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能做什么样的旅游
宁陕旅游经过近几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质和量的大提升,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和肯定。事实求是地讲,宁陕旅游发展的确来之不易,因为2004年前,我们还不完全明白宁陕到底能做什么样的旅游,其时,连续三年的特大自然灾害使宁陕的对外形象止于多灾多难,提到宁陕都令人头疼--灾害使经济停滞、下滑,干部群众丧失发展信心,项目争取十分困难,招商引资无从下手,这些问题,极大地困惑着宁陕的上上下下--连生存似乎都成问题,旅游又从哪里说起呢?
显然,落后不是宁陕的专有名词。消极地等靠要也不是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的人生追求。记得2004年以后,我们一班人在一起研究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迅速走出灾害的阴影,重振干部群众信心,寻找最佳出路,凸现宁陕优势,改变宁陕落后形象,做一番看似不可为而必须为之的事业。因为我们觉得尽管大自然不公于宁陕人民,但宁陕不是天生的困窘之地,宁陕有自己的优势,有些优势是其它地方不可比拟的;宁陕人民也是渴望发展的,信心并未完全丧失。加之西汉高速公路建设已经全面展开,这条经济大通道建成后对宁陕带来的影响是客观的,也是不可忽视、不可多得的,这也是宁陕能够发展、可以加快发展的一次良机,甚至是突破口,抓住西汉高速建设机遇,重建宁陕人民发展预期,就是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当下要做的最大事情。
2004年可以说是宁陕痛下决心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大胆提出一手抓灾后重建,一手抓经济发展的思路,自加压力把现实的经济增长作为引领一切工作的龙头。这在当时是要有极大勇气的,因为2004年前后,宁陕灾情深重,百废待举,政府经济调控手段贫乏,连续受灾的广大城乡元气未复,从灾后重建转入加快发展,有现实基础吗?而且,从旅游开发入手,从招商引资破题,困难重重,成功能有几何?选择生态旅游作为宁陕经济发展的领头产业,也是现实逼迫使然。天然林禁伐后,宁陕工业几近于零,矿产企业小而低效,食品加工止于作坊,农业连吃饱肚子都做不到,商业更是凋零无力。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增长速度,过去若干年都是排在全市末位的,那时的窘迫之形,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没有发言权。
宁陕成县基于山高水长,历史把宁陕选择为落后边远的山区县,是没有办法的事――但这“山高水长”在情况发生变化的今天,又给予了宁陕不同于其它的特色。而且是不可复制的优势。加之西汉高速把宁陕拉近为西安的郊区,凭着这片绿色,做做西安的“后花园”不是狂人之语。问题是我们能做什么样的旅游?2004年以前,县上也做过一个旅游总体规划,但似乎指导性并不强。原因就是我们并没有弄清楚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记得最初在讨论宁陕的旅游资源及其项目时,我们满脑子里装的都是新奇古怪的东西,化了很多的气力讨论具体的景观、景点。一度时间,我在下乡考察旅游资源时,也经常不自觉地和大家一起,指点这山象什么,这水象什么,对旅游总规中罗列的400多处景观冷静分析,越来越没了信心。宁陕有山,山不神奇;宁陕有水,水不丰沛;宁陕有林,林无重木;宁陕有史,史无大典。事实上,宁陕就是一片“南山老林”,处在几个大县的边角,神奇与它无缘,但它完全为绿色覆盖,宁静沉郁,靠近都市而远离尘世,它的价值不在观赏,而在于体味、融入,它可以成为城市人“疗伤”的一个处所,它就是你家的阳台、安静的书房、屋后的小花园,甚至是一个小小的菜园,里面长着水淋淋的新鲜的菜蔬,你想什么时候进来就什么时候进来,完全不必做什么重大的旅程计划,它可能引发不了你心灵的巨大激荡,它只会让你在疲惫时随意想起,信步而入,然后呼吸一口只有这里才有的干净的空气。这些想法,在我们有意识地考察了一些外地的旅游产业之后,认识更加清晰了,信心也更足了――做生态休闲旅游,而不是追求什么奇山异水,做体验的旅游而不是什么观赏的旅游,做平凡家园而不是什么人间仙境,这才是宁陕的价值,宁陕的动人之处。之后,我们大胆地修正了已经成形的全县旅游总规,不让传统的观光游捆住自己的手脚――尽管在实践中也走了一些弯路,比如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建设中,从最初确立的观光游到目前的文化生态休闲游,光是景区规划就改了三次,化了一些不该化的钱。但开发商是满意的,正是这弯路,使景区目前的定位更有原生性,体现了景区本身的价值,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同。
建设一个城市人精神回归的、自己的家园,这就是宁陕生态旅游的核心理念。这个理念的确立,使我们始终坚信人与自然和谐是方向,原生性是基础,游客参与的本体意识的发掘是路径,多次可进入性是市场优势,它一定会有益于宁陕生态旅游的整体进步。
二、引进企业就是引进市场
目前,宁陕在建和准备开建的生态旅游项目总投资超过了20个亿,占到宁陕招商引资总投资的60%以上。项目的进入,有力支撑着景区景点建设与推进。在宁陕“两线六区十二点”的布局中,有五区启动了实质性开发,涉及到省内外八家企业,最大的“中国朝阳沟”项目,连续三年追加投资,达到10亿元。
在钱找项目的今天,宁陕招商引资之初的艰难是非经历者不能想象的。作为县委、县政府重点作为的旅游开发项目的大力引进,有两位县委书记功不可没。一位是原县委书记陈明,他2004年上任伊始,就促成了对发展宁陕生态旅游的重大决策,并且以县委全委扩大会议的形式形成决议。在引进全县第一个旅游项目――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建设项目中,他想尽了办法,运用了大量的人脉资源。尽管后来开发业主的西安华鑫集团老总
引进外来资金,就是引进巨大的市场。任何一种发展模式,最终要落在市场的建设上。2004年初,县委、县政府就提出扩大对外开放、建设绿色消费市场的观点,尽管这个观点至今可能还有同志持怀疑态度,但实践证明它是正确的。宁陕的“生态立县,旅游富民”战略,怎样才能让广大群众富起来,就是借助旅游产业,尽可能地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过去一个观点是,要把宁陕的农副产品变为现金收入,就要进入大城市,更多地是思考如何在城市建立自己的销售窗口。但事实是,对于宁陕这样一个农民人均耕地仅有一亩的山区林业县,要想将某一种农产品做到一个很可观的量级规模,几乎是不可能的。过去也提出做大做强宁陕名优农产品,几年努力,收效不大。原因还是一个量的问题。依附于生态旅游形成县内消费市场,大力开发地方名优产品,立足于县内旅游消费的完整过程,也许就有了出路。而不是想得太高太远,超出努力的程度非要进什么超市、建什么窗口、打什么品牌。随着后来我们对宁陕绿色消费市场的认识的清晰,在招商中特别是生态旅游项目中,我们将地方性旅游消费商品的开发一并向开发商推荐,请他们统一考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朝阳沟开发中的陕南优质农产品超市,上坝河旅游工艺品开发,两个漂流项目对当地农家乐项目的支持和培育,以及工业类项目中对食品加工业的倾斜支持等,对带动农村专业化生产、商品化经营,提高农民经营收入水平都将起到保障性作用。
这样的实践,使我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在旅游招商引资中,不能只看到资金巨量的投放,更多是要将其作为一个地方性消费圈建设的大事,它是长期的、艰巨的、综合的,也是社会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有长远眼光,要大胆让利于企业,有时候企业可能认识不到,要耐心而理性地引导,使他们认识到地产品特别是食品类开发,是生态旅游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没有地产品的支持,旅游就是孤立的,没有吸引力的,不容易出特色的。比如朝阳沟开发中直接向当地农民投入百万元发展生猪散养项目,蒿沟红鳟鱼基地辐射当地农户,碾盘旅游开发支持当地村组建设副食品专业村,南京沟开发项目支持当地建设农家乐园区,以及汶水河漂流公司酝酿中的农户饲养山鸡项目等。不仅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建立起了为宁陕整体旅游消费服务配套的副食品基地,实现了多赢。为了支持企业参与地方消费市场建设,县委、县政府积极为企业提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大投入赢得了大效益。
三、文化不是抽象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似乎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比如到了转型期,或滞长期,要寻求新的突破,总喜欢把文化拿出来说事,仿佛文化要么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要么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事实上,多数时候我们只是拿文化作为一种装饰而已,我们也许并不懂文化。文化往简单里说,就是社会人群的生产经验、生活习惯、交换价值经过长期选择最后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必定受这个地方文化的影响,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就看我们怎样利用。
旅游当然离不开文化。旅游本身就是文化。一个地方的文化开发,既不能虚妄地自薄,也不能书生式地瞎琢磨。那种乱提文化口号的作法,只能招来方家的耻笑,对文化建设本身有害。宁陕文化是融入秦巴历史背景的汉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自己提不出什么新鲜花样。况且一个地方文化的形成是历史的功劳,不是一群文化人案头的产物。一度时间,我们对于宁陕旅游文化的把握也是颇费了一番脑筋的,认为大家都在提文化品牌的事,宁陕也应当有自己的东西。促使我们走出文化开发死胡同的,其实就是对文化本体的正确把握。文化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是通俗的,不是玄虚的,是可以触摸的,不是高高在神坛上的,是可以有回应的,不是拒人于千里的。而且,地方文化的开发,必须和正在进行的产业建设配套服务才有现实生命力,就文化说文化没有出路。县委、县政府提出,以打造宁陕旅游文体赛事活动为载体,把秦岭文化风物融进旅游行为本身,是一条正确路径。因为宁陕旅游是生态的,参与性和可体验性是它的命脉。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乃至社会和和谐,是要见诸行动的,行动是最好的融合。现在各地生态旅游风行办旅游文化节,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蕰如果足够丰富那也罢了,但如果属于牵强或勉为其难,那文化节必定是少生命力的,不做也罢。我理解,文化节的举办,一定是要有差异性,而且作为旅游文化节,必须是以游客为主体的,以旅游经营单位为主体的,也就是一定要充满市场化的元素,否则只是图一时的热闹。宁陕是典型的南北移民区,文化的驳杂性,注定使她的文化积淀缺少异质,即不鲜明。宁陕的旅游文化怎么做?就是要突出秦岭山地特色,围绕旅游做其它地方难做或根本做不了东西。这就是宁陕县委书记陈伦宝同志提出的做生态旅游文体赛事活动,用大家广泛参与的旅游赛事活动,串联整个旅游经营全过程。这是宁陕独有的。
经过与专家会商,并征求旅游开发业主意见,形成以下思路:每年四月至六月的山地自行车拉力大赛,以朝阳沟和南京沟为主,建成环山100公里的山地自行车拉力公路,由海荣集团、金皇冠旅游公司承办。每年六月至八月的秦岭漂流大赛,北部的秦岭峡谷自驾漂流,南部的汶水河大河漂流,两段分别产生周、月冠军,最后统一决赛,产生总冠军,由筒车湾旅游公司、山水娱乐旅游公司承办。每年九月至十月的山地汽车拉力大赛,在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的胭脂坝汽车拉力俱乐部进行,由华鑫集团承办。每年十一月至第二年的三月的山地狩猎大赛,在上坝河国际国内狩猎场进行,由华鑫集团承办。同时,与陕西摄影家协会合作,组织贯穿全年的宁陕山水摄影大赛,与陕西作家协会合作,以《延河》或《美文》为载体,组织名家写宁陕的“秦岭笔会”,该成果每年可出版一本专集。这几大赛事活动贯穿全年,使宁陕旅游没有淡旺季之分。由企业承办,社会参与,部门协助,政府每年提供50-100万元奖金,支持赛事的开展。
四、社区性开发的阳光灿烂
社区化状态是市场经济发育、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必然有的模式。社区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它的交流性、兼容性和社区成员的合作性,是我们面对社区这个社会最小单元应当认真把握的元素。既然是社区,那么我们面对的就不是一家一户的事了,必须整体考量社区对于项目开发的实际意义。
很多时候,当一个项目在接谈之初,开发商最关心的问题首先就是这个项目区域的居民怎么办。这是一个很难一口回答清楚的问题。因为在开发商眼中,可能多数时候是把原居民当作矛盾一方的,意味着各种各样的补偿,甚至是此后没完没了的纠缠。他们不会象地方政府一样,首先考虑群众在土地、山林或房屋出让后新的生计和出路,生活水平是否会降低,教育、医疗、保障、就业等等,的确是天大的问题。实践证明,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也可以解决得很得体。关键是,从一开始就不能把社区功能变化当作开发的包袱,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在合理运用政策保障群众利益的同时,政府也采取了一些开发后群众生活保障的具体措施,比如参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对于旅游开发被征农民的土地每亩每年再补贴210元钱,且无限期执行。这个标准正好是宁陕农民的土地年纯收入。在生活安置方案中,把农民在未来企业经营中直接就业也作为一条与开发商的约定。当然政府必须完成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此外,围绕旅游项目开发发展地方服务配套产业也是一个重要措施。
生态是一个自然性和社会性共体的概念。体现出人类行为的两个属性。生态旅游开发,不能仅仅是自然的,以为只要有了景区就够了,或只要有了开发商进入就够了。好的生态旅游产品,必定是自然与社会文化的融合。利用已有的社区形态开展旅游活动自不必多说,如周庄、乔家大院、丽江等等。新开发的如何与当地社区融合,是一个首要的门槛。这也是宁陕生态旅游开发实践反复强调和积极实施的重要课题。除了在经济、经营上必须把当地社区的原居民纳入项目本身外,如景区景点生活服务配套建设,朝阳沟项目中有一个观光性和参与性强的农业社区单元,游客在这里可以体验到秦岭山地独特的农事活动的一系列有趣过程,并可参与进去;上坝河今年就要开建的“上坝古街”项目,恢复传统手工艺、历史风味小食品的现场展示,唱主角的是当地的农民商户;县城一日游中以农家乐为主体接待能力的设施和园区建设;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项目,林场职工的参与,当地农民的参与,很好地把营林生产、农事活动结合起来;旬河、汶水河两条漂流项目,把80%以上的接待功能交给当地社区,使社区生产、商贸、服务活动成为项目有机组成部分。在文化的融合上,更是社区性开发的又一极。除了有秦岭山地特色的旅游商品、纪念品、特色饮食的开发外,历史遗存、民风民俗、民间文艺展演等也都将纳入项目,如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项目对子午古道即荔枝道部分历史遗存的经营性恢复,重现千年前的生活景象,对陕南民国年间最大土匪王三春山寨的恢复,展现异类文化,县城一日游项目对道佛两教的复原,汶水河漂流项目中秦岭山歌走廊建设等,这些都在成为开发商考量的重要开发元素。
社区性开发的重大意义是把原居民作为旅游产业开发的重要力量来看待,而不是当作开发的负担。传统的极端的作法是利用市场的或行政的手段实行旅游移民,以各种借口把原居民排斥在开发之外。这种模式的恶果只能带来没完没了的企地矛盾,或原居民生活水平的降低。许多开发商现在已经认识到社区性开发的好处,比如在扩张接待能力上,原居民的加入,事实上使企业实现了经营空间的低成本扩张;原居民的加入,也意味着原生态文化保存的可能性,事实上也丰富了该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由于原居民有机地依附了该项目实现了再发展,他们对项目的珍惜度就会与日俱增,自觉地以主人的姿态支持项目的建设,如朝阳沟开发中,农民从最初的怀疑、抵触,到现在的大力支持参与,就是实证,这极大在优化了项目经营的环境。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大力推进社区性开发,它的灿烂阳光必定照耀一切与它有关的人们、事物。
(作者系宁陕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