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达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用它形容眼前的山村,最贴切不过。5米宽的通村水泥路在山梁间蜿蜒起伏,装扮的青山绿水下的小山村整洁漂亮;整洁舒适的村委会文化广场上,广场舞大妈们跳着优雅的舞步;生态有机稻米、海棠园土蜂蜜、地道秦岭中药材……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新变化,给村里带来了腾飞的希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015年,作为中央办公厅第三批“赴宁陕扶贫帮扶小组”成员,我被任命为筒车湾镇海棠园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上任伊始,进村入户便成为了我工作的全部,群众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为他们解决哪些问题,只有真正和群众一条心,才能找准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为脱贫帮扶工作打好基础。每到一户,我都会用手机照片、视频、文字等记录下群众的生活现状和诉求,日积月累手机里装满了到村入户时与群众的照片,备忘录里记满了群众的民意、心声,每给老百姓办成一件事,也由衷感到“第一书记”这个称呼那份沉甸甸的分量。

 

“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群众看党支部”

     为了把海棠园村两委班子拧成一股绳,锻造成一个凝心聚力战脱贫的主心骨,我始终坚持把强班子、带队伍贯穿工作全过程,以钉钉子干劲致力基层党组织建设。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找准“学”“做”方向,以“两学一做当表率、聚力攻坚促脱贫”为主题,把海棠园村党支部打造成为了全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示范点,各级领导多次到海棠园村调研指导,充分肯定了海棠园村党的建设。探索建立“村组干部公开直选、后备干部群众推荐、党员发展群众把关”三项制度,按照“在党员中培养致富能手,在致富能手中培养党员,在党员和致富能手中培养后备干部”的工作思路,培育和壮大后备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倡导村两委推行“一报告两评议三公开”制度,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将重大事项和重点项目建设计划、预算进行公开,实行选举民主化、党务村务公开化、监督透明化,规范村级事务的决策、运行和监督,让全体党员群众参与村级事务全过程,接受全体村民监督。
 

“群众身边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

     在全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造、主导产业发展、社会建设等方面,我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多次到各级部门衔接,推动海棠园村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截至目前,争取和协调到的项目、资金、物资共计300余万元,极大地改善了海棠园村村情现状。
与此同时,还新建便民桥2座,维修铁索桥1座,协调建设移动基站2座,争取资金20万元对村主干道进行亮化,协调村卫生室的修建项目,购置体育器材,进一步改善了群众医疗、住房、文化设施条件。
     在精准扶贫对口帮扶工作中,积极协调物资及资金慰问低保户、五保户、残疾群众、贫困老党员等特殊人群,发放各类资金1.2万元。

 

“有了主导产业,百姓才能脱贫致富奔小康”

     随着海棠园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发展什么样的主导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我和村两委班子对有机水稻生产进行考察论证,积极鼓励返乡大学生、村官马琪和青年党员肖成波成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组织群众试点种植有机水稻,仅2015年就带动1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600元。2016年合作社辐射范围覆盖了筒车湾镇、太山庙镇、四亩地镇,发展社员181户,种植有机水稻421亩,带动贫困户74户。今年2月份,合作社与宁陕中庄文旅有限公司签订“10万斤有机大米包销合同”,群众种植积极性进一步高涨。
     同时,动员在县城开电器修理铺的党员刘大华回村创业,成立了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对秦岭土蜂进行改良养殖,发展社员30户,养蜂500余箱,带动贫困户11户,年产值近40万。带领党员干部打造山村旅游开发新模式,牵头举办了海棠园村首届“山涧戏水·结缘稻米”高山插秧节活动,吸引了来自西安、咸阳、汉中等近200名游客到村游玩,为乡村旅游与传统农耕结合探索了新的发展道路。
     2016年2月27日,栗战书同志到村调研,同干群代表座谈时,充分肯定了海棠园的工作,鼓励村两委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发展产业,早日脱贫致富。如今的海棠园村,已成为宁陕县远近闻名的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排头兵。
原文链接:http://sjk.akxw.cn/akrb/html/2017-04/26/content_150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