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权制度改革,目的是还山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曾经沉寂的山林在改革中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山林不仅仅是山林了,山林活起来了,山林和资本、资产、股权抵押、货币、利润……紧紧联系在一起。宁陕林改的成功实践,一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典型,先后被誉为“全国林改先进县”和“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苏醒的山林(报告文学连载之三)
--来自宁陕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报告
阮杰
金色硕果篇
还山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山林在释放着巨大的潜能。山林还是那片山林,面孔还是那张面孔,但山林与人的关系调整变化了一下,山林的价值就不同了。正如改革后的农民所说:“山还是那座山,但那是我的山,不再没人管, 我成了永久的护林员,我在林下育菇种药,拓宽了致富的空间。”
山林不再仅仅是山林了。山林活起来了,山林和资本、 资产、股权抵押、贷币、利润、财富...... 连在一起。
“大利大干、小利不干、无利不干。”林改后,不用任何人强迫,林农就自觉迈动双腿向商品生产的轨道迈进。正如专家所言:“人叫人不干,政策调动千千万。”
这就是政策的力量。
如今,宁陕初步实现了资源增量,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目的。集体林区呈现出山活、民富、人欢的新景象,到处都可以感受到因林改给 农民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
成果之一:从物权的角度讲,山林要有四至、四至要有界碑,界碑是永久的固定物。
在宁陕的乡村,老百姓把林权证又叫“林照。”如今许多老百姓拿到林权证的日子如同喜庆的节日一样,放鞭炮、办酒席......在他们看来,这个绿皮皮上有国徽的本本,同结婚证、房产证、土地证等颜色不同的本一样,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森林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国家所有的和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个人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登记造册,发放证书,确认所有权和使用权。”林权证发放非常庄严隆重。地处偏远的新场乡新场小学热闹非凡,来自全乡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齐聚这里,高高兴兴参加林权证颁发现场会。300多名林农陆续从县乡领导手里接过323本崭新的林权证,标志宁陕林改全面进入发证阶段。期间,陕西省林业厅领导,安康市政府领导闻讯奔赴宁陕,与县委书记、县长一起亲自为筒车湾和旬阳坝等乡镇的林农颁发林权证,与当地村民共同分享林改成果。当时那热闹的场面,振奋人心的讲话让人难以忘怀。
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农激动地说:“我老汉活了这把年纪,没有见过这样大的官和这样大的场面,林改叫我大开了眼界。”
林改叫农民吃了颗“定心丸”。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舍得了投入。筒车湾镇朱家沟村羊坎组胡德华把分给自己的林子进行板栗嫁接,利用农闲组织家人给粟园锄草、施肥。他告诉我们:“山林从集体的变成了自己的,现在分给我的160 亩林地,要变成“摇钱树”当庄稼来种。
44 岁的刘海潮,这次共确权了466 亩山林,他兴奋地说: “以前在集体林里搞啥种植心里总是不踏实,这回有林权证,我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他还算了一笔帐,只要每年林下发展猪苓 1000 窝,5 年一周期,循环发展,仅此一项就可以为他 5 口之家人均带来 8000 元的收入。
宁陕县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原陕西省林业厅厅长张社年撰文称:“从宁陕林改成效来看,可以彻底解放山区的劳动和林业生产力,调动山区农民开发山林保护山林的积极性,促进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林业产业的大发展,全面提升森林经营水平和林地产出率,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2009年宁陕在全国林改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所总结的“五要五不要” 做法,即要一举成功,不要返工重来;要群众做主,不要干部说了算;要分类指导,不要搞一刀切;要阳光林改,不要暗箱操作;要及时调处纠纷,不要拖延积累矛盾得到专家和领导的充分肯定,给予了高度评价。因此被评为全国林改先进县,受到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名扬一时。
成果之二:该县先后出台了林业产业发展、林权流转管理、森林资产评估、林权抵押贷款、森林火灾保险、资源保护和服务体系建设等配套政策措施,健全完善了林业经营机制,组建了县级林权管理服务中心,乡镇林权服务站。目前,林下种养业和生态旅游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
全县林农从事林业生产经营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强。主要抓经济林特园的综合科管效益不断提高,到2015年全县有板栗核桃园面积 27.5 万亩,通过良种嫁接,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等技术管理,产量达到 5000 吨以上,产值过亿元。
江口回族镇,高桥村287户,1033人。森林覆盖率达 88%,过去集体经济主要依托茨改林场,农民收入主要靠椴木食用菌。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提出了“狠抓核桃产业,建长效增收基地”的发展思路,林改政策落实后,干群众积极性更加高涨,目前,累计建园4000亩,人均达4亩,其中优质丰产园2500亩,年核桃收入过万元的农户占 6%,5000 元以上的农户占 50%,人均核桃收入达1060 元。为延伸核 桃园产业链,充分挖掘潜力,还在核桃园下大力种植苜蓿或其它饲草,放 养牛、养土鸡、实现了立体生态效益。金川镇六里村共有 93 户村民立足村情实际,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板栗产业的同时,在林业养鸡种药,以减少人力不可抗拒的损失,做到“板栗损失林下补”使农民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在龙王汤坪,梅子低山乡镇,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建成一批高效丰产桑植桑园,培育一批养蚕大户,推进蚕桑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发展地道名优中药材是宁陕努力的方向。 根据市场前景和当地资源优势,把半野生猪苓作为林下种植的首选品种,大力发展。江口回族镇冷水沟村民覃成云,通过多年探索,成功养殖猪苓3000窝,2007 年收入超过20万元,在他的带领下,这个村 60%以上的农户都发展了猪苓,成为远近闻名的专业村。
“林下经济”和生态农业,让宁陕县6万农民走上增收致富的阳光大道。经济收入达到3.1亿元,仅此一项农民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占总收入的70%。
收入的增加,促使农民的观念从“靠山吃山” “向养山护林”转变,植树、护林、养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有首打油诗这样写道:
公林好比唐僧肉,大家都想吃一口。
有人毁林无人护,乱砍滥伐没有数。
林改政策新出台,谁敢乱来受制裁。
自家林木自家护,山经念出大财富。
一位在深圳打工多年的当地青年,今年回老家亲眼目睹了林改给家乡带来的变化,不禁感慨万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样一幅对联:
山前山,山后山,吾山非汝山,山山皆为金银山。
林生根,根生林,彼林非此林,林林俱是聚宝盆。
成果之三:林改破解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这对矛盾,激活了这块沉寂的山林。山门洞开了,各种社会生产要素开始向林业急速流动。
县委、县政府确立的“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旅游富民”已成为当地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共投入达亿元实行了县城“五个一工程”,对县城进行绿化、 美化、净化和靓化,县城面积 1.9 平方公里增加到了3.1平方公里。连续两年被陕西省政府评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城、国家级卫生县城和省级生态旅游强县等荣誉称号”。江口,皇冠等集镇加速了生态城镇化进程。生态环境质量日渐提高,全县 森林覆盖率达到 90.2%,退化土地治理率达70%以上,县城人均公共绿地面 积达 14.5 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 80%以上,固体废物处置率达 92%, 环境空气质量达Ⅱ级和优于Ⅱ级标准,主要河流,出境水质均达Ⅱ级标准。
由于西汉高速公路的贯通,拉近了宁陕与西安等大中城市的距离,尤其是该县享有西安“后花园”和“大然氧吧”之美誉。生态旅游持续升温。
林改至今的5年来,宁陕牢牢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立足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坚持把市场化运作,招商引资作为旅游开发的突破口,创新工作机制,敞开山门筑巢引凤。倾力打造让各类创业者动心的政策环境,放心地法制环境,顺心的体制环境,舒心的生活环境和倾心的人文环境,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到2014年,先后引进了西安海荣集团、陕西华鑫公司、陕西新流水实业有限公司等21家省内外企业,开发中国秦岭朝阳沟休闲度假区,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暨国际狩猎场,大蒿沟休闲度假区等21个旅游项目,引资总额突破130亿元,呈现出集群开发的态势,成为全省旅游招商引资的排头兵,秦岭片区生态旅游投资开发的一方热土。
近年来,全县累计完成旅游开发投资27.1亿元,突击打造了“三区两漂一园一城”特色旅游景区,初步形成了“两线三环六区”旅游开发格局。
皇冠镇第一个引进旅游开发项目——朝阳沟生态旅游区建设。该镇将景区移民拆迁安置与推进农民进镇定居有机结合起来,按照“集镇建设旅游化,集镇管理社区化”的思路,全力打造精品工程,破解了集镇建设缺乏资金的难题。
同时采取让农民承包开发建设中的工程,企业用工优先考虑被征地农民,部门结对帮扶兴办产业,有组织发展劳务输出等办法,多途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了农民进镇后的生存发展问题,促进了农民向集镇转移。
如今,皇冠集镇面积由原来的0.8平方公里扩大至2平方公里,集镇人口由200余人增长到2000余人,一座富有陕南特色的山水园林旅游集镇,在绿水青山间悄然崛起。
具有社区服务功能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民居特色鲜明的大蒿沟生态旅游开发成为陕西沟峪旅游的经济发展样板。
“现在到我们这儿来玩的西安人多得很,特别是每到周末来的人更多。”家住蒿沟村的农户自豪地描述旅游开发给这里的农户生活带来的喜人变化。
随着农家乐的悄然兴起,农民自家的土鸡蛋值钱了,养殖、种植业也带来很大的发展,形成生态旅游“一业带多业,多业促一业”的良性发展态势。
成果之四:走文体与旅游融合发展之路,不仅是提升旅游产业水平的有效途经,也给旅游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翼。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快旅游景区和重点旅游集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陕西省美协合作建设的大秦岭艺术创作中心已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陕西省作协、散文学会、安康诗歌创作中心三个创作基地在宁陕落户,秦岭峡谷漂流景区建成了秦岭地质博物馆,与陕西爱乐乐团签订了共建音乐文化教育基地项目,涵盖美术、音乐、文学3个领域的大秦岭创作基地正在悠然山、朝阳沟、大蒿沟等旅游景区积极筹备。实施了“文化提升工程”,启动了五郎关文化长廊和皇冠镇文化一条街建设,在广货街镇蒿沟村建成了农家乐信息化示范点,对农家乐的标示系统和文化元素进行了整体包装。
让文化活动与旅游赛事“联姻”,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抓发展,兴旅游的重头戏,也是宁陕经济社会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先后推出了中国·秦岭(宁陕)峡谷漂流、狩猎射击、山地越野、山水摄影、山地音乐文化节五大文体赛事活动,借体育比赛和特色文化的魅力增强宁陕旅游的吸引力。邀请省内外著名作家、学者走进秦岭(宁陕)采风、创作,开展“名人写秦岭(宁陕)”、“秦岭笔会”等活动。相继举办了文学创作、视频创意、书画摄影作品有奖征集大赛,“走进宁陕”系列新歌发布会,编印了文学集、音乐、摄影等作品合集。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使宁陕的美誉度越来越高。
文体提升了旅游,林改激活了山林,撬开了山门,生态旅游从无到有,风生水起,县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由“灾后恢复性增长”向“旅游富民、文化兴县”的突破性跨越,荣获“醉美陕西,最具人气旅游县域”和“亚洲金旅奖,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县”称号。
“西安后花园”“天然氧吧”“生态福地”等诸多美誉被许多游客所认可。自然景观美妙,人文底蕴深厚,四大国宝齐聚的宁陕,秀冠三秦,名传中国西部。
(全文连载完)
宁陕大蒿沟景区书画艺术创作基地正式挂牌
8月18日上午,宁陕县旅游局、县文联、陕西大秦书学院和蒿沟村的干部60余人在宁陕大蒿沟景区管委会办公大楼举行“宁陕县大蒿沟景区管委会成立”“大蒿沟景区书画创作基地揭牌”仪式,宁陕县委、县政府各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了会议,西安市书协、西安青年书协、大秦书学院领导讲话,在进一步拓宽和推动宁陕旅游发展的同时,为更多的书画家深入宁陕写生创作提供一个方便的条件,旅游局的领导也欢迎更多的书画团体在宁陕建立创作基地,来推动宁陕旅游文化的大发展,揭牌结束后,各位来宾参观了基地的书画室和宁陕景区沙盘,详细介绍了宁陕的旅游发展规划与生态旅游,最后书法家挥毫泼墨,以书传情,与宁陕的书法家共同书写宁陕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