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   那水 那人

 
(宁陕) 肖仕莹  
     近日总是梦见老家,梦见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以及那山谷里飘出的旧曲老歌……这大概是对老家的一种牵挂吧。其实说对老家的牵挂,还是缘于对亲人的牵挂。而亲人离开了,对那山那水依然难以释怀,就像是埋于肉中的一根刺,时不时地跳出来扎一下,仿佛要提示这个地方与己并未疏离。
    离开那里近四十年了,从无知孩童到近耳顺之年,这些年也无时不想念那里的一切,因为那里还有我牵挂的人,哪怕她已睡在了世界的另一头……直到两年前,我的“侄女”也因车祸而撒手人寰成为另一个世界的名字,我知道那里终将成为一个没有家可回的地理坐标。再见到那的山那里的水,听到那山谷里飘出的旧曲老歌,想象着他们再不会出现与我相视而笑时,眼里立时噙满泪水。
     亲生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因难产离开了我们,我是养母陪伴并养育了我的童年。养母瘦小的身躯,粗糙的手汇集成记忆中她的样子。那时生活不富裕,但有她在,便总有好吃的藏在某个角落,我和妹妹常常是别家小孩子羡慕的对象,让我们多少显得有些不同。现在想来,之所以有那些不同,是因为我们姐妹往往可以比其他孩子得到更多的关爱——她像是我们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我的养母勤快能干,我现在记忆里永不能忘却的对老家饮食最深刻的印象多是出自她的手中,腊肉、腊肠、煲的汤,还有过年才能吃到的蒸盆子。小时候我最爱吃鸡蛋饼,她会将面粉打成糊状,后搅入鸡蛋,放进小葱,再加少许盐。然后在铁锅里铺上一层薄油,烧至六七成热时倒入面糊,将铁锅缓缓旋转几下,浓浓的葱油香气立刻在四下里弥漫开来,接着再将一面已经有点焦黄的蛋饼翻个儿,片刻后薄而软嫩的鸡蛋饼就可出锅,所有食材均是自家产的。鸡蛋饼不是可以经常吃,只有生病时才可以撒娇地要求她做。
     夜幕降临,我们喜欢趴在她的膝头听她讲故事,听她讲解放前的一些事,她说解放前妇女一般是没有名字的只有姓,嫁给谁就将丈夫的姓写在前,自己的姓在后就成了某某氏,解放后妇女有了地位,所有妇女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
     她不识字,不喜多言,却令街坊邻居的人称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生活困难,门口经常有乞讨者来讨饭,她会让我端出一碗饭倒入他们的空碗。她总会教育我们:不要笑话人家,没有人天生就想要饭吃。我至今还依稀记得那些人眼中透出的感激的光亮。
     “做好事做坏事,老天爷都在看着;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辈辈穷;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这些最基础的做人道理像是她写给我的教科书,历经润物无声的滋养将良善植入基因,温柔却有力量,每每遇上难事,“母亲语录”便如同一条条锦囊呈现于眼前。她曾指着我右脸上的一颗痣说:这就是个记号,以后无论你走到哪儿,都不让你走丢,我都能找到你!
     那时养母给我们讲,人死了就会变成天上的一颗星星,想她时就抬头,她一定在天上看着我们。但如今时时忙碌,我很少看到星星了,匆忙中甚至担心自己会迷失方向。于是,我常常会想起那些“母亲语录”,朴素简单的道理应该就是她留在我心里的记号,让她时刻看见我走不丢,更如护身符一般让我在纷繁之中得到从容与安定。
     现在总还时时回望老家的方向,眼前“展开一片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明月给那山那水镀上一层柔光,安静而无争,在另一个世界,我的亲人,在天上,也一定安详而静好,一如往日模样。
 
(作者系宁陕县纪委、监委干部)

扶贫路上,我们牢记使命(朗诵诗)
(宁陕) 胡耀安  
甲:贫困----这是一个泱泱大国长期难以逾越的障碍;
乙:贫困----这是一个长期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影;
丙:脱贫----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丁:脱贫----这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传奇。
甲:把时间追溯到2015年;
乙:那一天总书记的手势坚定有力,召唤全党;
丙:那一刻总书记的声音洪钟大吕,铿锵嘹亮;
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合:----精准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甲:向贫困宣战,这是强国富民的大政方针;
 乙:向贫困宣战,这是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丙:向贫困宣战,这是立党为公的神圣使命;
 丁:向贫困宣战,这是执政为民的铮铮誓言;
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我们千千万万党员干部投身于脱贫攻坚主战场。
 
甲:你听,土坯房里的老大娘那一声声咳嗽,刺痛了我们多少人的心;
乙:你看,山路上老大爷手拄拐杖那孱弱的身躯,牵动着我们多少人的情。
丙:当贫困户最需要她们的时候,她们来了。
丁:宁陕数以千计的党员干部来到了40个贫困村5100户贫困户的家中,走进农民的心房。
甲:体察民情、宣讲政策、制定规划;
乙:传授技术、扶危济难、真抓实干;
丙:用立志让贫困户找回自信;
丁:用“三变”让他们把希望点亮;
甲:用心血唤醒沉睡的大山;
乙:用扶贫展开致富的翅膀;
丙:用真情去圆千年脱贫梦想;
丁:用扶贫解除前进的羁绊;
合:真扶贫,扶真贫。用扶贫踢开贫困的黑暗,用扶贫搬走愚昧的大山。
甲:金融脱贫攻坚,信合一丙当先---这是我们宁陕农商行人的铮铮誓言;
乙:“5321”精准扶贫政策,5100户贫困户建档立卡;
丙:3000笔小额扶贫贷款,1.2亿元净投放;
丁:11个扶贫贷款品种,71个“双基联动”工作站;
甲:贫困户、农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三位一体;
乙:送贷上门、开设窗口、阳光信贷公开透明;
丙:村村通、助农e终端、便民服务站形成网络;
丁:金融扶贫宁陕模式、金融扶贫示范县从宁陕带动陕西,辐射全国。
甲:让我们再一起去农商行帮扶的四亩地镇太山坝村看看----
乙:种植药材,敢为人先;中蜂养殖,成果灿烂;
丙:卫生治理,饮水安全;道路硬化,村貌改观;
 丁:移民搬迁,民生改善;一村一品,初步实现……
甲:这只是宁陕扶贫的一个缩影,这却是扶贫改变民生的体现。
乙:十九大描绘蓝图----2020年消灭贫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让国人心潮澎湃。
丙:县委县政府英明决策,2018年宁陕脱贫摘帽,让我们翘首期盼。
丁:真扶贫,扶真贫,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这是改变历史和命运的抉择。
甲:让我们一起去进行新的伟大斗争!            
乙:让我们一起去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丙:让我们一起去推进新的伟大事业!            
丁:让我们一起去实现新的伟大梦想!
合:脱贫攻坚,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扶贫路上,我们风雨同舟,众志成城。让宁陕告诉中国,小县敢于创大业的豪情;让中国告诉世界,我们即将消灭贫困!
 
(作者系宁陕县农商行干部)

七旬老翁话今昔
(宁陕) 钟嘉鑫
我是宁陕土生土长的土著人,七十多年的家乡的巨大变化使我刻记铭心,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没用共产党就没有家乡的巨大变化。

  • 关口今昔
宁陕县城在关口,它地处三面环山,北有白云山,南有人头山,东有关山,西有纪家山。五河相隔,即长安河上下游谷口东河谷口,西沟谷口,鱼洞河谷口,斜峪河谷口,风草沟谷口,山高谷狭,地形险要,沟壑纵横为五谷关,后改五郎关。有民谣一首:“为保长安永平安,清朝派兵守边关,子午栈道五条河,条条河上有险关,长安河中五郎关,五郎关南青草关,五郎关北腰岭关,池河上游青铜关,汶水河西石垭关,蒲河上游柴家关,旬河高关峡岭关,总兵设在五郎关,若有匪兵来侵犯,关门打狗保长安”。清朝政府在宁陕设镇,意为安宁陕西之意。
解放前关口在这片沧桑古老的关口街长达不过三里,宽不过三米,关口街是沿长安河一条狭长的街道,街面泥土铺成凹凸不平,晴天一脚灰,雨天一脚泥,行走艰难,街道两旁多是单层土木瓦房和低矮的茅草房。民国十五年长安河发大水将中街毁成半边街(县招待所门口)。
关口街分上街、中街、下街,上下街头均有寨子门,民国年间寨子门楼上有国民党的保警队把守,街道东侧座山朝河,西侧座河朝山,居民的猪圈厕所沿河而建,污水流向长安河。
解放后,由于五六十年代忙于组建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大跃进举办大食堂吃饭不要钱,进行公私合营私房改造,提前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发动文化大革命,加之三年自然灾害,宁陕县城变化不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关口面貌大变。
——街道低矮的土木结构的单层瓦房95%变成砖混结构的楼房,最高达到20多层。
——关口上街沿伸薛家榜开发区长达两华里,关口下街沿伸到关铁路,长达一华里,扩建了宁陕中学,新建城关初中、城关小学、幼儿园、体育场。
——增加了河提东街,河提西街,后改名长安东街,长达二华里,长安西街长达一华里,增加了广场路长达半里。
——增加了西万路,后改成子午路,现由汤平至老城,公路两旁房子已经连接成街道,号称15里长街。
——增修迎宾大道,从关口路到西沟引线桥长达两华里街道,正在新建第二城关小学。
——增加了上街寨子门至斜上鱼洞河居民住宅开发区街道长达二华里。
——整修背街小巷、董家巷、百司巷、纪家巷、粮食巷。
——新建12个居民小区,文教、公安、卫生、广电、温馨家园、幸福花园、玉泉小区、财政、新天地、和谐家园、吉祥家园、松夏及董家园小区。
——2015年投资1200万将下街寨子门段改建成古香古色的仿古一条街。于是流传民谣二首:
仿古街道添姿润,俊男美女人断魂。
油漆门窗琉璃瓦,游客涌进城中村。
白墙红腰琉璃瓦,仿古门窗装各家。
红漆柱头两边立,关口下街放光华。
 
 
二、交通今昔
 
宁陕居秦岭中心,解放前全是崎岖小路,几百年来全靠子午栈道由挑老二、背老二将山货土特产运往西安、安康、汉中,又将布皮食盐等日用品运回宁陕。我父亲因生活所迫,加入了挑老二之列,听父亲说出西安往返二十多天,到汉中,安康要十几天,他说:“白天扁担为伴,晚上路边小店,草鞋麻布包脚,路上干粮一袋,渴了冷水一罐,扁担肩膀磨乱,挑夫生活艰难。”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公路建设,1958年开始建修210国道西万公路459公里,其中宁陕段179.5公里,由西安翻越秦岭,月河梁、平河梁至关口,再由关口到汤坪,西毛垭至石泉。后改线关口到汤坪下两河至石泉。1958年动工,动用民工7千多人,历时1年零5个月,投资94.94万元,1960年竣工通车。
1960年11月至1965年11月修通月河坪到太山庙公路。
1962年4月至1970年修通菜籽坪到户县公路。
1970年修通关口至上坝河公路。
改革开放以后
1970年1985年修通全县28个乡镇公路。
1996年至2000年修通县乡村的村村通公路。
2007年修通西安至汉中高速公路宁陕185公里。
2018年修通西城高铁宁陕段   公里。
2011年县城开通公交车,现在是路通百业兴,路畅万事兴,群众高兴的说:“同是秦岭地,改革出奇迹,出门不动步,任尔东南西”。
解放前老城仅有一处古石桥县城上有一处木桥,一处铁索桥,十几处跳石。
解放后修建了老城北关桥,县城南关桥、东河桥、兴安桥、长安桥。
改革开放后修建了电安桥、旱坝桥、民安桥、健安桥、仁安桥、德安桥、公安桥、人字桥、高速引线一号桥、二号桥、庙西桥、庙东桥、幸福桥、小堰桥、永安桥、福安桥、童安桥、鱼洞河三步两洞桥、
2000年后修建了8处铁索桥,有了桥关口开始腾飞,群众高兴的说:“昔日县城难过河,跳石木板一铁索;改革变样桥  多,三十三桥形状多;九坐平桥长安河,二十拱桥跨三河,高速引桥空中架,铁索桥上过摩托。”
 
 
三、河道今昔
 
旧时长安河乱石成堆,杂草丛生,污水溢流,山洪时常冲毁两岸民房和农田,人们把治理河道希望寄托于神,于是便有了道教祖师王重阳执杖化树,变成排行之柳,保护了河边人家和农田的传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政府把修河堤列为政府议事日程,将全县120多条河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综合治理,充分发挥水利、土地、城建、企业、旅游、交通、乡镇等单位职能作用,水利局聘请十名社会监督员,笔者自20002年退休至现在十几年都在工地担任社会监督员,截止2018年共修河堤万里之长,于是民间流传歌谣一首。
洪水肆虐扰宁陕,锁住蛟龙保平安。
万里长堤河边护,唯有今朝才实现。
2000年后县城沿河两岸河堤上安装白玉石栏杆和路灯,在最繁华地段修建了滨河公园,2017年又在长安河修建了橡胶栏河景观坝和翻板拦河景观坝。
于是又有民谣二首
人字桥下气盾坝,水泻凉亭美如画。
两河积水起平湖,水车公园甲天下。
 
五郎关下翻板坝,三亭比美映红霞。
空中梯子下河坝,湖边平台钓鱼虾。
四、饮水今昔
 
昔日关口人民饮水很不卫生,县政府自1969年开始筹建自来水,投资6万元在鱼洞河口修起第一个自来水站,安装20个水龙头,解决4200人吃水;1985年县政府投资70万元修建第二个自来水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004年县政府投资761万元,修建了鱼洞河水库能蓄水33.5万立方米,接着投资700万元修建了800立方米净水池,日供水4000立方米。
西部大开发,县城人口临近2万人,高层楼房像雨后春笋大批涌现,为解决高层楼房用水,县政府投资1700万元修建了第四水厂,距县城14.7公里长安河修筑大坝和双河沟坝。距县城7.5公里修建水厂。有诗为证:
昔日县城饮水脏,党政关心民健康。
接二连三建水厂,群众人人喜洋洋。
实现城镇一体化,人口楼房猛增长。
鱼洞河水供不上,长安双河水用上。
水源长达三十里,石佛台下净水厂。
政府聘我监督员,一年四季工地忙。
严格把好质量关,水爬二十楼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