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新闻网讯(通讯员 朱自立 冉隆斌)他自幼失明,靠一根竹棍辨认方向、憧憬生活;

     他身残志坚,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编织出幸福的晚年生活。
     他就是人们口中的“盲人篾匠”杨继学。
     今年78岁杨继学,是宁陕县金川镇黄金村人,自幼双目失明的他,50多年来一直靠自己的感觉与双手,在家编织竹篮、背篓等篾具。
     记者探访他时,老人正在摸索着编织竹篮。
     从破竹取材到拣篾剖丝,整套编制过程他非常得娴熟,若非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些精美的篾具是出自一位盲人之手。
     杨继学告诉记者,少年时,由于家里穷,杨继学在3岁的时候就出水痘了,家里没钱医治,3岁半时,杨继学眼睛就“瞎”了。“啥都看不到,做啥都是靠手,墙到脸上也是找不到,连那个十字和框框我都不知道怎么做的。”
     “你学篾匠是有人教你?”记者好奇的问道,杨继学说,家里10岁之前有个篾匠,我想人家请教过,然后自己慢慢摸索。
由于双目失明,对杨继学来说,搭建底座是编织竹篮过程中最困难的一部分,底座不圆,编织的竹篮便不美观。在多年的失败历程中,老人摸索出了一套办法,就是用手指代替尺子,以触摸感觉尺寸。
     “眼睛看不到,那你编框的时候怎么量?”记者问。
     “你量嘛,量这个圆不圆嘛,它这个开始编得少,不圆这里长了你把它往这里一捏嘛,这里要是长了把它往这里一捏嘛,这回一量它就圆了,两个是一样的尺码,它就是圆的。”杨继学说。
     在多年的失败历程中,杨继学摸索出了一套办法,就是用手指代替尺子,以触摸感觉尺寸,触摸尺寸,常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杨继学身上实现了。
     凭借着惊人的毅力,杨继学也成了闻名乡里的篾匠,他编的竹器模样漂亮、件件精致,加上他的竹器售价便宜,往往供不应求。
     杨继学的邻居李相华告诉我们,他的篮篮好卖,他天天编都有人来买,附近差不多都买的有他的篮子。
     闲不住的他还会帮着家人做些简单的家务活。“虽然我们公公眼睛看不见,他编些篮篮,有时候给我们劈些柴,帮我做家务活。”杨继学儿媳向益珍说道。
     自全国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后,杨继学更是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不做有“等靠要”思想的懒汉。“实在是过不去的事情了,你靠国家,你勉强能够过得去了,国家人口多,不止是你这一个几个地方,你勉强能做,你做一点,有一点,国家少帮一点,你不就过来嘛,完全指望国家,你个人不想做,光想玩,那就不是好思想嘛。”杨继学说道。
     如今在黄金村,甚至金川镇,杨继学都是小有名气。
     他的事迹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他身残志坚、自力更生的精神更是被广为传颂。
     金川镇扶贫干部赵升军告诉我们,我们将他制作的竹篮等竹子类产品销售出去,在销售的同时,把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让大家感受到他身残志不残的精神,让大家看到他的产品之后就能想到他,作为一个失明的老人都能够通过双手勤劳致富,我们也要向他学习,用双手勤劳致富。
     杨继学说,“虽然他的眼睛看不到,但在他的世界里却有阳光,他坚信只要有勤劳的双手,生活就会越来越好。”几十年的生活里,他编织了无数个竹篮,逐渐得活出了希望,活出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