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观音山

向征阳/ 阮杰/

对于一个热爱自然的人,像我,如果一个长假都没有走进自然,便是一种缺憾。幸好,2015年国庆节假期第二天,我和几个亲朋好友就相约爬了观音山,让我与自然再次有了亲密接触。

说起观音山,喜欢旅游的朋友并不陌生,那是太山庙镇长坪村观音沟东北边的一座山。山并非奇崛崔巍,让人慕名前往的是山怀抱中的莲华禅寺、东边的蜡烛峰及其崖上的摩崖石刻。

  

  

莲华禅寺是我县境内年代久远、地处偏远的佛教寺庙。从相关史料记载和庙里的碑刻等获知,魏晋年间,这里就有僧人活动;隋文帝时即有高僧隐居于此,隋炀帝令立寺修道,并修葺观音山般若寺,名为“观音殿”。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莲花禅寺受到唐高祖李渊的敕封(“山田周五百里,永充香火”),一时香火旺盛。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曾经过大规模整修,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近年当地政府和群众自发进行了抢救性维修。

  

  

太山庙镇文化古迹很多,最能体现宁陕的文化底蕴。一条池河,穿越千年,见证了昔日子午道上的繁盛与衰败,将沿途的戏楼台、三缸河、胭脂坝、队伍坝、营盘、莲华禅寺、梳妆台等美丽的传说和历史文化遗迹一一串联了起来,这些地名如历久弥新的珍珠,熠熠生辉,闪烁着历史的光芒。

沿关铁路,一个小时车程,便到了长坪村。进入观音沟,绕过一段蜿蜒的水泥路,来到一个李姓的人家,就要弃车从又一个沟口徒步上山了。

一条一尺宽的羊肠小道逶迤向山上延伸着,时隐时现。这段路还算平缓,比较好走,沟里面还居住着几户人家。一进入沟口,美景佳境就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常常是你还沉浸在上一处美景中、还没从上一处美景中缓过神来时,下一处美景已经准备就绪,只待你的光临。

 

 

上山时,苍穹低垂,尽管天公没有给我们好脸色,但我们的心情却比阳光还要灿烂,我们或欢唱、或嬉戏、或怒吼,放浪形骸,无拘无束,高谈阔论。张扬的是个性,放飞的是心情;体验到的是如画美景给人心灵的冲击和震撼,感受到的是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山沟秋水微涨,小径满地温湿的雾在沟壑林间飘逸,火红的枫叶,橙色的黄栌,墨绿的松树,五彩斑斓。秋风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仔细一瞧,田地边、河沟上,一片片野菊花在热烈开着,给大地镶上道道金边,华美如绫罗绸缎,构成深秋又一抹耀眼的亮色。沿途,还有那火红的救兵粮,果实缀满枝头,红如玛瑙,恰似我们内心深处热情的火焰;那含苞待放的野棉花,正在蕴蓄蓬勃的力量,只待秋风的一声令下,让生命绽放。再远远看去,山水朦胧,有如画家淡淡着笔、轻轻点染的水墨画。

穿过一片庄稼地,临近山谷,一条幽深的小溪不禁让人眼睛一亮。一深嵌在山体里的巨大岩石从山门一直绵延到山谷,谷口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水潭。在溪水的冲刷下,岩石光滑得像处子的皮肤,斜斜的倚着,坦胸露乳,好似弥勒。溪水就轻盈地从弥勒的肚子上流下来,如丝绸,似玉带,不急不躁,了然无声。静坐于潭边的石上,沉思凝视,会越发觉得我的心灵与水是想通的。流水似乎读懂了我的心思,洗去了我的浮躁,拂去了我心灵的尘埃,让我的内心变得宁静、澄澈,心思更加淡远。溪水从山门倾泻而下,像是个要出远门的孩子,带着母亲的祝福和叮嘱,看似轻盈、柔媚,实则蕴含着力量。溪水流到谷口水潭,就淘气地吹起了一串串珍珠似的泡泡,一个个水泡在水面上打着转、跳着舞。溪水也就在每个水潭里转个圈,再继续向前走,似乎在向山川草木道别,更像久久不肯离开母亲怀抱的孩子。而水清洌可鉴,甘甜似母亲的乳汁。我们每个人都趴在水面上,美美地喝了个够。

从山谷到山门,要走过一段陡峭的山梁。路只有一脚来宽,多是毛石台阶,好在道路两旁都有树木,攀爬中能找到扶手的地方。道路在脊梁上串联起无数个“Z”字,三步一拐弯,五步一回头,长长的向上延伸,延伸的尽头是天,像要通往天宫。沿着崎岖的山路攀登,是一段艰苦的历程,需要毅力、耐力和体力。对我而言,这不是挑战,只不过是一项醉心的有氧运动,爬坡如履平地。

经过山门,树木越发高大,繁盛蓊郁,遮天蔽日;林间葛藤纠结,乱石嵯峨,恣意摆放,随性而为;地面阴暗潮湿,让人顿感冷气扑面,森然凉意。岩石上、溪水边,苔藓遍布,古朴而优美。沟里的溪水像是在与我们捉迷藏,时隐时现,一会儿悄悄地钻进草丛里,一会儿又从石头下面汩汩地冒出来,或者大摇大摆地从你身边潺潺经过,顽皮极了。如果你屏息静听,那隽永的流水声犹如曼妙的音乐,美妙神奇,令人心旷神怡。我知道,那是莲华禅寺飘来的梵音,是大地发自内心的浅笑,更是大自然弹奏的美丽旋律。是的,水是会笑的,山泉的笑是那么含蓄,就像美女捂着嘴咯咯地笑。这久违的声音,如丝竹之悦耳,如果再和以鸟鸣、虫曲和风声,那就更加绝妙了。真是林间有天籁,何须丝与竹!

走着走着,突然豁然开朗,猛一抬头,莲花禅寺就在眼前。几座群山环抱的几十亩平坦谷地,山如一瓣瓣盛开的巨大莲花,谷若田田荷叶下的莲花台,寺庙则恰似花蕊了。莲华禅寺坐落在平地中间,两进院落,占地数亩。白墙灰瓦缝隙里飘出的袅袅炊烟,仿佛嗅闻到一丝丝清幽仙绕的气息。真可谓是“世外桃源藏古寺,于无声处听禅声”。

莲华禅寺虽然破旧,但仍不失当年的恢弘和庄严。寺院墙泥斑驳,一对威武的石狮子镇守寺门,上方高悬一蓝底黑字匾额,“莲华禅寺”四个大字引人注目,右侧小楷写着“赢禅和尚民国二十六年修建”。一些不知名的石碑、石条、石磨、石槽、石柱散落在院落和树林里,凌乱衰败,满目苍凉。寺院沿坎的基石上雕刻的龙飞凤舞、飞禽走兽、山川花草、田园牧歌等形象清晰可辨,惟妙惟肖,人物造型也栩栩如生。典型的大唐雕塑风格,丰满圆润,简明扼要。其中有幅雕刻还引起了广泛争议,曾上过陕西电视台“揭秘”栏目。寺院后面的石质轿顶,高高耸立在寺院的中轴线上,一米见方,两米多高,上圆下方顶部还有莲花宝盖,形如宝瓶。

最引人注目的是丛林里的佛塔,其中一座五六米高的实质佛塔,上下九层,各层形状不一,或圆或方,如风烛残年的历史老人般拔地而起。流年岁月,塔上的文字熳灭,无法辨认,精雕细刻的图案依然历历在目,稳稳当当坐落在莲花宝底之上。

走进正殿,我们烧香拜佛,领略参禅悟道,感受暮鼓晨钟。不久,斋菜斋饭已摆上桌,绿色天然原生态,让我们体验清心寡欲、远离尘世的超凡脱俗。寺庙旁,满树的苹果坨红着脸,也是醉了;密密麻麻的枣子饱满厚重,色泽欲滴。

寺院东南之巅的蜡烛峰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万山拱卫,烘云托月般捧出卓尔不群的蜡烛峰。山崖急落万丈悬空,险峻峭壁借势凌空飞架,风刮雨削成千年蜡烛模样。山顶着一青灰磐石,壮如火焰,远看恰似一支点燃的蜡烛。顺着尺来宽的天险栈道小心翼翼的走过去,栈道通向一座小庙。山崖的缝罅中,一颗颗松树顽强生长着,苍劲挺拔,枝繁叶茂,神采卓绝,像是受到了神灵的庇护和仙露的滋润,颇有“黄山松”的韵味。经过栈道时,崖石上雕刻着“敕赐山田周五百里永冲香火,唐武德八年住山沙门真觉大士记”的摩崖石刻定会令每个造访者驻足观赏、细细品味,石刻遒劲有力,用手轻易就可以触摸到他历经沧桑的粗糙,感觉就像穿越到了千年以前。他已经在这里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了,是目前安康境内发现最早的摩崖石刻,2014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蜡烛山的“火焰”上,俯视群山,好像置身于云端。微风轻拂,卷起衣襟,展开双臂,闭上眼睛,感觉自己就像脚踩祥瑞的神仙一样,在天宫里自由飞翔。极目远眺,峰峦叠嶂,林海茫茫,江山如画,看不到尽头。

那一刻,我真想对没有到过观音山的朋友说,假期皈依自然、来观音山吧,让你远离喧嚣和浮躁,倾听内心的声音;让你摆脱烦恼和压抑,独享精神的自由、心灵的澄澈。

在大饱眼福口福后,我们原路返回。

一阵风过,路旁的野板栗穿过不同层次树叶,啪啪地从树上落下,像极了吉他上奏出的一组和弦,在落地的一霎那,还打击出了一个重音。好像受了这天籁之音的蛊惑,我们都捡起了板栗。板栗树下,一颗颗板栗就像繁星一样散落在树叶间,这大自然的厚爱和馈赠,让人感动,让人变得无私,变得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