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宁陕县“支部+”党建扶贫纪实
谭海波本报记者胡明宝
“6亩水田、2600斤稻子收入6500元,养4头猪收入1.1万元。”陕西省宁陕县筒车湾镇海棠园村朱家湾组贫困户李名金高兴地说,多亏了村上搞的“支部+”,让他参加了农产品合作社,种的生态稻子、养的生态猪不仅有了销路,而且还卖出了好价钱。仅此两项人均增收5800多元,他申请退出了贫困户,还在集镇安置点买了新房。
李名金家的变化仅仅是宁陕县“支部+”党建扶贫的一个缩影。宁陕县积极探索“支部+X+贫困户”党建精准扶贫模式,实现了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全覆盖,取得了“党建落地生根、贫困户摘帽拔根”的双赢局面,走出了党建精准扶贫的宁陕路径。
逼出来的“突围”
筒车湾镇海棠园村是宁陕县的边远村之一,由于基础条件差、交通不便等原因,群众增收致富困难,全村贫困发生率近40%。
“要想富,先修路。”2013年,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帮扶小组的帮扶下,海棠园村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晴通雨阻的砂石路全部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基础条件虽然得到了改善,但村上产业没有形成规模,群众增收依然没有出路。尤其是2014年7月,时任村委会主任辞职外出务工。中共中央办公厅帮扶工作小组干部谭啸宇勇挑重担,担任起了代理村主任一职。谭啸宇了解到,海棠园村有养蜂、种植水稻的传统,便决定动员有能力的党员牵头成立合作社,带动群众发展产业。
“谭啸宇知道我热心公益事业,曾经组织小园组的村民修通组公路,他来到我的电器维修铺子里找我,希望我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回去牵头办养蜂合作社,还给我找了很多合作社的资料。”2014年11月,宁陕县海棠园村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刘大华担任合作社理事长。“支部+X+贫困户”由此初具雏形。
2016年初,在全县展开“两学一做”学习进程中,海棠园党支部围绕着“如何将党建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展开了大讨论,针对海棠园村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了“破、立、建”脱贫方法。通过支部强化学习,破解思想难题;用脱贫贷、互助资金,破解资金难题;开设夜校,破解项目科管难题;用“一事一议”和“整村推进”政策,破解配套设施难题;以“企业+农户+”模式,破解产销难题。
2016年5月,宁陕县“两学一做”暨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年现场会议在海棠园村召开,由“破、立、建”延伸出来的“支部+X+贫困户”脱贫模式在全县推广。
变出来的“纽带”
“我率先组织11户农家乐,成立了农家乐协会,并担任理事长。农家乐协会统一宣传、制定价格、分配游客。成立农家乐协会后,我们又相继成立了油牡丹专业合作社、互助资金协会等2个合作社、3个协会。”筒车湾镇七里村党支部书记唐万春说,七里村党支部通过让支部委员会成员担任协会、合作社理事长或监事长,让党员在经济合作组织中发挥引领作用,带动群众发展产业。
“宁陕县各镇村结合实际情况,围绕‘连心强基抓升级、党建脱贫促双赢’主题,在深化以部门党支部联系村党支部、干部联户包帮为主要内容的‘连心工程’基础上,积极探索‘党支部+X+贫困户’扶贫模式。”宁陕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珣介绍说,丰富“X”内涵,扩展“+”链接,促进基层党组织与市场、贫困户形成链式“纽带”,实现了党建脱贫的双推进。
目前,全县主要有4种“党支部+X+贫困户”扶贫模式,实现40个贫困村全覆盖。包括建立起“党支部+农业园区+贫困户”“党支部+旅游景区+贫困户”“党支部+合作组织+贫困户”“党支部+党员干部+贫困户”扶贫模式。
开展“党支部+X+贫困户”精准扶贫,关键在建强基层党支部。宁陕以政治坚强、组织坚强、队伍上坚强和能力上建强为抓手,全力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投资800余万元实施20个村级活动室建设,整治“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落实11名县级领导指导帮扶;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