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谭西 张世虎 李俊

即便是在安康,“飞地经济”也已经算不上新词。

从2013年到2021年,时间跨度达8年之久。多个县区,数个园区,有时热闹,有时冷清,但似乎宁陕“飞地经济”园区,始终热气腾腾、生机盎然。

背井离乡的一块地,背井离乡的一群人,背井离乡的一堆企业,在“第三方战场”找到了契合点,不仅一起活了下去,还活得蒸蒸日上、摇曳多姿。

“齐、稳、准、活”,这是宁陕对自家园区的经验总结。在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探索之后,又添加了一个字——“融”,融入当地、融会全县、融进全市、融向市场。不仅能飞,还能飞得高、飞得远,也正因如此,这种“飞行模式”,才显得别具意义和价值。

不得不“飞”的选择

危机就是转机,绝境就是顺境

身为宁陕,有浑然天成的骄傲,但更多的是危机感。

被国务院列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县,“木头经济”凋零、秦岭拆违、小水电关停……土地制约、生态保护与县域发展,曾是宁陕始终走不出的困境。

内部无所依傍,只能向外求。2013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发展“飞地经济”的决策,引导限制开发、空间不足的宁陕等5个县,把重大项目向重点开发区域的月河川道集中,以形成限制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彼时的宁陕,被迫、也是顺势站到了这个“风口”。

“无工不富。‘飞地经济’是一个能够破解当前掣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窗口,有希望成为宁陕工业腾飞的‘航空母舰’。”时任县长的宁陕县委书记郑红丹,对“飞地经济”园区倾注了大量心血。

给宁陕划定的“飞地经济”园区在恒口示范区(试验区)大同镇,规划面积1000亩。一群外地人赤手空拳来打天下,最初的艰难不言而喻。缺资金、缺干部,什么都缺是常态。办公租用民房,每天面对的都是征地、迁坟、清表等各种“疑难杂症”。好在决心是坚定的,对园区发展始终“一盘棋”的思想,成为支撑其走到今天的重要因素。

2014年6月,宁陕以财政控股形式,成立了宁陕县恒口生态产业园区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负责园区的建设开发工作。2015年5月,宁陕“飞地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负责园区招商引资和管理。“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开始共同推动“飞地经济”持续发展。

自建园以来,宁陕累计投入资金2.4亿元,前后3次共征地800多亩,基本实现了“六通一平”。企业陆陆续续有了动静,北京升华电梯、常州方圆制药等120多家企业到园区考察,共落地招商引资项目11个,已建成投产项目7个、在建项目4个。

“项目全部建成后,可以实现年产值超过10个亿,贡献税收近1亿元。到那时,园区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宁陕工业经济发展‘主战场’,发挥出应有的‘桥头堡’作用,实现市委、市政府当初预设的‘全市发展最活跃的板块和最能够吸引发展要素的成长体’目标。”宁陕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周锦政说。

现在的宁陕“飞地经济”园区,已成为安康“产业项目建设年”的一个“网红点”。7月26日,2021年安康市三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和投产投用现场会,主会场就放在了宁陕“飞地经济”园区。市委书记赵俊民、市长武文罡的出席,成了园区当天开业的陕西可利雅纺织面料科技有限公司的“高光时刻”。

记者采访时,会标横幅还在公司车间挂着,成为机器轰鸣声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

狠狠往下扎根,拼命向上生长

干部的战场在车间,企业的战场是市场

如果只是部门联动为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实行“一条龙”全程代办、开展“店小二”式五星级服务,宁陕“飞地经济”园区在众多工业园区中,难免也会显得“平平无奇”。看到它在长,还能看到它在不断使劲,开疆拓土向下扎根吸附向上向外拓展,这就有点意思了。

“飞地经济”园区的身份,处于夹缝中。行政管辖权属宁陕,属地管理权又在恒口示范区(试验区),两边都马虎不得。所以宁陕给“飞地经济”园区定位的“融”,属于顺应时势的现实选择,也是具有前瞻性的明智之举。

“融”的第一步,是融入当地。恒口示范区(试验区)提出要建设五大基地,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基地。正是基于这一点,哪怕是历尽千辛万苦,宁陕也终于把总投资3.5亿元的陕西可利雅纺织面料科技有限公司给引了进来。这家公司的定位,是为安康境内所有毛绒玩具企业提供纺织面料和订单,发了狠要成为安康总部级毛绒玩具企业,在安康打造“毛绒玩具文创产业新都”的历史进程中,书写自己的一笔。

融会全县,也是宁陕“飞地经济”尚未出发时,就已预先架构。生态旅游和林下经济是宁陕两大支柱产业,宁陕历来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而且品质极高,但价格、销路和技术一直处于“散养”状态,实物与获益并不匹配。在园区招商引资时,就始终有意识地围绕全县现有产业资源发力。今年年底就要建成投产的陕西济世康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不仅可以消化掉宁陕所有的中药材,还能在县域建上一些园区,从根本上提升宁陕中药材产业的品质和层级。

融进全市,从产业布局上,就不难发现宁陕的“野心”。安康正在大力发展的几大支柱产业,生物医药、毛绒玩具、线束产业,都在这块“飞地经济”园区要么通宵达旦生产、要么热火朝天地前期建设中。

宁陕飞地办主任田伟介绍:“我们经常说,干部的战场在车间,企业的战场是市场,学会融入是必须的。对园区来说,要重视落地,更要注重后续,企业进来了只是开端,让它自身具备造血功能,好好活下去才是更重要的。只要是引进来的企业,我们就绝不能让它死掉。”

“80后”的田伟2019年从乡镇初任飞地办主任时,一根白头发都没有。如今不过两年时间,两鬓竟华发丛生。“心理压力太大了。如果不是因为疫情,我一年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时间都在出差招商。招商难,把企业培育好有市场生存能力更难。就像可利雅,前后跟了3年,去年才终于落地。”

尽管如此,底气一直都是足的。县里的全力支持,让这块地真正具备了“飞”的属性。园区从成立至今,主任换了三茬,但思路规划却是一套方案执行到底,这应该也是当初“齐、稳、准、活”的要义之一。

既补链,也补空

不光飞得出去,还能飞回来

宁陕“飞地经济”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仅朝外飞,还会往窝里返。

陕西亚创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2020年5月通过招商引资入园的项目,主打产品是当前在安康大热的电子线束。公司在园区租了1600平方米厂房,年产值最少5000万元往上。

总经理李亚波说生意好得不得了,订单一点不愁。产品百分之五六十出口欧美、日韩,剩下的都销往珠三角。今年三四月份,飞地办和李亚波联手的一次“操作”,至今还让人津津乐道。

宁陕之前办的十几家新社区工厂,有的因各种原因日渐沉寂。2021年3月19日,由县飞地办牵线搭桥,李亚波组织了宁陕4个镇近70名劳动力到公司来培训。一个月免费吃住,花了他7万多元。

李亚波认为花得值。这些人回去后,纷纷转型做起了电子线束产业,不仅解决了亚创欣多得没法消化的订单,还让好几家社区工厂“死而复生”。说起这事,李亚波颇为得意:“筒车湾镇的社区工厂,现在有20多个人在那里做电子线束的前端部分。5月15日才成立的,已经给我们做了100多万条货。”

亚创欣和李亚波在宁陕“飞地经济”园区的出现,有点儿打前站的性质,真正的“重头戏”也即将上演。母公司广东东莞顺辉电子制品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5亿元,在园区打造电线、电缆及线束完整产业链,做成安康第一家线束产业总部。到时在安康做电子线束的企业,就地就能买到所有原材料。8000平方米的厂房正在修建,今年12月建成投产。

“融入、延链、补链”,这是记者采访时,提及频率最高的字眼。宁陕自知作为“小县”的制约性,人力不足总归是缺憾,所以从一开始就不太考虑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来之不易的“飞地经济”园区该做什么、该招什么,一直有着清晰的思路和理性的认知。

“我们给招商的人下任务,都是要求先把周边几个工业园区调查了解清楚,看他们做什么、缺什么,再点对点进行招商。”田伟说,“我们不好大喜功,每一步都踩得稳,但走一步就能算一步。园区发展、企业发财、县域增产、群众增收,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现在的实际情况。”

实现错位发展,不搞同质化竞争,是宁陕“飞地经济”总结出来的一条核心理念。产业链缺什么就补什么,产业空什么就填什么,一直到填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为止,既让自己跟周边、全县、全市乃至整个市场牢牢抱成团,又确保了在这条产业链上的存在感和不可或缺性。

获得认可和肯定,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2017年至2020年,宁陕飞地办连续4年在市对县飞地工作考核中获得优秀格次,多次被市主要领导点赞。

路既宽且长。不就飞地发展飞地,就园区发展园区,把线束产业向新社区工厂延伸,只是宁陕的第一步,多赢、都赢才是终极目标。实行三班倒的陕西可利雅纺织面料科技有限公司,偌大的厂房14台机器,只需要3个工人,平均工资一个月能拿到七八千元。那些在“飞地经济”园区学了技术,回到筒车湾镇家门口做电子线束的村民,一个月最少也是两千多元。

文章来源:安康日报http://sjk.akxw.cn/epaper/read.do?m=i&iid=1207&eid=8833&sid=5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