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陕县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呵护自然环境,做活山水文章,从偏远的山区县到如今的“网红”景区,绿水青山在这里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宁陕县城关镇渔湾村稻田一角(9月12日摄)。 宁陕县乡村振兴局供图

本报记者 张斌峰 通讯员 黄太琦

“朱鹮就是我们的‘致富鸟’,在这田里觅食。前来观看它们的游客一茬接一茬,村里和周边的农家乐、民宿总是爆满。”9月18日,在宁陕县朱鹮野化放飞基地,城关镇寨沟村党支部书记张善红指着满坡的稻田说。

15年前,26只朱鹮被接到山清水秀的宁陕县繁衍生息,15年来,朱鹮数量持续增长,到现在已有350余只。森林覆盖率也由当初的86%上升到96.24%。今年6月,宁陕县在深圳完成首宗碳汇交易100万元,将绿水青山“变现”。

从偏远的山区县到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景区,从“靠山吃山”到“营销山水”,宁陕的生态经济拔节生长。

■ 农旅融合,乡村变景区

9月17日,在宁陕县城关镇渔湾村,金黄的稻穗随风摆动,火红的柿子压弯枝头。游客络绎不绝,在村庄、田野、概念民宿、咖啡厅、图书角等处打卡、拍照。

渔湾村借助生态资源优势,打造集生态农业、旅游休闲、运动养生、乡村民宿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综合园区,大力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文旅康养产业,形成了以旅游业助推村民增收致富的乡村发展新气象。

“我们引进公司,流转200多亩土地、30处房屋,以社会资本投入,集体经济合作社资产、资金入股的开发模式,实施渔湾逸谷田园综合体项目。现在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知名度也提升了,村里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3万元……”渔湾村党支部书记黄晓勇说。

在宁陕,一大批村落因农旅融合而旺,越来越多的村民因旅游而富。广货街镇蒿沟村引进10余个生态旅游项目,建成秦岭峡谷乐园景区,运营四季滑雪场,当地群众兴办农家乐、从事旅游服务。2021年,村民人均收入2.13万元,旅游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65%以上。

“秦岭峡谷漂流开放后,我就办了农家乐,每年5月到10月,是旅游旺季,也是我生意最火爆的时候。后来,四季滑雪场又开了,这下,一年四季都是旺季。”广货街镇温馨人家农家乐小老板何富珍说。

近年来,宁陕县坚持全域旅游引领,培育发展景观农业、农事体验、观光采摘、休闲垂钓等业态,建设休闲农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乡村民宿等,发展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健身养生等体育旅游,完善旅游产品体系。该县重点打造“秦岭人家·子午驿站”乡村旅游品牌,极大提升了“秦岭之心、绿都宁陕”美誉度和影响力。

目前,宁陕县已形成了以生态观光、研学旅游、康养宜居、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发展模式,成功创建了筒车湾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上坝河省级旅游度假区、悠然山省级旅游度假区、秦岭峡谷乐园国家3A级旅游景区,建成了一批教育、研学、艺术创作、休闲基地,打造了一批精品民宿示范基地,带动生态旅游和康养产业融合发展。

■ 林下淘金,钱袋鼓起来

“这几道山啊,把我害苦了,都记不清在里头摔了多少次,被胡蜂蜇过多少回……”回忆起20年前在山里伐木种菇的过往,城关镇狮子坝村村民李顺德感慨道。

当初为了生计,李顺德加入伐木大军。后来,他又在家里用菌棒种植香菇。和大多数村民一样,因为缺乏技术,香菇产量和质量一直上不去。

2019年,宁陕县在城关镇青龙垭村启动建设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区,组建两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设菌袋生产厂房800平方米,购置菌袋生产设备两套。

“县上在董家坝、椿树坪、长坪梁、红花铺四处,建成食用菌生产大棚148个,面积3.3万平方米,建成养菌棚3个1万平方米,多功能大棚3个5000平方米,按照政府建、合作社管、菌农用的模式,惠及菇农。”说起当时的政策,城关镇包联青龙垭村干部赵天杨介绍。

李顺德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申请了8个菇棚。除去在别的村民菇棚中务工工资,2021年,李顺德仅卖菇就收入10万元。

据了解,2021年,青龙垭村的两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全年产鲜香菇240万公斤,实现总收入1440万元,发展本村菇农61户,带动周边的太山庙、龙王、筒车湾等镇发展袋料食用菌30余户,农户户均收入达6万元。

梅子镇南昌村因地制宜发展猕猴桃,让36户群众挣得盆满钵满。

“村上成立了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群众530亩土地种植猕猴桃。猕猴桃树现已挂果,熟一箱卖一箱。”在宁陕县邮政分公司,梅子镇南昌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王兴平一边忙着打包猕猴桃,一边说,“发货到浙江、重庆、江苏,售价还不错,5斤一箱,一箱50元。”

围绕“菌、药、果、畜”发展林下经济,宁陕县实施产业振兴“十百千”工程,壮大10个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提升100个农业园区,培育1000户产业示范户,建成了一批食用菌、天麻、猪苓、魔芋、板栗、核桃生产基地和专业示范村,生态农林产业覆盖面在75%以上,农民从事生态农林产业实现年人均增收近3000元。

■ 提升价值,“山货”成“俏货”

脱皮、挂糖、油炸、离心、烘干、包装……9月17日,在位于宁陕县工业园区的陕西烨林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琥珀核桃”标准化车间,30余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忙着生产。

在宁陕,核桃种植面积达到了17万亩。为进一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宁陕县引进核桃深加工企业,让小核桃卖出大价钱。

在陕西烨林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产品展示区,整齐摆放的各类包装核桃油、核桃果等产品琳琅满目。公司董事长成家驹介绍:“核桃油分中、高端产品,我们根据客户需求定制生产。”

近年来,宁陕县突出特色农产品加工,推进中国供销集团农副产品供销基地在建项目,加快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推动鲜食玉米、板栗、核桃、魔芋等加工企业扩大产能,从而壮大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宁陕县聚焦文旅康养、生物医药、食用菌、林果、鲜食玉米、包装饮用水等6个产业,落实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开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培育链主企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紧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宁陕县打造了一批专注细分行业市场、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领军企业,不断提升产业链企业专业化能力。

2021年,宁陕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997元,较上年增长10.1%。

“我们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走人与青山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生态保护、生态产业、生态惠民和乡村振兴共融共赢。”安康市政协副主席、宁陕县委书记郑红丹表示。

文章来源:陕西日报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209/27/content_794323.html