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通讯员 向征阳)晨曦微露,当整个村庄还沉浸在睡梦中不愿醒来时,张观宁就起床了。然后准备早餐,如果时间充足,他还会看看书。这是他近年来养成的习惯。吃过早餐,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或氤氲的薄雾,张观宁便骑着摩托车前往工作地点——宁陕县胭脂坝梅花鹿养殖公司。在那里,他饲养了200只梅花鹿。每天要清理打扫梅花鹿圈舍,给梅花鹿添加饲料,准备第二天的饲料。当夕阳西下,张观宁便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沐浴着金色余晖回家了。家里,妻子做好了饭菜,正等着他的归来。稳定的工作、平淡却真实的生活让张观宁体验到了人生极大的快乐和满足,这是他在外漂泊多年从来未曾有过的感受。尽管在养殖公司干活比较辛苦单调,但他的心是温暖的、幸福的。他打心眼儿里感激党和政府为他所做的一切,因此格外珍惜这份来之不易、别人都很羡慕的工作。心里升腾起的这种久违的辛福感,让他干劲十足,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因工作关系,笔者曾见过张观宁几次。他60多岁,中等身材,衣着朴素,面容黄瘦,两鬓斑白,但精神矍铄,骨骼硬朗。面对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人,很难将他与什么“大人物”联系起来,可实际上,十几年前,他就是一个邪教组织的“头目”。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受邪教组织的蛊惑和煽动,关中、陕南一带刮起了邪教风。张观宁,一名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拥有高中学历且头脑灵活的青年,却禁不住门徒会的“花言巧语”,被诱惑加入了门徒会。他放弃了发家致富的机会,舍弃了温馨的家庭,抛弃了善良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女。先后在“宁陕小分会”、“汉阴小分会”、“汉阴大会”、“旬阳大会”担任执事、主持。1996年,被安康市白河县法院以扰乱社会秩序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剥夺政治权利一年。首次的锒铛入狱没有让张观宁意识到错误的根源、改变对门徒会的痴迷,1997年刑满释放后,他反而更加积极地在外地从事门徒会邪教活动,时间长达8年之久。他所从事的组织先后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教会点1000多个、教徒2万余人,拥有活动经费150余万元。由于张观宁个人工作积极努力,踏实肯干,且组织能力又强,故被委以重任,2004年曾“官至”“云贵大会”执事,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名“响当当”的“铁杆”门徒。2005年11月因涉嫌组织、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罪再次被捕入狱。
     二次入狱的漫漫铁窗生活,让张观宁彻底意识到了自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严重扭曲,他痛定思痛,幡然悔悟,在狱警的帮助下,他认真改造,积极表现,痛改前非。于2012年11月被减刑3年半提前释放。背井离乡十多年的张观宁回到家乡,面对家徒四壁、满头白发的养母和饱尝艰辛的妻子,他不禁潸然泪下,悔恨自己误入邪教而没能尽责尽孝,耽误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耽误了发家致富、耽误了教育子女、耽误了奉养父母。尤其是在他服刑期间,其亲生父亲过世自己却不能亲自捧灵,而倍感内疚自责,成了刻在他心中永远无法释怀的伤痛。
     在那艰难时刻,当地政府了解情况后,向他伸出了热情的双手,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关怀,使他那颗濒临绝望的心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当地政府首先为他解决了危房改造补助资金7900元,将破旧的房屋进行了改造。再派镇综治办、司法所干部上门协调土地、山林等产权归属,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使他后续生活有了保障。由于常年在外,户口又没有在宁陕,本该由他个人缴纳的养老金却多年没有缴纳,而他自己当时又交不起所欠的养老金,这意味着在他年满60岁后无法领取养老保险金。当地政府知道后,立即安排司法所人员协调解决。经过多次与县民政局沟通协调,最终由县民政局帮他支付了1300余元养老金,使他2014年在年满60岁后,顺利领到了每月一百多元的养老金。这样才使他的生活暂时安定了下来。随后,当地政府安排司法所干部和连心干部对其进行“一对一”帮扶,重点解决他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思想上的困惑,以期他能够早日解开心结,走出曾身陷囹圄的心理阴影,融入社会大家庭。
     2016年,宁陕吹响了向贫困宣战的号角,脱贫攻坚成了全县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宁陕要在全市率先脱贫。作为2016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自然,在这场脱贫攻坚战役中,张观宁也是其中的一员,他既是脱贫的对象,也是攻坚的成员。
     针对张观宁的实际,镇村干部多次与胭脂坝梅花鹿养殖公司负责人协调,最终同意将张观宁安排到村梅花鹿养殖场当饲养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和培训,加之自己用心领悟和刻苦学习,张观宁很快便掌握了梅花鹿的管理和饲养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得到了公司负责人的认可和信赖。自从成为公司一名正式员工,张观宁每月便有3000余元的工资,这对在一个并不富裕且地处偏远的农村来说,也算得上是一笔固定可观的收入。
     而他妻子,勤劳质朴惯了,一有时间,就在自己家里的田地里忙活起来。工作之余丈夫也来帮衬。因此,她家各种蔬菜、玉米、土豆、红薯、黄豆样样都种的有,吃起来啥也不缺。今年,在丈夫的支持下,她在自家地里还种了200窝猪苓和0.5亩重楼,凭着自己的双手,在家里除了做好饭、伺候好老人、种好地外,硬是把自家的产业也发展得有模有样。就这样,夫妻俩一个搞养殖、一个搞种植,一唱一和,相得益彰,其乐融融。
     随着收入的增加,张观宁致富的愿望越发强烈。他不再被动等待,而是主动谋划致富项目。2017年4月,正值茯苓种植季节。张观宁买了50窝茯苓种子,计划在自家地里种植茯苓。镇村干部知道后,对他迸发出的强烈的致富动力和热情给予了高度肯定。为了鼓励他,县直包帮部门还为他免费提供了蜜繁菌。
     令张观宁没有想到的是,在栽种茯苓的过程中,镇村干部、扶贫工作队员都来给他帮忙,挖坑、切割菌棒、准备腐殖土、盖土,大家力所能及的给予帮助。
为了表示感谢,张观宁和他妻子把自家酿的包谷酒、核桃、豆腐干等特产带到镇上去,说一定要送给帮助过他的干部。可镇上的干部都拒绝了,说这是他们的工作,应该做的。张观宁没有办法,就把带去的东西往镇上办公室一放,转身就跑。可到最后,镇上的干部还是把东西都给他退回去了,并对他说,这是党和政府对你的关心和帮助,要感谢就感谢党和政府吧。
     对于这份感激和感动,张观宁把他们深深地珍藏在心里,他现在有了另一种表达方式。每当夜幕降临,或者茶余饭后,张观宁都会好好利用闲暇时间,捧起一本书来潜心阅读学习,或者走进村委会的农家书屋,《茯苓栽种技术》、《中蜂养殖手册》、《土鸡养殖技术指南》等有关种、养殖技术方面的书籍,他都爱不释手。他说尽管已到暮年,但仍然要秉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执念,发愤图强,活出生命的精彩。他要尽可能多的学一些实用技术,把以前失去的东西追回来,不仅扩大自己的产业规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更重要的是,他要发挥他的优势,用学到的知识去帮助乡邻,指导他们发展产业,一同脱贫致富。
     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张观宁的步伐越来越坚定,越来越自信。他身上所迸发出的勤奋和潜力,他对社会的心存感激和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不仅支撑起了他的致富梦想,也促使他帮助别人实现梦想。同时,张观宁还为自己安排了一个特殊的使命——宣传邪教的危害,宣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他要用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告诫身边的人们:关爱社会、远离邪教、热爱生活。他说现在他很愿意在自己追求幸福生活的同时,能够为乡邻、为社会尽一点绵薄之力。因此,每当别人问起他以前的事,他都毫不保留的和盘托出。他的经历就是一个被邪教蒙蔽了双眼、遭邪教毒害的鲜活事例;党和政府,就是你的亲人和朋友,不离不弃。
     胭脂坝,宁陕林海中的一颗“明珠”。这里四面环山、峰峦叠嶂,天然形成的一个平坦开阔的谷地。春夏时节,花红柳绿,鸟语花香,溪水潺潺,好像世外桃园;秋冬时节,瓜果飘香,层林尽染,银妆素裹,宛若童话世界。这是张观宁生活的自然环境,而他所追求的幸福生活、描绘的致富梦想、建设的精神家园也和自然景色一样美丽。
原文链接: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7-05/05/content_14830701_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