群里通报“结果出来了是阳性”。

工地要赶工期不能请假,家里有病人需要照顾,幼小的孙子,在卧室待了3天后也开始用咿咿呀呀的吼叫、哭闹、扔玩具表达自己的不满。郑师傅有点着急和焦虑。

但他还是坚持每天把早点准备好,然后去工地上工,下工了匆匆赶回家做饭。见空还要去儿媳卧室逗逗孙子。妻子感染后,儿媳便带着小孙子也在卧室“躲”了起来。

“娃儿在卧室呆久了也烦躁。回来戴着口罩去逗逗他也是好的。”为了家人的安全,郑师傅每天都去采核酸,每天口罩更是不离口。

“耳朵都勒疼了也不敢取,现在保护好自己就好保护家人。”郑师傅苦笑道。还好,郑师傅每天的核酸结果都是阴性。

12月27日,刚满8个月的孙子突然清晰地叫出了“妈妈”。儿媳既震惊又兴奋,趁机录了视频在群里分享这个喜悦。

12月28日,远在外地的儿子寄的抗原检测试剂盒终于到了,晚饭过后儿媳给唐阿姨和自己检测了一次,都是阴性。

还好,自感染以来,刀片嗓、水泥鼻这些朋友圈的症状唐阿姨都没有,只是轻微咳嗽、流涕、出汗。

在群里报告了抗原检测阴性的消息后,唐阿姨不忘叮嘱其他家庭成员“还是不敢大意,不能吹凉风,出门要戴帽子,别剧烈运动,少熬夜,多休息。”

创业者的坚守

居家隔离7天后,文吉艳感觉自己好多了,感染后的症状基本都已消失,她来到水果店接替辛苦了一星期的丈夫。

自从12月5日出现背痛、嗓子痛、发烧的症状后,她就居家了。水果店由丈夫照料着。

文吉艳的水果店就在新天地小区外面,20多平,名叫“小鲜果”,是2019年9月份开张的。疫情这几年,水果店的生意也时好时坏。

“开店第一年就遭遇疫情,但是不算很大影响,去年冬天开始影响比较大,但是过年期间收入还可以,今年上半年也还可以,从九月开始又下降了。”文吉艳说。

为了水果店的生意,文吉艳尝试了很多方法,比如买水果可以积分,积分满199可领一壶1.2升的菜油。店里除了水果,也捎带卖一些零食、酸奶等。

她还建了一个“小鲜果水果超市”微信群,有新货回来会第一时间在群里发布。她把自己的微信名称也改成了“小鲜果13324633080”,新货会同步发到朋友圈。

12月5日出现症状后,文吉艳没有去检测核酸。“网上说了,做核酸是吃那些药,不做核酸还是吃那些药,再说做核酸的时候也不安全。”

生病难受的时候,文吉艳也想要丈夫能在家里照顾自己。但一想到一年1.2万元的房租,想想还是算了。

12月至今,水果店已经补了三四次货。“12月疫情爆发后生意反而好起来了,金桔、酥梨、柠檬、橙子成了热销品种。估计跟网上说的冰糖雪梨汤、盐蒸橙子、盐水煮橘子、泡柠檬水有关。”文吉艳笑着说。

自己康复四天后,丈夫也开始出现了症状。“我们还真是无缝衔接,幸亏店子还开着,不然水果放坏了更是一笔损失。”文吉艳说。

还有20几天就过年了,腊月的十几天是生意最好的时候。文吉艳开始盘算,“年前还得进三四万块钱的货,今年过年生意应该不会太差。疫情终会过去的,希望大家都平安。”

上班族的坚守

自从单位出现第一例阳性感染者之后,杨帆就把“家”安在了单位。“不敢回家,家里有两个小孩子,还有老人,不得不防。”

也是从那时起,同事们的警惕性也更高了,上班时间全程佩戴口罩。然而,再严密的防范也阻挡不了无孔不入的病毒。从12月11日开始,同事们纷纷中招开启居家模式。12月20日,整个单位还剩5人坚守岗位,杨帆是其中之一。

杨帆的工作岗位是新闻制作和编辑。每天晚上8点播出的《宁陕新闻》就是由他制作完成的。

每天,记者将新闻素材上传平台后,他会先编发当天的《新闻节目预告单》,审核通过后就开始阅稿、配音、剪辑、合成,三审后按时顺利播发。

大学毕业后,杨帆就进入县广播电视台工作。12年时间,他从一名记者成为了一名电视新闻制作和编辑,是单位为数不多年轻的“老人”。

从事新闻工作,最大的感觉是时间不太自由。当记者的时候,要随时做好外出采访的准备。成为编辑和制作后,外出的时候少了,坐着的时候多了,经常一坐就是一整天。制作新闻、审核稿件、制作宣传片、安全播出应急值守.....成了名副其实的“幕后工作者”。

2018年买的车,到现在开了不到两万公里。“疫情发生后,不太敢到处跑,也有工作和小孩的原因,没有时间到处跑。”杨帆笑道。

这些天,阳过的同事们纷纷在工作群鼓励还在坚守的他们。杨帆也小心翼翼地坚持在单位食堂、办公室的两点一线间。

然而,12月25日,症状开始显现,坚守一个星期后,杨帆也败下阵来,家里的老人孩子也没能幸免。他回家隔离了。毕竟,也已经一个多星期没回家了。

12月26日,上一周的“阳过”们纷纷返回工作岗位。冷清了一周的楼道瞬间热闹了起来,开门声、说话声、脚步声、键盘声、音响声,还有各个办公室不时传来的咳嗽声、喷嚏声。工作在各种声音的交织中开始回归正轨。

回家休整3天后杨帆便返回了工作岗位。“最近单位挺忙的,大家都辛苦,感觉好些了就回来和大家一起战斗。”

寒冬有尽,春日可期。2022年即将接近尾声,感谢每一位努力生活、努力工作的你。祈愿新的一年万象更新、山河无恙、人间皆安。待子午梅苑花开,约个周末,我们一起去赏花可好?(郑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