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栈道 宁陕遗风
(宁陕)阮杰
在宁陕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子午古栈道有着重大的意义,可以说宁陕的发展变化,与道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由于这里山在人稀,山高水长,谷深林密,自古就有“南山老林”的称谓。这里虽与古都西安仅为一山之隔,在不通公路不通栈道前,这里与世隔离,人们曾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亩土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人拉肩扛的生活。然而,子午古栈道在当地建成之后,带来了大量的物流、信息流,外地人也纷纷迁入宁陕当地,这里成了躲避战乱,垦荒种地,贩运经商,发家致富,安居乐业的家园。
据史料记载:子午道是中国古代,特别是汉唐两个朝代,自京城长安通往汉中、巴蜀及其他南方各地的一条重要通道。子午道也称子午栈道,其实是古代开凿道路的一种方法,显现了古代人的聪明才智,也称为古代“高速公路”。那么何谓栈道呢?三国时诸葛亮在给其兄诸葛谨的一封书信中说:“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方柱于水中。”《汉书》中颜师古有一个注释,即:“栈即阁也,今谓之阁道,架木为之栈。”《汉南续修府志》说得更详细:“大石塞途者,烧以薪,浇以醋,碎以巨锤,峭壁无可施力者凿孔横巨木,覆以板,钳以钉。涧深不能渝越者,以架长檩覆巨板,羊肠一线,而壁立千仞,虞驿递者逸而踬也,僚石槛木栏作拦马墙,此道之由名也。”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就是从崇山峻岭中、险绝的峭岩陡壁上,用烧石淬醋的办法开凿的地方,凿孔架而建成的一种道路。
子午道修建于何时,为什么叫子午道,它的起止路线以及它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学术界众说纷纭,颇为分歧。这些虽有不少文章提及或有所讨论,所有这些疑问在浩瀚的史书、史料里却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供研究和证实的。文友王晓群多年一直研究子午道,并多次到宁陕及相关的实地踏看,翻阅资料,有了较有系统的注释,并编印出版了《中国子午道》一书。其实,史料如摩崖石刻《石门颂》就有“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的记载。也就是说,汉高祖刘邦封为汉王,进入汉中成就霸业,便是由子午道进入汉中的。所谓的子午道是当时国家修建的跨越秦岭,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要道,即当时的官道。
子午道名字的由来,《辞源》解释为:“古代以北方为子,南方为午,因道通南北,故名。”《资治通鉴》的原文:“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这说明,通子午道与皇后有子孙瑞有重大关系。张晏的注释诗:“时年十四,姓有妇人之道也。子水,午火也,水以灭一为牡,火以地二为牝,故火为水妃,今通子午以协之。”张晏的这一注解,确切地说明了王莽开辟子午道的原因,也说明了子午名称的由来。
秦末刘项相争,刘邦被迫前往汉中就任汉王,所行即子午道。子午道的行径路线有旧道新道之说。秦汉魏晋时期,子午的大致路线为:自由长安南下,经今西安南郊杜城村入今长安子午镇附近子午谷,溯谷而上至关石(今名石羊关),过关石后南行,越秦岭主脊到宁陕广货街,循汉江支流洵河而下,经高关场、江口镇、沙坪街、大西沟,翻越月河梁至月河坪,南渡月河顺腰竹沟与古桑墩越腰竹岭进入池河南下,经胭脂坝、新矿、龙王镇进入石泉县境,再向西北到西乡子午镇。晋以后,秦岭以北和南子午镇以西线路仍依旧道,中间一段有变化,大致是从宁陕江口镇起,路线折向西南,翻越鸡公梁至七里沟口,过旬阳坝,越平河梁,入长安河谷,经火地塘、老城、关口(宁陕县城),进入石泉县至西乡县南子午镇,过子午河进入洋县,绕汉江黄金峡经金山,龙亭等地入汉中平原,全长520多公里。
专家认为,子午道在宁陕县的历史上有重要地位,因为其大部分路段都在宁陕境内(过去子午峪,半山谷都是宁陕县的辖区)。及至清代,仍在通行的栈道路段,仍有宁陕厅负责维修。据《长安县地名志》记载,石羊关崖下有古栈道遗址石孔10个,崖壁有清光绪二年(1876年)宁陕厅摩崖石刻“苍生霖雨”。石窟有嘉庆二十年(1815年)《重修栈道叙事》碑及宁陕同知李彦重棺及尸体,他亲自督修栈道21处,耗时13年,死后将遗体放在栈道上方石窟内,附近村民称“李大人墓”。同时子午在中国交通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秦为兵家必争之地,子午道勾通了秦岭南北,连接了三秦巴蜀,对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这里曾经演绎了一场场壮怀激烈、荡气回肠的历史剧。
三国时,蜀军首次北伐出兵,魏延献计,称镇守长安的魏安西将军夏候懋“怯而无谋”,故欲请“精兵五千,充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达长安……如此,则一举咸阳以西可以定矣。”然而一向谨小慎微的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悬危未予采纳
后来,魏国派都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不巧的是“会霖雨三十天”,“曹真发已月逾而行才半谷”,“不得不无功而返。”一个多月时间,子午谷才行进了一半,这正说明子午道的险峻。正如《石门颂》所描述的:“上则悬峻屈曲流颠。下则入冥,倾泻输渊。平河泉泥,常荫鲜晏。木石相距,利磨确磐。临危枪砀,履尾心寒。宾與轻骑,滞碍费前。恶虫毙狩,蛇蛭毒螨。末秋截霜,稼苗天残。经年不登,匮食餧之患。卑者楚恶,尊者费安。愁之苦难,焉可其言。”
至唐朝,子午道又兴盛起来。据李肇《唐国史补》记载:“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也。”杨贵妃好食荔枝,人们从不同的文艺作品中均已知晓,这也的确是事实。《新唐书·杨贵妃传》也载:“好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荔枝在暑熟时成熟,但不能长时间放置,为了杨贵妃运送荔枝,唐开元年又修复了子午道,并与自汉中勉县西行,越七盘岭经朝天驿剑门关,与汉中和巴蜀的金牛道相连。为了保持荔枝 的鲜美,用皇命强使驿卒从产地四川涪陵日夜兼程驰递长安,传说:“七日七夜至京,人马毙者甚众。”于是便有了唐.杜牧的《过华清官》诗:“长安四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弟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此子午道又称“荔枝道”。
子午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大的改线和几处小的调整,但旧路并未因改线而废弃,仍继续发挥着与新线不同的作用。新线去汉中比旧线捷近。唐代天宝年间(742-756)开辟的“荔枝道”利用的是子午道新线路,经宁陕、西乡、镇巴至四川涪洲,成为继金牛道之后,由秦入蜀的另一捷径。
汉高祖刘邦去汉中,派张良烧子午栈道之后,到平帝元始五年时,王莽下令修凿子午道,并设置子午关(1371年)。此后,子午道经常被以关中为根据地的朝廷作进攻汉中、安康以及四川、湖北等地的通道。
子午道的军事作用表现在关隘的设防上。秦岭以北的子午关和秦岭以南五郎关是子午道上两处重要的关隘。随唐亦在此设立关卡,并置重兵把守,盘查过往行人,禁止人们非法携带武器出入,以保皇帝在西安安全,为此,就有了起五郎厅为“宁陕厅”,意为确保陕西安宁之意。子午道开辟新线后,旧道仍继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历史上著名的饶峰山战役,就是一个例证。南宋和金对恃时期,金军为了夺取汉中、四川,屯兵长安,扬言要由子午道直取汉中。南宋金州守将王彦信以为真,急调精兵到池河谷,扼守子午道。不料,金军却绕道商州、上沣、安康、汉阴、石泉一线向汉中进攻。南宋急调吴玠所部与金军相遇于饶峰岭,苦战6天6夜,金军绕道突袭,终于取得洋州、汉中。这是历史上能够准确把握子午道特点、诱敌上当的一个典型战例。
子午道在政治、经济上也占有相当地位,东汉及唐时期,均曾一度成为国家驿道。东汉安帝初年,由于居住在甘肃南部、青海东部的羌族部落不满东汉朝廷的徭役,结聚起义,屡败汉军,战争持续十余年之久,战火遍及陕西、山西、四川北部,汉中多次失守,故道和褒斜道两条道均断,子午道遂辟长安、汉中、四川的驿路。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韩遂在关中争战期间,关中人从子午道逃往汉中避难的达数万家。
唐代对子午道不断修治,行人日益增多。唐代诗人杨凝在《送客入蜀》中云:“剑阁迢迢梦想间,行人归路绕梁山,明朝骑马摇鞭云,秋雨槐花子午关。”说明他送的客人是由子午道入蜀。唐代名僧玄奘也是由子午道入汉中去四川的。随着对子午道频繁使用和对秦岭山区的开发,清代子午道上出现了五郎关(今县城)、东江口、旬阳坝、两河口等重要集镇。
子午道沿途至今仍保存大量有关遗迹和历史文物。宁陕境内子午道的路旁,发现栈道遗迹数十处。其中以月河坪至太山庙之间遗存的栈道、栈孔,古石阶路及碑刻遗迹较为完整重要。要地古桑墩、武令宫、田母桥、池河镇、饶峰岭等处亦有实物遗存。
古桑墩位于月河与池河的分水岭腰竹岭上,是东去镇安的分岔口,古代子午道的“姜子关”“翦岭关”均当设在附近。《太平寰宇记》载:“直水源出(永)兴军乾桔县翦岭盖子子关,经县理古,又南注于汉。北流当终南山子午谷路是也。”据《水经注·沔水》记载,子午道上曾建有“蓰阁”, “汉水又东合直水,水北出子午谷崖岭下,又南枝分东注洵水。又南迳蓰阁下,山上有戍置于崇阜之上,下临深渊,张子房烧绝栈道,示无还也。又东南历直谷,径直城(今石泉县池河镇东侧古直城县)西,而南流注汉。”直水即今池河,“蓰阁”在腰竹岭上的古桑墩附近。武后宫位于新矿(太山庙)与龙王交界处,宫址规模颇大,据清同治十三年(1874)修龙王庙时所立的石碑记:“龙王显赫非一日,士庶之皈依已百年”,说明这里原来是四方行人憩息聚居之地。
田母桥在铁炉南约2公里,相传为一田姓寡妇捐修,是用一长约5.4米,宽1.49米的石条铺设,桥头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三月九日立的石碑一块,上刻“田母桥”三字。月太路池河对岸有数十米石阶路遗迹,路侧崖壁上刻有“西安府长安贾村里住人马虎”,“白水石匠郭石江”等字。虽然石刻附近未见刻石年月,但肯定是明清时修路人题记。月太路38公里处池河北岸,有一排约50米长的栈道壁孔,距今水位约2米高。河中大石上有许多柱孔,其型或方或圆,大小不一,排列形式及间距不等,似为多次修治栈道所凿。
子午古道是长安区的子午峪通往宁陕汉中直至南方的一条千年古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诸葛亮讨伐中原,大将魏延建议出子午峪直取长安,不过三月就能取得中原。诸葛亮惧子午道凶险,不宜带领三军。诸葛亮没有听魏延的话,后三伐中原不成,反战败于五丈原,成了千古遗恨。到了楚汉争夺天下时,刘帮出兵子午谷,一举夺取咸阳,取得了天下。长安现在还流传一句古语:“汉王不进子午谷,难得江山四百年。”
解放战争时期,子午古道也曾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很大贡献,当时走的古道是我党的一个重要的地下交通线,是从南京重庆等敌占区给革命圣地延安运送枪支弹药、药品、传递情报、护送我党高级领导的重要之路。曾有一本小说《红色交通线》就写的子午古道这条地下交通线。李先念、徐向前也曾带部队出入子午谷。西安解放后胡宗南残部逃至子午谷,将子午谷道作为逃跑的后路,人民解放军经过三天三夜的浴血战斗一举歼灭了这些国民党残部。
子午古道不但是兵家必争之路,早在汉唐盛时也是经济大动脉,肩负着南粮北运,北煤南调的重任。南北商贾成群结队,商家车马浩浩荡荡。古道线上的村庄,户户插店旗,家家做生意,一到晚上,灯火通明,热闹非凡。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确定沿古道修建210国道,为地方的开放开发带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也改变了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写了人拉肩扛的历史。如今西汉高速公路横贯宁陕全境,拉近了与大中城市的距离,更成了商家看好的一方热土,旅游业的发展前所未有,这方曾经被人们遗忘的土地,今日成了游客休闲度假、生态观光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