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黄太萱
近年来,宁陕县牢固树立“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目标,打好组合拳,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帮助1万多名建档立卡群众乔迁新居,取得了“搬得出”“挪穷窝”的初步成效。
坚持党建引领 实现稳定发展
“我们社区党支部今年的工作重点是做好公共服务、就业咨询和文明新风的塑造。”在三星三期安置社区的党员大会上,新当选的支部书记周景飞说,该社区共有40个单元住宅楼,住房502套,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移民安置脱贫户226户733人,生态移民安置276户974人。
为确保搬迁群众比山上住得安心、比过去过得舒心、对未来充满信心,三星三期安置社区通过党建引领成立安置点业主委员会,组建物业公司,形成党小组、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位一体”管理服务体系;保障水、电、路、视、讯“五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宁陕县首个地下停车场,地下车位170个、地上车位142个,先后落成幼儿园、警卫室、调解室、“妇女之家”、家政公司等一系列稳步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后续配套设施;深入推进新民风建设,深化“一教二讲三评四罚”措施,每季度开展1次道德评议,定期开展“送戏进社区”“送电影进社区”“送科普进社区”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社区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
用好“三支队伍” 帮助群众尽快融入
“房子倒是好得很,就是刚开始有些不习惯。”谈及搬迁后的感受,有多数搬迁群众发出这样的声音。
三星三期安置社区涉及全县11个镇的1707名移民搬迁群众,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像这样的搬迁安置社区宁陕县还有多个。
为了避免因为人员构成复杂带来的矛盾纠纷,宁陕县通过党支部、社区志愿服务队、网格员“三支队伍”建立,打造治理引导服务的工作模式,让搬迁群众适应生活方式从山上到山下,居住环境从土坯房到公寓楼的转变,促进搬迁群众与当地居民融合交往。
目前,全县建成的40个搬迁安置点中,落实1363名干部包帮,500多名志愿者与群众结对子,推选社区网格长40名、网格员266名,走访群众2.3万人次,收集社情民意2800余条,办实事1200件次;想方设法为居民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开展帮老助老爱老活动,建立治安管理联防联治机制,协调解决居民之间矛盾纠纷。
依托产业就业 促进增收致富
“我媳妇儿在欧西克电子厂上班,每天按时上下班,按月领取2000元的工资。我自己在家开了个养猪场,养了100来头猪,空闲时还能打打零工,日子比以前好得多。”江口镇新庄村安置社区44岁的李永林感慨说。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任务,振兴才是终点。宁陕县依托搬迁安置社区的人员集聚优势,招商引资新建社区工厂,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经营主体,既发展产业又扩大就业。据统计,宁陕县针对易地搬迁安置社区,以制造业为主,延长服务业产业链为辅,先后招商引资建成34家社区工厂,其中毛绒玩具厂4家、服装厂8家、电子线束厂6家,实现1977户有劳动能力的易地搬迁群众稳定就业。
在三星三期安置社区,搬迁群众发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组织70余名搬迁群众成立了城关镇关一社区家政服务中心,其中包含32名脱贫户,而郭万才就是这支队伍的负责人。
“我们曾经是贫困户,但我们不会穷一辈子,现在脱贫摘帽了,要继续向着小康生活迈进。”面对笔者,郭万才激动地说。
“搬家、护工、保安、工地建筑工人,只要是会干的活他统统都接。”踏实肯干、不怕苦不怕累是郭万才对汪胜显的评价。
因为要照顾患病的父母无法外出务工,缺乏收入来源的汪胜显去年新识别成为边缘户,但是搬到安置社区以后,工作时间自由、工资结得准时的优势让他毫不犹豫加入了家政公司,短短4个多月就获得1.5万元的收入。
搬迁群众在家政服务中心接受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后提供安保、护理、月嫂等服务,2021年,累计陪护20余人次,搬家20余户,解决了70余个劳动力就业问题,累计发放工资10万余元。
文章来源:安康日报http://sjk.akxw.cn/epaper/read.do?m=i&iid=1425&eid=10356&sid=65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