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融媒讯 (记者冉隆兵 通讯员 胡雪涛)“感谢您,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学习化学的快乐。”
“您的辛勤教导和无私奉献,我们会永远铭记,等我考上大学,一定会去您生活的城市看您!”
“陈老师,您是路灯,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如今您就要离开,我们都很不舍。”
四月的一天,安康市宁陕县城关初级中学九年级办公室内,支教教师陈卫星正在打开一封封铺满了办公桌,学生们写的离别信,慢慢地阅读着,不知不觉中,他眼眶有些湿润。
从陌生到熟悉、从喜爱到不舍。陈卫星,这位在苏陕教育协作背景下,一位普通的赴陕支教教师,在近200天的支教日子里留下忙碌的身影,用浓浓的爱心在山区孩子们的心田铺满一路阳光。
2021年9月,苏陕教育协作启动第四年,江苏省金坛第三中学化学教师陈卫星随着支教团队,赶赴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安康市最偏远县城--宁陕县城关初级中学开启为期半年的支教生涯,担任该校九年级(1)班化学教学工作。
面对偏远宁静的大山、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和热情周到的校方,他下定了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山里的孩子们做些改变。
说到做到。到岗后,陈卫星与同行教师充分沟通,与班主任积极配合,细心观察,走近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摸清学生家庭情况、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和行为习惯。
结合学科特点,陈卫星从培养孩子兴趣入手,推行“自主互动”教学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时间还给孩子;深入挖掘教材、精心确立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学定教,以学定讲,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基础上不断成长进步。
利用学校完善的电教化设备,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化静为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智慧生成;带领孩子走进实验室,在实验操作中,帮助孩子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
由于受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影响,这些才接触化学的孩子们便出现严重两极分化的现象,加上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许多孩子感到无从下手,导致部分孩子掉队甚至产生了厌学心理。
本着“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性,让厌学学生产生兴趣,让中等学生和优秀学生都有收获感”的原则,他从抓学生听课入手,纠正学习习惯,提醒优等生梳理知识点,主动提问;降低对态度认真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期望,鼓励他们夯实基础;对缺乏学习自觉性的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及时督促检查完成学习情况;对于上进心不足的学生则晓之以利害督促鼓励前行;日常课堂上,遵循通俗易懂,循序渐进的原则,强化重点,讲透难点,注重方法指导和能力训练,优化教学流程、问题设计、学生活动、作业布置等环节;建立知识点统计表,狠抓学生知识点过关,及时查漏补缺。
为有效解决学生中抄作业的现象,他根据学情,分层次布置作业,针对基础知识薄弱学生,以夯实基础为主,及时统计作业完成情况,找出易错点,在课堂上处理;面对学困生,通过课后辅导、谈心交流,辅以理想信念教育,在尊重欣赏、启发鼓励中,让孩子学习慢慢有了起色。
慢慢的,班上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一学期结束,他所承担的学科在教学质量调研中位于同类班级前列,得到了校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称赞。
努力有了回报,尝到甜头的学生们对学习化学有了更多的兴趣,几乎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陈卫星深知,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作为一名支教教师,他是“师者”更是“使者”,要将东西部先进的教学理念全方位融合传播,必须与当地老师们“抱团取暖、一起成长”。
他积极参加学校的公开课、观摩课、汇报课等听课和教研及课外活动,主动承担公开课,邀请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积极参加大学区交流研讨送课下乡活动,开展知识讲座,与同学科教师研究教材,围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方法、课堂生成等内容与当地教师进行交流探讨,取两地之长进行有效融合。
从扬子江畔到秦岭深处、从从不吃辣到辣味满满、从亲情环绕到踽踽而行,陈卫星远离故土亲人,割舍上小学的女儿,努力克服语言交流障碍,竭力适应安康宁陕这方“水土”,日复一日,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支教生活。
每天清晨步行半小时提前到校,晨练、课前准备、检查批改学生作业,课间与学生交流、与同事沟通,交换教研教改理念;没课的时候,就琢磨每个学生特点,分析他们的知识薄弱点,进行有的放矢的培优辅弱。
得知学校有连心帮扶计划,陈卫星争取到2名帮扶名额,对帮扶学生进行悉心指导。周末,他会挤出时间给学困生辅导、和同事一起家访,也会与同事们邀约一起赏秦岭美景、了解风土人情,放松身心舒缓乡愁。
日程满满,爱心暖暖。短暂的支教生涯即将结束,带着满满的不舍和离别情,陈卫星就要离开,留下的却是对山区孩子们未来的满满期待,以及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合作中结下的深厚情谊。
苏陕协作正当时。接下来,将会有更多的支教人带着炽热的情怀纷至沓来,在校校结对、协作共建、互通有无中,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苏陕两地的互助情怀。无数个教育人正用无华的青春和行动汇聚成一股股无声暖流,传递关爱、点亮未来,助力苏陕教育协作这棵“常青树”枝繁叶茂结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