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朱鹮态

作者:刘云

朱鹮和绝大多数鸟一样,都是国际鸟。很早的时候,凡是她喜欢去的地方,都是有她的身影的。比如俄罗斯、朝鲜半岛、日本,或东南亚的其它地方。朱鹮危机只是近百年的事。先是俄罗斯远东地方,继而日本、朝鲜半岛,渐渐地没有了她们的身影了。对于这鸟,日本人反应强烈,朱鹮是日本人的国鸟,最早在日本的名字竟然就叫“日本的日本”,一切庄严或世态的场合,大多都会有朱鹮的身影。那是一种仙姿,又因了色彩的鲜艳,更加地适合透出一种脱俗的华丽,而这华丽的骨子里,却又是十分世俗的,很是人性化,心在天上,飞起来是一片云霞,身子扎实地又是在地上,想法很大,又不脱了地气,我常想,这大约正是日本人喜欢朱鹮的内心真实罢。

日本和服上,塌塌米房子的拉门、隔扇上,小摆设的檀香扇上,往往有朱鹮的仙姿,或静或动,或栖或翔,都是一种超越它物的样子。我注意到这些时,朱鹮已经飞越西秦岭,落户到了中部秦岭的宁陕县的寨沟村,那时,我们刚刚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朱鹮异地野化放飞基地,从汉中洋县和老子修练的关中周至县的楼观台,引进了四十来对朱鹮,在完全南方化了的一条山中谷地,建立起一方营地,对朱鹮进行野化驯化。此后很快有了日本人不远千里地来到宁陕,他们就是来看朱鹮的。


   图片   

 

第一次到周至接回朱鹮,我是受了强烈震撼的。周至基地完全是一个繁育基地,面积与规模并不大,在一片显得局促的网笼里,朱鹮夫妻们挤在一起,繁育儿女。似乎并无浪漫可言,空间的狭小,或棚户区般的生态,使我第一眼中的朱鹮并无仙姿可言。不过周至的朱鹮们,大多都是英雄鸟,她们繁育的能力之强,让人想到勤劳勇敢之类的词,能吃苦,且安于现状,夫妻们努力生育,很快就膝下成群。基地的技术主管是一女性,毕业于杨凌的农科大动物类专业,姿色并不周正,像网笼里的朱鹮,不过一脸的真实与真诚。我们去接朱鹮,临出发时是有阻力的,女主管不让发车,然后是挡在车前号啕大哭,这很像乡下人的嫁女,一辈子不起眼的母亲在女儿将走出家门时,显示了一生最大的权威,用痛哭打断婚礼节序,用了近乎不讲理的泼蛮,大骂敢于前来劝慰的人,哪怕这人是当地的最高长辈。女主管的哭声,让我眼泪涌出,痛哭中的她,显得那样美丽,已然装笼上车的朱鹮,也有合着哭声,嘎嘎乱叫的,那也是一种哭声,似乎比人更凄切。

在周至的基地,女主管有一外号:朱鹮姑姑。她并不光彩照人,在人群中不易记住。她身材矮小,让你不相信她能够承担如此重大的拯救繁育工程。这样的称号,在宁陕的野化基地很快也有了一个。省林业厅动管站的高工,常秀云,生物系毕业,她的名字与朱鹮拯救一开始就连在了一起。她高高大大,第一眼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其实她的心理年龄可能还在十八岁,就朱鹮而言,她更适合用一个初育的小女人来形容。她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中,完全是与朱鹮连在一起的。关于朱鹮的一切,充分地显示出母性的一面,激烈的呵护之情超越一切理性和客观条件。我作为县里的主管,在朱鹮的问题上,必须倾听她的最终意见,并坚决落实之,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一时落实不了,招来的一定是反应强烈的质问,直至我投降。时间长了,我们喜欢把她称为“朱鹮姑姑”。常秀云,2009年的全国三八红旗手,这在动物保护界,可真不多。


世界上现存的朱鹮,有一千来只。二十多年前在洋县发现时,是世界上唯一仅存的七只,其中只有四只有繁殖能力,现在的一千多只,都是那四只的后代。日本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频繁地到洋县、周至看朱鹮,后来到宁陕更多一些。我常常受不了日本人的目光。他们面对朱鹮,常常目光中有泪光,那曾是他们的国鸟,可惜消逝了,再也回不来了。宁陕的山水间,目前已经放飞了二十对正处在繁育旺盛期的朱鹮,两年时间,在野外自然繁育出十只,这些小朱鹮和她们的父母生活正常,山林、田间、河流和清澈明净的天空,是她们的乐园。日本人在宁陕,因了朱鹮的在蓝天上翱翔的身姿,常常给我们的工作人员鞠躬,给田间的农人鞠躬,甚至给一个无关的路人鞠躬,然后喝着秦岭山中的米酒,常常也就大醉了,他们听不懂我们的语言,但有一个词最敏感,只要我们提到“朱鹮”,他们马上表现出关切的样子,并随着我们的话题频频点头,好像听懂了的样子。在宁陕,我接待过上至日本外务省、驻华使馆的官员,下至一个普通的热衷朱鹮保护的日本农民,完全是因为朱鹮,他们喜欢秦岭山地这片山水,目光清澈,富于人情。



   图片  

 

秦岭山中宁陕的朱鹮野化驯化基地,坐落在一个绵延千余亩的水田湾子里,四周山林密匝,树林高大,森森有清朗之气。朱鹮进驻后,湾子里的农田,全部停止了使用农药化肥,农民头几年因此减产近三成,这在灾年,应当是视为大灾的。宁陕县政府每年为农民每亩水稻补贴一百元,相当于一百斤毛谷,其实只占到亩产一成左右。三年前朱鹮放飞后,保护性控制的区域更大了,从网笼里解放出来的朱鹮,振着长翅,尽情地在青山绿水间翱翔,她们的身影掠过山林、村庄、河流,那些影子经过的地方,就是朱鹮的家园。宁陕坐落在中秦岭向南缓慢铺展下去的半坡上,向南,便是著名的汉江谷地,和莽莽的大巴山脉,那些地方,同样林草丰茂,湿地众多,在长江最大支流的汉江两岸,那些平原或台地上,有资料显示,七十万年前就有现代人的身影,汉民族一切立身与济世的文化脉音,都与汉江有关。在秦岭山中的朱鹮,已然在向南迁延,这与她们起飞的寨沟基地,拉开了一百多公里,白鹭成群的大谷地里,朱鹮的身影已经不鲜见了。像宁陕这样的基地,未来会在全国不同的地方,建立起若干个,只要野外种群的总量达到了5000只以上,就可以宣布朱鹮的保护已经成功了,我们人类对自己曾经破坏的生态的修复也算有一个好的交待了。

朱鹮是一种极干净的鸟。她们在干净的环境中生活,她们的乐趣也是干净的。朱鹮喜吃水中的小鱼、泥鳅和甲壳类小水生物,也吃水稻收割后重新萌发出的嫩芽。朱鹮生活的地方,必然是干干净净的地方,那里的庄稼、菜蔬、果木、河水,都干净地散发着阳光的气息,这是乡下的阳光,穿越晴空,到达植物与土壤,没有经过折射和渗透。朱鹮一生中只有一个伴侣,一旦相互选择,终生不离不弃,哪怕一方生老病死,也不再续弦。朱鹮在有人家的山林中高大的乔木上营巢,一早一晚发出嘎嘎的鸣叫,声音朴素,一如邻家的小儿或小夫妻,如果生活是美满的,一对朱鹮夫妻可以繁育二三十年,乡下年龄大的老者,看着朱鹮的身影,有时就会喃喃地说,这可是寿鸟呵!

(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朱鹮数量由当初的7只变为5000只,全球7000只,走出灭绝之困,感谢上苍!)


散文心语

朱鹮保护和野化放飞是中国一件极富世界意义的事,不亚于对熊猫保护的意义。这个起源于陕西、汉中洋县、安康宁陕的工作,最初十来年里一直运行艰难。现在好了,大家都说这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好事。在宁陕建立朱鹮野化放飞基地,体现了那一届县委政府包括人大政协领导的魄力、勇气、智慧,历史会记住并感谢他们。放飞地的广大干部群众从最初的漠然、被动接受到后来主动参与协作,为朱鹮基地牺牲收益,再到后来朱鹮成就他们的生态农产品,这也是值得久久记忆的事,里面有很多启示。作为这件事的主管县长,我当时的判断是朱鹮将改变宁陕今后生态发展的形象,秦岭“四大国宝”唯一聚集地的宁陕,必将受惠于这只吉祥的鸟。这是功利意识。在工作推进过程中越来越对朱鹮有了感情,常常怀着愧疚之心请朱鹮及所有我们曾伤害过的野生动物原谅,我们已经知道要好好保护你们,保护你们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也可以说朱鹮的到来,极大提升了宁陕野生动物保护的自觉和工作力度,过去有名的山珍之县,后来就只剩下天蒜、野菌、天麻……进而提升了宁陕生态发展的整体观念,在区域内宁陕较早提出生态立县战略,并将其产业化,如全域生态旅游,以旅游一业带动多业协同发展,让农民在生态旅游发展中成为主人,成为受益者,形成宁陕独特的“生态旅游社区开发”模式。野生动物保护是人类二十一世纪最标志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在东方这片古老的大陆上,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没有野生动物存在的这颗星球离毁灭一定不会太远。正是在这样的心情中,2009年秋天我写下这篇散文,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光明日报》发表作品,作品发表时编辑改名《寿鸟朱鹮的故事》,也挺贴切。随后我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二十多篇生态题材散文,《枇杷调》《菜花强悍》《岭上槐》《植物性》《 一块石头》等几篇转载率高的散文,都是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朱鹮也是我的文学福鸟。文学参与时代发展进步,是文学本身的光荣,也是必要的精神加持,不仅在于真实的记录,也在深刻的思考,在于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在于大群体也在于小个体,在于宏大叙事也在于柴米油盐。这其中我最大的感悟是,作家对于时代的热爱和对于现实的思考是联系在一起的,所谓热爱就是公民的责任意识和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所谓思考就是问题的眼光和建设的胸怀,无论大小作家他区别于一般写作者的理由正在于此,在于作家的记录是深刻的记录。


   图片   

黑白视野的宁陕城关寨沟村


   图片   

最早整体开发的上坝河森林公园,也是朱鹮的游憩地


   图片   

寨沟水田,朱鹮的新家



   图片   

朱鹮让城市里的孩子走进山野


   图片   

寨沟人家,没有大富贵,只有大安宁


   图片   

宁陕是第一个建设朱鹮野化基地的县


   图片   

世外桃源,也在人间


   图片   

朱鹮放飞训练营,它们的学前班



   图片   

收获的乡村,幸福是金黄色的


   图片   

云下寨沟,云上光荣



   图片   

十五年不长,纪念却很长


   图片   

画面前女士为常秀云,她说自己一生只做一件事:朱鹮


   图片   

把朱鹮接回宁陕,它们最初的家是基地的大网笼


   图片   

李夏,朱鹮改变人生,与青山为伴


   图片   

宁陕朱鹮基地门牌:中国朱鹮


   图片   

宁静中眺望,乡愁涌满全身


   图片   

完全生态化有机化的稻田,朱鹮大米如今早已成名


   图片   

环境依然原生态,小土路却通向大世界


   图片   

因生态保护做活林下经济大文章的宁陕县,城小而温馨


   图片   

迎客鹮,优雅的自然之灵


   图片   

冬天,朱鹮是风景也是温暖


   图片   

朱鹮红是爱情红


   图片   

朱鹮翅膀下的田园,诗意的故里


   图片   

网笼练飞,科目三:戴环志单飞


   图片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图片   

爱情季,每天都是新的


   图片   

鹮不单飞,从一而终,它们才是与子偕老


   图片   

有成就感的朱鹮夫妻,窝里的幸福才是真幸福


   图片   

华丽是什么样的?是飞翔着的


   图片   

野外是大世界,也是小故乡,小朱鹮的祖籍在树上


   图片   

看出它们为什么是一对吗?


   图片   

至爱就是如此,不管有无别人关注


   图片   

看得出吧,它们是年轻一代,鹮二代


   图片   

朱鹮田园探戈,经典舞步


   图片   

归家,隐入暮色,隐入尘烟


   图片   

独翔是为了翔集


   图片   

倾听者也必须有热烈的姿态


   图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


   图片   

春天从稻田驻水开始,一年好时光到来

(图片皆为宁陕朱鹮野化资料,选自网络)


来源:刘云散文乡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